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作如
2005年,著名教育專家石鷗教授在他的文章《從課程改革目標看綜合實踐活動的獨特價值》(發表在《中國教育學刊》2005年第9期)中寫道:
課程改革的一道亮光——綜合實踐活動,在沉寂的天空閃耀。它的實施,從理論到實踐,都被看作是課程改革的一個創新點。4年來的探索和嘗試,既初步展示出它蘊含的內在價值,又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和興趣。
11年后,當我翻開這篇文章,還是能夠感受到石鷗先生在文字中傳遞的激情。但是,在這課程改革的11年間,“這道亮光”究竟引基礎教育走向亮堂的白晝,還是縮為如豆燭火,稍微風吹草動就滅?正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按照一位教研員的說法,目前綜合實踐活動不過是一門福利課。校長為了照顧某些老師,就安排幾節綜合實踐活動課,隨便上上,不用備課又沒有任何壓力。市、縣級的教育局,綜合實踐活動的教研員一般是兼職的,專職的教師也屈指可數,一般是原來的小學勞技教師轉過來的,信息技術教師可從不會認為自己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師。
為此,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創客教育的未來。現在創客教育成為熱詞,大家都不想落伍,也趁機報個“方案”,讓教育局劃撥一些資金。誰都知道,我們定義的創客教育區別于傳統的科技創新輔導,希望從培養精英到普及全體,那必須要正兒八經地進入課堂。好,問題來了:如果創客教育要真正進入學校課堂,其課時來自哪里?
不用做復雜的分析,創客教育能動用的課時無非來自校本課程或者綜合實踐活動,誰也動不了語數外之類和考試(尤其是高考)密切相關的學科的奶酪,何況,“造物”本來就最具綜合和實踐兩大特征。那么,我們還是面對現實:綜合實踐活動在教育部紅頭文件的保護下尚且淪落成“福利課”的下場,創客教育不過一個熱詞,憑什么能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突破點?等風口一過,能否生存下來都很難說。有校長朋友給我伸出三個指頭。我說:“最多三年?”他笑而不語。
以上的擔憂似乎過于悲觀了,但真的很現實。我想,做創客教育和關注創客教育的這批“教育創客”,教育者也好,廠商、媒體也好,都應該認真考慮創客教育的未來發展,抱團取暖,而不是各行其道。尤其是教育管理部門,不將綜合實踐活動和創客教育結合起來整體規劃,僅僅靠著比賽來推動,那前途是渺茫的。如果廠商僅僅抱著“撈點好處再說”的想法,對創客教育的傷害更大。
還是回到石鷗先生的文章,他在結尾處寫道:“如果有人問,為什么要倡導和呼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說,最終是為了所有學生的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振興。”
讀到此處,不覺茫然。十年后,讀我這段文字的朋友,會不會有同樣的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