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聰
摘 要 傳統的基礎會計教學采取老師教、學生被動學的填灌式會計教學方式,學生缺乏主動性的思考和分析,教學效果差。本文將分析傳統基礎會計教學方法的三大誤區,并對三大誤區進行因素分析,最后設計新的教學模式,為《基礎會計》教材的編寫和課堂教學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 基礎會計;教學方法;教學模式
一、傳統基礎會計教學的三大誤區
(一)誤區一:“應試教學法”
應試教學法是指圍繞考試大綱或期末考試復習范圍,考什么講什么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是目前學校教育中較為流行和“實惠”的教學方法。其教學追求的目標是提高應試技巧,讓學生跨過考試這道坎。這種應試教學法的弊端,在于忽略了基礎會計專業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割裂了知識點之間內在聯系,省略了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與職業操守的基礎性培養,導致學習者認知結構的扭曲,使學生步入會計專業學習的誤區。
(二)誤區二:“機械教學法”
機械教學法俗稱“死記硬背法”,即定格于部分原理和內容,采取就事論事、死記硬背的手段實施教學的一種方法。機械教學法最大的缺陷在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無論是原理還是操作,只認一個本本,只用一個模板,必將把學習者引入“死讀書、讀死書”的學習誤區。
(三)誤區三:“簡模教學法”
簡模教學法就是一味地運用簡單模擬的訓練方法,對教材案例進行重復模仿的一種教學方法。基礎會計教學中的模擬訓練是必須的,但過分依賴簡單模擬,使會計理論對會計實踐的指導與銜接會出現脫節和斷裂。同時,缺乏理論引領的模擬訓練,使基礎會計的教與學“輕原理,重模擬”,產生不應有的負面影響。
二、傳統基礎會計教學誤區的因素分析
(一)學習者需求差異因素分析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會計職業引發了部分人群的追捧,會計專業成為熱門專業,求學者紛至沓來。而從事會計職業不僅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且具有相應的入職“門檻”。加之學習者專業背景和工作經歷不同,因此其學習的求存在明顯差異,一般都伴有較強的功利性。有的看重一紙文憑,有的只圖上崗證書,有的為了晉升職稱,有的人云亦云“擠上車”再說。利益的驅動演變為學習者的需求差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專業教學的自身目的、要求和規律。
(二)教育者理念偏差因素分析
受市場經濟下“拜金主義”的影響,一些教學機構為迎合學習者的需求,自我轉型成為一種產業,教書育人的學校被“邊緣化”,教育者的教學理念也開始出現偏差。為了學校的績效,確保一定的辦學規模,教育者在困惑中只能選擇“無奈之舉”:將基礎會計教學局限在一根“主干”上,試圖為學習者找出一條考試捷徑,而忽略課程的系統性與拓展性。
三、基礎會計教學方法設計
(一)問題導向教學法
會計基礎理論這一模塊的特點是概念多、理論性強,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先給出定義,再分析解釋,勢必會讓學生感到枯燥、難懂。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基礎會計的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教室的,他們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種形式的學習中,已經形成了有關的知識經驗,即使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會計知識,他們還是會基于以往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因此,教師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驗,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應當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問題導向教學方法,以問問題為教學的起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回答問題,老師負責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思考,并組織持不同觀點學生間的討論,最后針對各個觀點進行評價、總結。
問題導向教學法的關鍵是設計問題,因此教師設計問題時需要考慮:學生是否對該問題感興趣;問題是否屬于學生的能力范圍。教師設計的問題應跟生活實際相結合,應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范圍之內,使學生感到能夠回答,并產生思考的愿望。教師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是主體,自己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圖例教學法
“圖例教學法”是教師在基礎會計教學過程中通過總結與歸納,將六大會計要素、會計要素與會計賬戶、會計賬戶與會計賬簿、會計各賬戶之間的關系,以及資金運動過程中的主要經濟業務處理等重點難點內容繪制成圖形,形象地講解給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方法最大的特點就是簡潔明了,能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教學效果,尤其是在引入新的知識點的時候,采用這種方法能很快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輕輕松松地理清思路。
例如,記賬憑證的填制,這是基礎會計的一個重點難點問題,如果將記賬憑證的表格直接呈現給學生,學生理解起來會很困難,如果采用文字講解的方式編制會計分錄,學生很難弄明白經濟業務的來龍去脈,會感到枯燥乏味,進而失去學習興趣。所以講授這部分內容時,我們應多采用“T”型賬戶的關系圖來分析講解。
(三)實踐教學法
實踐教學法的內容就是從會計憑證到會計賬簿再到會計報表整個會計核算程序的組織。由于基礎會計的特點是技術性、操作性強,因此采用實踐教學法非常適合。教師在講授基礎會計相關內容的時候,將憑證、賬簿和報表等實物分發給學生,讓學生邊學邊練,教師手把手地教,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等教授完基礎知識后,教師可以將一整套制造業企業的經濟業務讓學生按照會計核算程序從頭至尾地完成,教師從旁指導。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將基礎會計所學的全部知識系統地加以應用,加深了理解和記憶,對會計工作有了初步認識和體驗,為后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初國清.基礎會計教學內容重構及教學方法探討[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3(1).
[2]白美婷.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
[3]王穎.以培養實踐能力為核心探討基礎會計教學方法[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2(4).
[4]許燕萍.基礎會計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實踐[J].商業會計,2012(18).
[5]傅金平.基礎會計案例教學方法探討[J].科技信息,2010(3).
[6]張青玉.基礎會計教學方法探討[J].會計之友(下旬刊),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