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麗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由“量”的需求轉變為“質與量”的需求,職業教育也必須跟著調整,為此我們要對影響中職學校教育的因素有一個正確的解讀,認清影響教育質量外部和內部的因素。對于外部因素,如國家政策、教育主管部門組織實施的質量保障,我們只需貫徹執行或落實即可;對于內部因素就需要我們自身調整來改變,使其適應變化。為此,我們研究構建了中職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即中職學校內部為達到一定的教學質量標準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與行動,使教學系統諸因素與外界環境之間協調配合和相互促進。
中職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
中職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由背景保障、機制保障、過程保障、結果保障、投入保障五部分構成。每一部分都由若干元素構成,各部分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作用且環環相扣。
1. 中職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要素簡述
(1)背景保障——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包含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建設標準。
(2)機制保障——健全教育教學常規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
(3)過程保障——中職學校教學管理體制、教學制度、教學研究、教學質量監控。

(4)結果保障——教學工作評估、專業評估、課程評估、教師教學質量評估、學生綜合素質效果評估。
(5)投入保障——教學條件和人力資源。教學條件包含教學經費、實訓基地建設等,人力資源包含教師數量和結構、教師培訓和發展、學生生源素質狀況等。
2. 中職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下的教學質量管理
中職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下,教師的教學對應著過程保障中的教學制度、教學質量監控,對應著結果保障中的課程評估、教師教學質量評估,對應著投入保障中的教學條件,對應著機制保障中的教育教學常規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諸多方面。
(1)教學制度和質量監控
學校依據實際情況制定適合本校的教學制度,教學制度給出實施細節要求,由此規范教學活動。教學制度一般包括:備課、寫教案、課堂常規、聽課、評課、作業、教學輔導、考查、考試、業務學習、課題管理、教學工作考核評估、教學檔案管理等內容。各項教學制度是質量監控的落腳點,檢查制度執行是質量監控中過程保障的體現。
(2)課程評估和教師教學質量評估
課程評估是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課程評估在中職學校中沒有現成的標準,隨著精品課走入中職學校,我們可以依據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高職)制定中職課程評估標準。
國家精品課程評審一、二級指標:
一級指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隊伍、實踐條件、教學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
二級指標:
課程定位、課程設計
內容選取、內容組織、表現形式
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網絡教學環境
主講教師、教學隊伍結構
校內實訓條件、校外實習環境
教學評價、社會評價
從國家精品課程評審一、二級指標中可解讀出:教師教學質量評估的內容落實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效果考量之中,從而使其具有了可操作性。
(3)教學投入保障教學條件
資金投入是保障教學實施的一個重要環節,中職學校的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學科教學都離不開資金支持,資金投入多少從某種意義上決定著教學質量。例如,學校教學管理需要網絡進行信息處理和交流,沒有網絡就無法實現高效管理。專業教學條件的不足,制約了專業教學的發展及質量,使教學改革受限,下面在計算機改革實踐中還會談到這一點。
通過上面分析得出:教師是具體教學質量保障落實者之一,教師承擔著教學的使命,教師必須走出傳統的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才能保障教學質量。
中職學校計算機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
科學技術及網絡的發展,給職業教育提供了發展的空間,給職業教育改革提供了必須的硬件、軟件環境,給職業教育提供了更多可利用的平臺。職業教育多元化具體體現在混合式教育改革實踐之中。
中職學校混合式教育研討,成為職業教育的熱點話題,成為職教人必須面對的課題。下面就中職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下的計算機混合式教學改革實踐呈現教學質量監控與同行交流分享。
1. 中職計算機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改革創新實踐
混合式教學是指綜合運用不同的學習理論、不同的技術和手段以及不同的應用方式來實施教學的一種策略;翻轉課堂是指在正式學習中,學生在課前利用教師分發的數字材料(音視頻、電子教材等)自主學習課程,接著在課堂上參與同伴和老師的互動活動(釋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練習的一種教學形態。
翻轉課堂實踐受阻,轉向混合式教學,突破了傳統的計算機教學模式。
(1)互聯網+教學平臺選用
線上教學平臺有很多,滿足教學需求且有一定發展空間的平臺是首選。例如,平臺的各項功能為教學提供各方面的服務,這決定教學是否能順利進行,也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學質量監控落實在教學平臺使用之中,考慮到教學投入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于是我們選用QQ、問卷星等免費資源作為互聯網+教學平臺。利用群應用中的“群活動”“文件”“群視頻”“多人聊天”等功能展開教學實踐,利用問卷星進行線上考試及試卷分析匯總,互聯網+教學平臺的選用讓我們深刻感受到投入保障對教改的意義。
(2)翻轉課堂初探
互聯網提供的線上教學平臺,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實施環境。教學資源通過平臺共享,學生隨時可以上線學習,將原本課堂上呈現的內容轉化到課前、課中、課后各階段之中。碎片化時間的利用使教學時間得以拓展,課堂上討論交流以及線上溝通,使師生共同成長。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精通所教課程,同時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制作教學資源,如任務書、微課視頻、課件、線上測試題、問卷等內容,并將其發布到網上。同時,翻轉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還可以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使教師得到成長。
翻轉課堂教改中體現過程保障中的教學研究,體現結果保障課程評估和教師教學質量評估元素。
(3)利用局域網教學平臺實施教學
目前,局域網教學平臺百花齊放,任何一款軟件都能進行演示教學、收發文件、課堂測試,分組討論,如極域、苦丁香、紅蜘蛛等。一線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平臺各項功能,在教學各環節中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通過教學各項活動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由此體現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教學理念。
局域網教學平臺為翻轉課堂提供教學環境,突顯計算機教學之特色,體現課程評估二級指標網絡教學環境元素。
2. 翻轉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翻轉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主要存在四方面問題:(1)中職學校學生大部分都住校,晚上與課外活動時間學校不提供電子閱覽室(機房);(2)學校不提供免費上網;(3)學生手機上網受到流量限制;(4)教學資源缺乏。這些問題集中反映投入保障的不足對于教學改革的制約,不是教師個人力量能夠解決的。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解決對策如下:對于線上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我們走線下,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晚自習、課外活動時間)將線上的教學資源分享,安排課代表與班長主持課外教學活動,帶領同學一起學習。由此,還能培養一批“小老師”,在完成學習任務同時,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彌補線上學習的不足。
3. 在計算機課堂上引入新元素,豐富教學形式
將頭腦風暴、魚骨圖引入計算機教學之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學校就能學會職場交流、學習、分析的方法。
通過頭腦風暴主題設計,達到梳理、拓展教學內容的目的。如在教授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時,通過頭腦風暴的主題設計,將教學內容拓展到專業應用及德育教學,從而豐富教學內容及形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在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后,用紙張繪制腦圖和魚骨圖,通過學生繪制的圖案考查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新元素引入課堂,體現在過程保障中進行教學研究,體現在結果保障中課程評估的內容選取、內容組織、表現形式等。
4. 混合式教學評價實踐
教學評價是教學質量把控的一個質點,是教學質量的反映。在混合式教學中,考試形式呈現多樣化。
(1)線上考試
利用問卷星實施線上考試(如單元測試),突破時間、地點對學科考試的限制。另外,學生考試結束時,系統自動給出成績及試卷分析。對于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可以隨時重考,直到考出滿意成績為止,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對于限時限量的考試(如期末考試),我們可以利用局域網教學平臺實施。該考試方式對于每一位學生都是公平公正的,考試結束后給出試卷分析及匯總結果,通過這些數據可以測評教學質量,實現教學質量監控自動化。
(2)教學評價
考試成績是學生學習質量的一個反映,也是教學評價的依據。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我們主要采用學生自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等多種形式,但都有其局限性。最好的教學評價方式是采用第三方評價,由于受教學投入的限制,我們目前暫時還沒有開展此項教學實踐。
計算機教學模式改革創新中教師精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進行教改實踐,充分體現教師是中職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主體。只有教師做到位,才能確保教學質量,才能確保學生學習質量。
綜上所述,中職計算機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混合式教學實踐,即線上、線下教學突破了傳統計算機教學模式,將教學質量監控在教學過程之中,從一個角度體現中職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運用。
參考文獻
魏紅,鐘秉林.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現狀分析與未來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漢),2009,(6):64-70.
李克東, 趙建華.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 2004(7):1-6.
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作者單位:山東濟南商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