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淑俠
保護性耕作技術是對農田實行免耕、少耕,盡可能減少土壤耕作(只要能保證種子發芽即可),并用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表,用化學藥物來控制雜草和病蟲害,從而減少土壤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項農業耕作技術。和傳統耕作相比,具有減少勞動量、節省時間、節省燃料、減少機器磨損、改善土壤的可耕作性、增加土壤有機質、鎖住土壤水分,提高水分利用率的優勢。
目前實施保護性耕作的機械化技術重點有4項,即秸稈覆蓋技術,免耕、少耕播種施肥技術,雜草、病蟲害防治技術,深松技術。
1.秸稈覆蓋技術 收獲后農作物秸稈和殘茬留在地表做覆蓋物,可減少水土流失、抑制揚沙。在進行整地、播種、除草等作業時要盡可能減少對覆蓋物的破壞,同時要對長秸稈或覆蓋量過多可能造成播種機堵塞、秸稈堆積或地表不平造成播種不均,要進行秸稈粉碎、秸稈撒勻和平地等作業。
2.免耕、少耕播種施肥技術 免耕播種是收獲后未經任何耕作直接播種;少耕播種是指播前進行了耙地、松地或平地等表土作業,再進行施肥、播種。由于保護性耕作的種子和肥料要播施到有秸稈覆蓋的地里,施肥要達到一定的深度,故必須采用特殊的免耕播種機播種、施肥,以提高播種質量。
3.雜草、病蟲害防治技術 保護性耕作條件下雜草和病蟲相對容易生長,必須隨時觀察,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一般一年噴一次除草劑,機械或人工除草一次即可,病蟲害主要采取農藥拌種和噴殺蟲劑,土壤水分好、地溫較高的地區病蟲害會嚴重一些,例如2012年夏季東北地區發生嚴重的粘蟲災害。
4.深松技術 保護性耕作主要靠作物的根系和蚯蚓等松土,但由于作業時機具及人畜對地面的壓實,有些土壤還是有疏松的必要,但不必每年深松,根據情況2~3年松一次。對新采用保護性耕作的地塊,可能有犁底層,應先進行一次深松,打破犁底層,深松是應用深松機在地表有秸稈覆蓋的情況下進行的,要求深松機有較強的防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