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慶
2016年10月21日,來自德國、法國、芬蘭、中國等15所國內外高校領導、專家學者集聚一堂,參加在北京工業大學舉辦的全球化視野下如何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國際研討會。會議在更廣范圍和更深層次上分享各高校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的成功經驗,推動創新理念的互學互鑒和創新創業人才的聯合培養。與會者希望通過交流,增進了解,形成共識,期待在若干重點項目上建立并開展實質性合作,實現全球范圍內各兄弟院校之間的協同發展。
全球化時代高校如何應對變化以求發展
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高校在大學管理和教學等方面遇到了極大的挑戰,如何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各國高校都做了積極的探索。北京工業大學校長柳貢慧指出,中國要全面實現現代化、從世界大國成為世界強國,高校必須要努力培養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人才。這些人才不僅要有知識、更要有文化,不僅要有智慧、更要有擔當、有胸懷,不僅要關注中國,更要關注世界、關心全人類。愛爾蘭阿斯隆理工學院校長凱榮·歐·凱恩(Ciarán ? Catháin)指出,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對畢業生提升自身就業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畢業生們不僅要具備淵博的知識,更要有創新精神和良好的溝通、應變能力等,這也給高等教育機構帶來了更嚴峻的挑戰。芬蘭坦佩雷大學副校長哈里·梅林(Harri Melin)表示,我們所在的世界急需各種各樣的創新方案,我們面臨很多全球性迫在眉睫的問題,如氣侯變化、全球變暖,每個國家都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此大學理應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來解決這些共同的問題。這是大學所獨有的優勢,也是大學的價值所在。日本東北大學副校長山口昌弘(Masahiro Yamaguchi)介紹到,日本一貫高度注重創新,每五年推出一版科技強國計劃,2016年,在第五次計劃中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5.0版超級智慧城市,其宗旨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進行科技創新。為了實現這一計劃,日本將進一步加大力度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巴基斯坦國立科技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澤米爾·阿萬(Zamir Awan)指出,巴基斯坦國立科技大學以科研為主,強調科學、技術、創造、商業以及社會責任。學校在生源質量方面嚴格把關,注重人才挑選;著力培養領導型人才,使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不僅能夠實現自身價值,而且能帶領他人為社會創造價值,注重國際化視野的培養,強調對世界負起責任、對全球作出貢獻。此外,學校積極為政府提供各類報告建議,發揮國家發展“顧問”的作用。
全球化時代高校如何搭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校不僅要營造深厚的創新創業氛圍,更要有切實可行的辦法。日本東北大學副校長山口昌弘(Masahiro Yamaguchi)發言中表示,從政府層面講,為了使日本高度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擺脫困境,進一步保持工業競爭力,同時為了能夠培養出更多的高端人才,為年輕一代的創業者營造高度創新的環境,日本政府開展了一系列措施和項目,包括博士學位改革項目、全球創業學科推廣項目、領先研究學校計劃等。從學校層面看,致力于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成長為國際社會中發光發熱的個體。北京工業大學校長柳貢慧介紹了學校一些做法,如將國際化貫穿于面向未來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樹立了先進的國際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理念,完善學校國際化辦學制度和組織構架;搭建了寬廣的國際優質教育平臺,奠定實施國際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礎;建設了一支高水平的國際化師資隊伍,保障國際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形成了多樣化的學生聯合培養模式,完善了國際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體系;構建了國際化校園文化環境,改善國際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環境。愛爾蘭國立都柏林大學校長安德魯·迪克斯(Andrew Deeks)指出學校設有創新學院,主要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學生來自各個專業,一些課程還會向社會開放,所以創新學院是一個非常具有創業精神的中心。同時,學校與很多社會組織、企業合作,使創業項目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適應市場。創業學院的教員是來自各個公司的企業家,學生們有機會見到真正的企業家,可以直接從這些行業人士那里汲取經驗和知識。他們一旦創業成功后,再以校友身份回來,與他們的學弟學妹共同再進行新的創業。創新學院的教學模式是一種沉浸式的學習,學生們的想法可以拿出來進行研究,看是否適合推廣,做一些前期市場準備,去落實、去跟進?;旧弦婕暗胶芏鄨F隊協作,會接觸到方方面面的人,可能平常在課堂中是接觸不到的。通過這樣沉浸式的教學,能夠讓他們去培養這種創新精神,不管未來是自己創業還是加入別人的公司都是很有幫助的。
全球化時代高校如何構建良性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是對創新與創業、經濟與社會緊密結合發展狀態的描述。政府、企業和個人等主體相互作用、有效協同,是由領軍企業、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天使投資和創業金融、以新型孵化器為特色的創新創業服務、創新創業文化六大要素組成,集合政、產、學、研、資、介等關鍵資源要素,形成良性循環,在新經濟常態下的創業趨勢將是以創業生態圈為基礎,來整合創業資源,進而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愛爾蘭國立都柏林大學校長安德魯·迪克斯(Andrew Deeks)在主旨發言中指出,都柏林大學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已建立了由教育體系、資金體系、政府支持和創新型公司等構成的一個非常完善的創新生態體系。學校在教育體系內部,以教學為基礎,建立專門模塊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在科研方面,積極將學生提出的好想法發展為高質量的深入研究。之所以關注研究,是因為任何一個成功的初創企業很多時候都源于高質量的研究,都是來自于大學,并不是本科生有一個好的想法就可以了。
德國斯圖加特應用技術大學副校長沃爾夫岡·修普(Wolfgang Huep)指出,應從結構性角度分析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而學生創新創業的素質培養本應是大學課程設置所充分考慮的。為此,我們采取了一些具有推動力量的舉措,不僅改變了斯圖加特大學,甚至影響到其他的德國學校和整個歐洲的高校。特別是歐洲國家教育部長在1999年推出的《博洛尼亞(Bologna)宣言》,立足歐洲層面制定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的標準,強調可持續性、靈活性、透明性以及根據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為發展學習項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質量保障的角度觀之,《博洛尼亞(Bologna)宣言》推出之后,學校從以教師為中心,更多地轉向當前的以結果為中心,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性,鼓勵學生更多地參與科研、進行研究,注重考查教師的績效并關注行政人員的發展,將外部管理與內部管理相結合,更好地審視大學的教學效果。沃爾夫岡·修普(Wolfgang Huep)副校長強調,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應將“質量控制”這一思想及方法融入教育的各個環節,從而培養出更多的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
芬蘭坦佩雷大學副校長哈里·梅林(Harri Melin)指出,福利國家體制是芬蘭創新體系的基本架構。從20世紀60年代中開始,每一屆芬蘭政府都非常重視高等教育和科研,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時,芬蘭對新建的科技大學做了大量的投資。國家在這方面發揮著積極的引領作用,包括安排資金,設立了專門資金項目,為科技研究項目撥款來支持大學、企業的科研工作。我們也有國有的研究機構,此外各個大學也有內部的研究機構,從而構成一個非常有活力的創新環境。日本東北大學積極推進教育改革,專門成立兩個組織彌合各個學科之間的鴻溝,推出多個校內合作項目,同時成立高等教育卓越中心,推進本科生和研究生階段的通識教育。
愛爾蘭阿斯隆理工學院校長凱榮·歐·凱恩(Ciarán ? Catháin)認為,為了更好地應對這一挑戰,高等教育應綜合考慮教、學和評這三個方面,教育目標不應僅停留在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的層面,而是要使學生能夠在掌握已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運用、分析、評價并加以創造,真正做到從淺層性學習方式向深層性學習方式的轉變。高校要促使學生從被動性學習向主動性學習轉變,著眼于加強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將教學評價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戰略工具。以往的教學評估存在忽略實際應用、過度依賴傳統測試等問題,對此高校應注重采納真實性的評估方式,如案例研究、口頭報告、開卷考試、實際業務演練等。
全球化時代高校如何建設富有成效的創新創業平臺
一個富有成效的創新創業平臺是實現創新的重要環節。愛爾蘭國立都柏林大學校長安德魯·迪克斯(Andrew Deeks)介紹,諾娃(Nova UCD)孵化器和科技園均是學校扶持學生初創企業項目的重要工程。針對學生初創公司后普遍存在資金缺口的難題,都柏林大學與圣三一學院(Trinity)合作,共同投資千萬歐元基金支持學生小型企業資助申請,幫助小型企業向中型企業過渡。從孵化器走出來以后,有一些學生的初創公司可以搬到科技園,跟外面的成熟企業一起對接。同時,學校會幫助創業者完成商業化發展流程,如某一項發明公布,其商業價值評估、制定保護策略、進行商業化戰略的制定、進行許可認證或轉讓,學校都會讓學生從一個想法逐步落實到完成各個步驟。最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注冊成功后,在后續的發展中還需要持續不斷資金的投入,這是一個難題,資金從哪里來?都柏林大學和圣三一學院(Trinity)共同合作,出資6,000萬歐元,成立了校際基金。剛起步的小企業可以申請資助,不斷發展,這里是真正看公司的商業價值。基金主要目的就是把小企業扶植成中型企業,之后看看他們能不能從社會上獲取到投資。
芬蘭是一個高度重視創新發展的國家,坦佩雷大學副校長哈里·梅林(Harri Melin )介紹到,迪莫拉(Demola)是一個開放式創新系統的范例,它是一個由三所大學聯合建立的學生創新平臺,位于坦佩雷城。當企業或政府機關遇到實際問題時,就會找到這個平臺求助,而后這一平臺則會根據實際問題來進行創新。在這一過程中,從事創新工作的學生則會得到專業人士的指導。大部分學生都來自科技大學應用科學學院或系,所以這里不僅有理科、工科方面的學生,也有社會學方面的學生,他們相互合作,取長補短。另外,教師也會給予指導。在這里參與活動并不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他們通過這個平臺的工作也可以獲得學分。一般參加這個平臺的工作或學習,要持續三個月,根據結果會給予學分,如果最后研發的成果是有益的,企業會出錢購買,但是我們把它視為是學生的項目,最后得出的解決方案或成果,學生擁有知識產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特性。迪莫拉(Demola)平臺上有很多課程和項目,每一個學期都有相關活動,不僅是在坦佩雷城開展活動,而且正在逐步擴展全世界,得到了60多個當地院校的支持。所以,迪莫拉(Demola)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網絡,我們跟參與方合作,真正去促進創新和創業。
法國電子與信息學院校長弗雷德里克·默尼耶(Frederic Meunier)在主旨發言中指出,盡管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大學中并沒有成熟的創業計劃,然而高校必須要充分考慮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并堅持分層次地加以鼓勵、引導和支持。對于擁有創新創業想法的學生,學校應加以引導促使項目落地,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進行評估,判斷能否創立公司;對于希望依托項目創立企業的學生,學校應將學生引進孵化器,幫助他們了解陌生領域的信息,掌握創新創業過程中必備的軟性技能。如如何進行公司注冊、如何管理資金、如何處理股東結構、如何進行團隊協作、如何進行有效溝通等。為了拓寬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去學習掌握營銷、財務、溝通、英語等軟性技能,法國電子與信息學院在課程設置方面進行了合理的分配,學校70%的課程與理工科相關,包括數學、電子學、算法、軟件工程等。此外,還有30%的課程為通識教育,包括管理、溝通技巧、批判性的思維、經濟學營銷、跨文化溝通和語言等,而這種通識教育對于國際型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要。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共同面對的問題
在全球化背景中,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會遇到新的挑戰和困難,一些問題是各國高校共同面對的問題。錫根大學佩特拉·穆格(Petra Moog)在發言中表示各個學院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途徑,但總的來說,大家都面臨共同的挑戰。例如:歐盟面臨的挑戰,還有全世界面臨的挑戰,包括人口結構的變化、環境污染、貧困移民問題等。這些問題都要求我們用創新性的工作方法,把我們的研究成果轉化給社會,傳達給公眾,包括企業家也希望大學能給他們提供解決方案。大學要去調整自己的定位或擴大自己的工作范圍,開展研究,通過優秀的研究來創造出新的想法、新的創意。如何把創新傳遞給社會,并且培育企業家?如何激勵學生從研究型人才轉向創業型人才?這些都是要面臨的新挑戰。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的薩賓·賴因(Sabine Rein)教授介紹,由于學校位于斯圖加特這樣德國創新創業的一個聚集地,學生畢業以后可以很輕易就加入這些大公司,得到不錯的待遇,所以他們就不愿意吃苦去創業,這也是斯圖加特應用技術大學面臨的一個困境。加拿大瑞爾森大學的林小華(Lin Xiaohua)提出,由于加拿大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沒有太大壓力。90%與農業相關的專利沒有轉化。學校要引導學生去學習、去創業,學生的一些創意、想法會得到行業人士的專業指導,教會他們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
本次研討會中,大學校長和專家們結合各自學校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的豐富經驗以及各自國家的特點,共同分享各種理念、戰略、舉措和實踐案例,互相交融、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對培養未來的創新創業人才的相關問題具有深刻的啟發。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大學黨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