張偉 王繼秀 周林 孟祥偵 王安文 汪繼發
包河無絲藕:此藕無絲(私),冰心可鑒
張偉王繼秀周林孟祥偵王安文汪繼發
包河無絲藕,又稱包公無私藕,由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而來,氣候、水土、地貌等造就了其鮮嫩脆甜、營養豐富的上佳品質,同時悠久的歷史培育了獨特的地域性飲食文化,蘊含著深厚的人文情懷。如今蓮藕發展已成產業,無限的發展潛力亟待開發。
◆產地遼闊。包河無絲藕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包括環巢湖流域的包河區、瑤海區、肥東縣、巢湖市、廬江縣、肥西縣的部分鄉鎮,重點分布在包公、煙墩、義城、大圩、撮鎮、長臨河、黃麓、烔煬、盛橋、白山、郭河、三河、豐樂、嚴店等20個鄉鎮。分布地域坐標為東經116°78′~117°85′,北緯31°25′~32°48′,東西長91 km,南北長 136 km。地域保護面積3 000 hm2,年產量50 000 t左右。
◆土肥水清。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地處長江、淮河之間的華東丘陵地區,江淮分水嶺南側,巢湖北岸;總地勢為西南、東南和北面高,中南部低;境內地形較平緩,淝河之水川流而過,而蓮藕最喜歡“肥水”,因為肥水之下必有肥土。一般而言,由于礦物質淤積,“肥水”為黑色,種下蓮藕后,湖水則會變得清澈,根本無需施肥,既凈化了水質,又滋養了蓮藕,二者互惠互利,一舉雙得。
◆水系豐富。合肥境內有長江水系的南淝河、豐樂河、派河、滁河和淮水水系的東淝河、沛河、施河等,還擁有國內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的部分水域,因而合肥河塘溝渠交錯,水資源豐富,且主要河流水質均符合國家Ⅱ類以上水質標準。合肥的水資源豐富,可追溯至漢代,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有文字記載:“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班固在《漢書·地理志》里也重復了這一記載,并加重語氣道:“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鮑、木之輸,亦一都會也。”由此可見,合肥最初的形象是一個水系發達的中心古城。
◆氣候適宜。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季風性顯著,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15~16℃,無霜期230 d以上,常年總日照時數2 000 h左右,年降水量1 000 mm左右,光熱資源比較豐富。
◆品質極佳。包河無絲藕鮮嫩脆甜,纖維少,藕絲易拉斷,藕節細長,有7大孔,3~4小孔,多2~4節,單支藕質量1.0~1.5 kg。每100 g鮮藕中含水分77.6 g、蛋白質1.1 g、脂肪0.1 g、碳水化合物 19.6 g、粗纖維 0.6 g、灰分0.6 g、鈣 20 mg、磷 50 mg、淀粉9.00%~15.00%、可溶性糖1.20%~2.40%、干物質19.00%~25.00%、蛋白質1.80%~2.60%。
在合肥眾多小吃中,包河無絲藕頗為有名。據了解,包河無絲藕的藕淀粉含量高,生食甜嫩、熟食粉香。藕絲少,因“絲、私”同音,又產于包拯故鄉,因而俗稱“包公無私藕”。在合肥,蓮藕一般種植在兩個地方,一是湖水中,二是稻田里。湖水里的藕不需要施肥,“喝”原生態的水,“吃”肥沃的土,吃起來粉粉的,叫做湯藕,常用于煨湯;稻田里的藕,吃起來脆脆的,常做成滑藕片、酸辣藕丁。不僅如此,合肥人還做出了豐富的藕系列佳肴:荷葉蒸藕、涼拌藕、炸藕丸子、炸藕蟹、鹵藕、蓮藕湯……擺上一桌風味別具的藕宴席,足以讓人大飽口福,余味無窮。特別是煨藕湯,乃合肥人招待貴客的必備珍饈。

合肥有著900多年種植蓮藕的歷史,有不少藕農都是世代相傳,他們只需看一看、摸一摸,就能知道這個地方的泥土適不適合種植蓮藕,倘若手指伸入泥中去,感覺像海綿一樣,且還往外冒水泡,就說明該泥是能長出好藕的好泥。
包河無絲藕歷史悠久,清嘉慶《合肥縣志》記載:“藕出包家河為佳”。相傳北宋名臣包拯告老還鄉之時,宋仁宗將城東南段護城河賜予包拯,以表彰他的功績,而后包拯教育后代要以種藕、打魚為生,他還曾為藕題詞:“河藕能吃不能賣,賣藕只能當藥吃,留言后人記分明,包公鐵面藕無絲(私)”,包公無私藕由此得名,合肥地區為此留下一句歇后語:“包河藕——無絲(私)”。
每逢中秋,包河地區都會全族團聚,品嘗添加冰糖的包河藕,以示“此藕無絲(私),冰心可鑒”。久而久之,流傳鄉里,遂成美德風俗,古代文人墨客曾寫詩稱贊:“清溪流出荷花水,猶是龍圖不染心。”[4]包河的包公魚、無絲藕、箭桿黃鱔、馬蹄鱉等菜肴小吃如今已是婦孺皆知,人們懷著對包公的敬仰思念之情,培育出一股濃烈的地域性飲食文化。
為做大做強合肥蓮藕產業,合肥市農委與肥東縣人民政府共同舉辦“安徽-建華荷花節”及“包河無私藕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合肥市農委、武漢蔬菜科學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武漢市農科院等十多名專家在肥東縣撮鎮就合肥市水生蔬菜蓮藕產業發展進行了深入研討,會議確定把環巢湖流域蓮藕作為一條重要產業帶來抓,同時制定了《環巢湖流域水生蔬菜產業基地建設規劃》,計劃3~5年內在環巢湖肥東、肥西、包河20個鄉鎮,發展種植蓮藕13 340 hm2,著力打造撮鎮荷花蓮藕基地、義城農家休閑基地、三河旅游渡假基地及四大水生蔬菜采摘觀賞旅游基地;建立撮鎮雙季蓮藕基地、長臨魚蓮立體種養基地、煙墩水旱共生蔬菜基地、三河蓮藕茭白基地、豐樂蓮茭混種水旱輪作基地、嚴店水旱共生基地六大商品水生蔬菜基地;在撮鎮、三河鎮建立加工、儲藏中心,完善相關配套。由此實現生產、生態、生活的“三生并舉”,配合大湖名城創建、環巢湖流域環境污染治理和濱湖大道旅游觀光帶建設,著力將水生蔬菜打造成為“百里荷花艷,萬畝蓮藕香,人在畫中游,怡情賞風光”的亮麗風景線。
[1](清)左輔.(嘉慶)合肥縣志[Z].合肥:黃山書社.
[2]袁法群.合肥市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3]婁冠群.包河明月無私藕[N].合肥晚報,2010-09-20(B19).
[4](清)宋衡.游香花墩謁包孝肅祠[Z].
10.3865/j.issn.1001-3547.2016.20.014
張偉,合肥市農業科學研究院,238000,
電話:18905651106,
E-mail:zhwei2010@yeah.net
2016-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