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孝臣
【摘 要】自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全面推廣以來,全國各省市也相繼完成了區域平臺的建設工作,但是資源平臺市域范圍的大規模應用和普及工作缺乏成熟的模式和可借鑒的成功案例。本研究采用行動研究法、哲學思辨法和案例研究法,以沈陽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規模化應用為研究樣本,提出了適合地市級規模化應用的模式。研究成果完善了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成果,為推進“三通兩平臺”實踐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三通兩平臺;規模化應用;案例研究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16)10-0081-03
2012 年 9 月,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提出,“三通兩平臺”是未來幾年教育信息化重點工作。“三通兩平臺”,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以及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其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是連接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和實現優質資源班班通的紐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和應用成為“三通兩平臺”目標實現的重要內容。但是自2012年12月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宣布正式開通運營以來,尚缺乏可供地市級城市參考和借鑒的成熟的建設應用模式,基于科學模式的成功案例更是少之又少。基于上述問題,筆者作為沈陽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市平臺)建設與規模化應用的參與者和研究者,在全過程中采取行動研究法和哲學思辨法將市本級的成功建設經驗進行總結歸納,以期對完善基礎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和建設實踐提供有意義的借鑒。
平臺規模化應用的基本保障
1. 科學的人員組織結構
在組織結構方面,繼續延續建設時期的管產研模式,形成了政策協調組、專家保障組和執行組三個部門。
政策協調組是由沈陽市教育局及有關區、縣(市)教育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區域綜合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該小組負責各地區行政部門協調及政策的幫助與支持,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沈陽市教育研究院現代教育技術中心。辦公室負責政策、資金、人員、物資的協調、調配和管理。
專家保障組由沈陽市教育研究院和各區縣教師進修學校、電化教育館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該專家團隊研究領域涵蓋教育技術、課程教學等基礎教育的全學科專業領域,為項目的實施提供充足的專業技術保障。
執行組由企業、電化教育館和教師共同組成。其中,企業部分的平臺開發商、平臺運營商、第三方應用接入商負責教育資源產品的開發運營維護工作,電化教育館和教師負責平臺資源的建設指導與使用。
2. 可靠的資金與督導保障
為了保證規模化應用的順利實施,除了設置政策保障組、專家保障組和執行組外,還給予專項資金支持和督導保障。
該工作以項目形式推進,項目執行期共計3年,平均每年投入經費約200萬元,確保項目正常運行。
為保障試點的建設效果真實可靠,沈陽市還將試點建設工作納入到全市教育信息化評估工作當中。每年全市教育信息化評估工作,由市政府教育督導室組織,將推進效果評估納入全市評估體系,以評促用,進而關注試點單位應用研究情況;以評促管,加大對試點單位管理力度;以評促優,挖掘試點工作卓有成效的優秀單位和個人;以評促建,從而提升沈陽市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
以重點工作帶應用
1. 以數字校園建設為抓手,全面開展試點工作
2013年沈陽市啟動數字校園建設工作,截至2015年,全市學校完成數字校園一星級建設,部分學校提前完成二星級甚至是三星級數字校園建設。規模化應用項目以數字校園建設為抓手,將試點工作列入數字校園標準之一,要求所有申報數字校園的學校必須加入“沈陽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成為國家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的成員并完成相應的資源上傳任務。學校(或者是教育教學科研機構)、教師、學生在“人人通”平臺上注冊空間,并在教研員的組織下開展相應的學習、教學、教研、科研活動,完成相應的課題研究任務。
2. 搭建統一平臺,鼓勵特色應用
“沈陽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由市里統一搭建,免費向全市開放使用,要求所有參加數字校園建設項目的學校參與。學校、學生、教師、社會、資源等數據都納入統一的教育基礎數據庫管理,所有子平臺都使用同樣的基礎數據,既降低了維護成本,又能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和教育管理決策水平。
對于學校和師生的教學應用品類不做限制,市里鼓勵基層運用各種平臺創造性地開展教學相關活動、鼓勵校本資源建設、鼓勵教師上傳資源。市里對部分試點工作提供支持,如資源推送服務和資源上傳工作。目前,市里通過教育資源自選服務系統向資源上傳者提供支持,如“沈陽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與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對接。
平臺規模化應用工作的具體突破點
1. 形成一站式“人人通”空間
基于開放式的云架構,建設統一的基礎數據中心,統一的認證及數據交換共享平臺,整合人人通網絡空間、資源管理平臺、直播課堂、在線學習平臺、班班通平臺等各類智能化學習系統,為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各類用戶提供一站式空間,滿足教學研討、個性化學習、互動交流等信息化需求,進而實現“數字化學習”環境下教與學的變革與創新。
2. 提供面向教師和學生的教育資源服務
沈陽市已經建成教育資源共享服務系統,教師可免費使用沈陽市教育城域網各種資源,同時鼓勵教師制作和上傳個性教育資源。在此基礎上,將加強教育資源服務,將服務對象從教師擴展到學生,將服務范圍從教育城域網擴展到整個互聯網。嘗試創建教研員工作室,對教育資源進行設計、評價,引導基層教師開發、使用優質教育資源。
3. 指導應用
指導各學校依托“人人通”平臺、網絡教育電視平臺、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推進教育資源在教育教學全過程中的使用,幫助教師和學生合理使用資源。開展課程輔導、資源推送、區域網絡協作教研、名師工作室等應用模式在教育教學中的試驗。推進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絡教學活動,實現學校、教師、學生之間進行學習交流,優勢互補,共同提高。
4. 自主開發教育資源
除組織教師制作和上傳教育資源外,沈陽市還自主開發完成部分系統性教育資源。如基礎教育階段精品課程、銜接課程、同步輔導課程、微課程、藝術類教育視頻資源、科學實驗類視頻教育資源等。不但解決了沈陽市新課標教育資源更新不及時的問題,還可與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共享,滿足其他地區需求。
5. 完成部分網絡空間注冊
試點地區所有學校教師和學生要在國家平臺完成空間注冊,在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家長空間注冊。
6. 開展平臺應用培訓
首先,完善了平臺應用指南文檔。在原有應用指南的基礎上,進一步更新和完善,形成可供國家級培訓使用的應用指南。其次,完成所有試點區縣骨干人員的培訓。每個試點區縣有專人負責項目的實施,按照試點工作要求規范組織區縣的應用試點,保障對當地試點學校的業務指導能力和質量。
教育資源規模化應用沈陽模式
1. 形成“管-產-研”結合的協作機制
為保證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規模化的成功應用,形成了政策協調組(管)、專家保障組(研)和執行組(產)相結合的協作機制,從而保證在規模化應用過程中教育管理、教育智庫和教育實施的無縫對接。教育專家針對教育資源的大規模應用提供智力保障,保證教育決策和教育資金使用的正確性和科學性,同時保證教育資源開發和使用全過程的高度針對性。
2. 基于網絡空間的教師研修
利用平臺提供的教研等相關功能,開展本地常規教研活動或組織不同區域教師開展協作教研活動,探索提高教研效率和效果的方式,增進教師間的交流學習、優勢互補,實現教師共同提高。形成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社區、林平名師社區、周善富名師社區等知名網上社區。
3. 完成國家平臺與沈陽平臺的互聯互通,形成教研-教育技術協同建設模式
完成沈陽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與國家平臺的互聯互通工作,實現統一登錄認證,資源共享功能。
“一師一優課”活動取得優異成績。沈陽市“一師一優課”活動作為規模化應用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取得了優異成績,在參與人數、獲獎人數方面均為全省第一,超額高質量地完成省級目標和任務。沈陽市市長對沈陽市電教館在“一師一優課”活動中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工作經驗得到中央電教館的高度肯定,擬在全國推廣。
采取線上線下雙線齊動的互聯網思維。為了促進廣大教師和教育管理者使用資源平臺,除了在線下由教研員引導外,針對各區縣的不同情況,還進行了13個區縣平臺使用的個性化培訓;線上則采取有獎大轉盤和簽到積分的形式鼓勵教師、學生使用平臺。未來沈陽還將評選出100個優秀專題社區,在豐富資源應用方面著力建設。
沈陽模式產生的積極影響
沈陽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規模化應用模式的形成,為全國范圍內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可復制的成功經驗。除此之外,還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為了使國家教育資源更好地被大規模應用,沈陽市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了已經建成的具有自主產權的教育城域網,出口帶寬總量和城域網支持保障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二是軟件資源建設體系完善。通過購買、自建、交換等途徑建立了教育資源庫。教育資源庫共涉及3個系統6個平臺10大類,自有資源30TB,總訪問量達到8千萬人次。
三是教育應用服務豐富多樣。圍繞智慧教育建設模型的六大應用,已建、在建近15個應用系統。
四是優秀建設案例成果突出。沈陽市和平區建立了20個教學信息化應用名師工作室,研發了SPOC學習平臺。在2015年青島舉辦的國際信息化會議上,和平區的區域經驗和沈陽鐵路實驗小學的實踐成果得到了與會者的高度贊譽。
五是教育信息化建設嘗試取得突破。通過政府與企業合作模式(PPP),參與智慧教育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謀求政企雙贏,獲得成功。
(作者單位:遼寧沈陽市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