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華
“李支書,太謝謝你了。要不是你,我養魚哪能發展到這樣的規模。”7月下旬,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江北鎮石魚村黨支部書記李申學,到江北鎮干壩村養魚大戶王世彬的稻田里查看養殖情況,王世彬拉著李申學的手感謝不已。
今年60歲的李申學,退伍回鄉后,趕上生產隊承包集體魚塘,他承包了0.33公頃。一年后,李申學靠養魚獲益近700元。承包10年期滿后,掙到2萬多元。由此,李申學成為當時少有的萬元戶,當地赫赫有名的養魚能手。
1992年,李申學發動6名戰友,到相鄰的況場鎮方山村承包4公頃水庫,養魚6年時間創造60多萬元的純收入。
然而,成功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方山水庫承包期結束后,李申學承包下干壩村一口水庫,嘗試特種魚養殖。沒想到才兩個月就死亡500多千克魚,虧損7000余元。此后,李申學先后到成都、重慶等地學習技術。歸來后,陸續投入10萬元,從廣東、湖北等地購進武昌魚、桂花魚等特種魚苗養殖。
功夫不負有心人。9個月后,李申學的名優魚一上市就大受歡迎,有的魚還沒捕上來,被預訂一空,當年賺3萬多元。隨后,李申學又養起胭脂、巖原鯉、江團等名優特種水產魚,一路發展至今,年收入已達30多萬元。
養魚發家后,身邊許多人都想跟李申學學習養魚技術。2000年,李申學帶頭組織21名養魚愛好者成立江北特種水產養殖專業技術協會,并擔任會長。由于深受群眾信任,2004年,李申學當選干壩村黨支部書記,2015年底又擔任石魚村黨支部書記。
隨著養殖戶的增加,2009年,李申學又組建起康達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經過幾年發展,合作社會員已達600多名,養殖戶增至近700家,合作社年產值達3800萬元,輻射帶動1500多戶農民發展稻田養魚333公頃,每戶平均增收2.3萬元,依托合作社鄉親們逐步走上致富路。2015年4月,李申學也因為富民有方,獲評全國勞動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