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標準是一套系統、科學、嚴密的質量管理的方法,它吸納了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質量管理理念,為各類組織提供了一套標準的質量管理模式。一時間,各類企業組織都競相采用這一標準進行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但實施結果卻大相徑庭。文章對企業實施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性的概念進行了概括,對影響企業實施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有效性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并進一步指出了保證企業實施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性的關鍵措施。
【關鍵詞】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性;認證;研究
一、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實施的有效性
按照ISO90002000《質量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中對質量的定義,質量即“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質量的主體包括產品、過程和體系。顯然,一個有效的質量體系,起碼是能夠滿足顧客和相關方的需要及期望的體系。這里包含著對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也是最終的判斷標準,即對顧客和相關方需求滿足的程度,程度越高,有效性則越強。審核是確保企業所實施的質量管理體系符合標準要求,并且能夠自我發現問題并不斷自我完善的基本手段。對質量管理體系的審核結論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對標準和有關法規的符合性判斷,另外一方面就是對體系的有效性的判斷。通常在認證審核中,對質量體系運行的有效性判斷結論來自以下幾個方面:(1)對顧客及相關方的需要滿足的程度;(2)能夠實現組織的質量方針和目標;(3)企業內部形成了一個自我完善的機制;(4)質量過程得到了控制,質量損失減少,質量成本逐漸降低。
二、制約企業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一)企業最高領導層對認證的思想認識,是最關鍵的因素和先決條件
他對質量工作的態度、作為和知識水平,影響著質量管理實踐的成敗,將對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行產生最直接的、決定性的影響。ISO9000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要求最高管理層的積極參與和實踐,而我們一些企業的最高管理者卻“充分授權”,委托別人代管,使之對質量管理工作的關注和參與程度嚴重不足。
(二)質量管理與企業缺乏系統性融合
一是ISO9000標準中許多管理意識沒有從質量保證向質量管理延伸,滲透到企業和各個角落,也未能結合企業的實際形成持續提高產品實物質量的機制,形式上雖與標準對應,而實際卻割裂了業務流程,導致控制目標不明確,質量點失控。
(三)質量管理體系程序的合理性及其實施狀態存在問題
質量管理是要制定標準、程序文件,控制記錄,但是這種控制一旦走向極端,就會變成官僚主義。那些無關的規則、記錄和統計數據喧賓奪主,成為質量管理的荒謬主題,而產品和服務本身卻反而被淡化了。一些企業將ISO9000的要素及其衍生的程序文件和作業指導書機械化,管理的重心無形中轉向了檢查質量記錄,一些部門職工甚至擰造記錄。
(四)企業的管理基礎差
管理構懈、紀律松馳,有法不依、有令不行的現象普通存在,不少企業尚未建立用戶決定質量的理念和以市場為導向的質量管理戰略。
(五)認證市場的不規范
一些認證機構采取不正當的手段搶占市場,擾亂認證秩序,使本身嚴謹的認證工作流于形式。認證機構的監督檢查,軍品每半年一次,方法是每次抽查幾個要素,一事一議,不能系統反映問題,因而企業缺乏系統性的整改。
(六)一些新聞媒介對認證的夸大和誤解,導致短期經營作風和思想的影響
一些國防工業企業短期行為和追逐短期利益。表現在企業經營管理上是急功近利,對質量經營發展和戰略缺乏長遠規劃,在質量認證上的表現為:不重視基礎工作,形式主義十分嚴重,認證后對如何結合自己管理實踐,建立適合本企業特點的、有效的質量管理體系根本沒有打算和計劃。
三、企業認證有效性保證因素
企業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性是發展和動態變化的,它既受企業發展、內部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也受市場因素、用戶需求變化的驅動。應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企業激勵和培訓機制,強化對職工的持續的技術和教育培訓。我們都知道質量管理的宗旨體現是以“以人為本”的哲學思想,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的好壞,取決于企業職工的素質,要提高員工的素質,就必須做好培訓培育,通過培訓教育,以理解用戶與企業的關系,不斷強化質量意識,使每個職工進入體系質量職能分配所規定的“角色”,從而自覺地而不是被迫地承擔起在體系運行中自身的質量職責。
其次,企業是通過過程網絡來提供穩定的產品質量。一個相互協調和相容的過程網絡,不僅使過程易于實施、控制、驗證和提供預期的結果,也給質量管理體系的改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當體系程序確定后,決定過程能力的決定因素是人,要將不合格的人員轉化為合格的人員,從這個意義上講,培訓是極為重要的過程。對職工的持續培訓教育是提高體系有效性的根本性措施,是保證體系認證有效性的源和本。
再次,制定富有創新精神的資源政策,堅持質量否決。建立質量效益工資制度,嚴格質量獎懲紀律,特別是重懲的力度,以迫使職工自覺執行質量標準,確保自己不出質量問題。
最后,以行業的最高水平作為努力目標。注重產品的研究與開發(R&D),突出拳頭產品,形成多品種、多系列并進的、合建的產品結構。按市場營銷理論,產品的生命周期包括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推期。企業要應用統計技術,研究自己產品當前所處的階段,當產品處于成熟期,市場銷路相對較好時,就應及時改進傳統產品或開發新產品,并迅速投放市場,并以此帶動和支撐其它品種的銷路。
此外,還要建立完善的計量系統。將產品計量這個手段,以檢定,校準和測試三位一體的方式,納入產品的研制、試驗、生產和使用的全過程,形成一個完備的保障體系。
四、小結
綜上所述,企業取證之后只是質量管理工作步入正軌的開始。要使企業始終保持穩定而優異的產品質量,必須端正對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態度,克服各種外部因素的干擾,以“我”為主,從自身找問題,堅決貫徹以顧客為中心,建立科學的質量管理目標體系,采用各種具有可實施型的評價方法,不斷的尋求自我改進,完善企業質量體系,努力提高質量管理水平。這樣企業實施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才能達到,企業的質量管理工作才能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參考文獻:
[1]袁俊.企業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性問題的探討[J].冶金標準化與質量,2014(6)
[2]許建國.企業實施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性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6)
作者簡介:
王楷博(1986-),男,漢族,天津人,長城(天津)質量保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