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瑋
(西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臨夏“花兒”與中亞東干族“少年”文化探究
郭瑋
(西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東干人于19世紀中葉遷居到中亞地區,是中亞穆斯林民族之一,系中國西北回民后裔。時至今日,東干人使用的東干語中仍然保留著古漢語的說法,東干文化也與中國文化有著很多相似性。本文結合在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實地考察和對東干族留學生的深入采訪,對臨夏“花兒”文化與東干族“少年”文化進行探究。
臨夏“花兒”;東干族“少年”文化;絲綢之路
“花兒”是產生于甘肅臨夏(又名河州)并流行于甘、青、寧、新等地區的一種口傳民歌,唱詞浩繁,文學藝術價值較高,被人們稱為“西北之魂”。“花兒”于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甘肅臨夏被譽為“中國花兒之鄉”,其“花兒”文化相當濃厚。為進一步了解東干族留學生與中國西北回族之間的文化認同感、歸屬感,筆者于2015年7月赴臨夏回族自治州實地進行了六天的走訪考察,并在返校后與西北師范大學部分東干族本科留學生進行了交流。此次考察的地點主要為臨夏市市區、八坊街回族聚居地及和政縣,主要考察人群為當地回族居民及清真寺主持阿訇。
在中國,人們通常把流行在河湟地區的山歌和流行在洮岷一帶的山歌都叫“花兒”,以為“花兒”亦稱“少年”。其實,“少年”與“花兒”完全不同。“少年”是多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藝術形式,其詞自然帶有少數民族詩歌的特點。“花兒”流行在漢族群眾中,是一種漢族山歌,其詞不像“少年”那樣受到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而是純正的漢語,所用的表現手法和漢族古代民歌一脈相承。簡單地來說就是“花兒”的創造群體和表達方式不同。
在臨夏走訪調查的第三天,我們前往八坊街回族聚居地進行家庭走訪。去的時候正值閉齋期間,我們順利找到一位回族老人,從他口中大致了解到了“花兒”發展的現狀。據他說,在臨夏,“花兒”是很流行的一種民間歌曲形式,尤其是飯后的傍晚,大街小巷里經常會有傳唱“花兒”的幾人組成的小團體在臨街演唱,他們通常把演唱“花兒”當作一種愛好來對待。只有出于熱愛,才能將一種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花兒”作為這樣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一定的群體里有著一定的吸引力。
在對另一位當地中年人的了解過程中,我們提到了此行的目的。出乎我們意料的是,他竟然對東干族有一定了解,并主動向我們介紹了東干族及東干族的遷移。而據他了解,今天仍有一小支東干族在臨夏居住。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臨夏人民仍對遠在異國他鄉的同胞有一種發自內心的關懷。
據了解,在中亞東干族中并不把口傳民歌稱之為“花兒”,他們只稱這種口傳民歌為“少年”,也不知道“花兒”這一名稱。所以,在東干人眼里,“花兒”即“少年”,至于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仍有待我們今后去考證。
“花兒”的分布處于七個不同民歌風格區之一的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這一民歌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的黃河上游地區,自古以來屬于半農半牧文化范疇,有漢、回、土、撒拉、保安、東鄉、藏、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區域。
“花兒”起源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這里歷史上曾經是古代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東西文化交流較早,由于長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產生了八個民族并有的歌種——“花兒”。該區民歌分“家曲”、“野曲”兩大類。“家曲”包括各種酒曲、宴席曲、小詞、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兒”在內的各種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兒”為“野曲”的代表性歌種,曲調高亢悠長,格調深沉婉轉,氣質粗獷、淳樸。
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向來為世人所共享。古往今來,河州人因遷徙、戰爭、經商和從政等原因,向相鄰地區流動,作為口傳民歌的“花兒”也隨之而去,傳向四方。正因如此,河州人將“花兒”傳播到了他們當年走過的路上,為整個古絲綢之路帶去了一種全新的美好精神食糧。他們在絲綢之路沿途地區進行屯墾、放牧、農耕等豐富艱辛的社會生產活動,孕育并創造出了千萬首體現勞動智慧和民族特色的“花兒”民歌。所以說,中國“花兒”可謂是絲綢之路上最為瑰麗的民族文化遺產之一。
作為中國西北回民后裔,歷史上東干人曾經居住于我國西北陜、甘地區,他們仍然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在烏茲別克斯坦的東干村任意攔下一名東干人,他們完全可以用漢語進行交流,飲食方面依然中意中國穆斯林菜飯,至今還保留著140年前陜西、甘肅的回族生活習俗。他們對于我們的民族歌謠“花兒”也是相當熟悉,很多東干村當地的老人仍然可以哼出熟悉的“花兒”旋律。如今,絲綢之路上的東干人作為“花兒”的傳承者,仍作為一個傳播者的身份向外發散著中國“花兒”的獨特魅力。
東干人雖已融入當地社會,但他們從未忘記自己的根在中國,努力保持著先祖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東干人會說濃重西北口音的清朝時期的“陜西官話”。東干人保留的漢語是140年前的,是離開中國之前的漢語,如他們把總統叫“皇上”,把政府叫“衙門”,把官員叫“衙役”,把上級叫“頭領”,把同族人叫“鄉黨”,把飛機叫“風船”等。但新鮮詞匯如“互聯網”、“雷達”等就不知道如何用漢語講了,語言更新受阻。然而,烏茲別克斯坦對學習漢語的人才非常重視,學好漢語后能當翻譯,養家糊口沒有問題,故而有大量人群排著隊期盼能來中國學習漢語。
為幫助東干族同胞學習漢語,帶動東干族經濟的發展,增進東干族與我國的文化認同,2013年,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甘肅省政府的支持和資助下,西北師范大學開始通過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漢語言教育本科項目為東干族留學生傳授中文,已成功開設招收兩屆東干留學生。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更多地感知中國是什么樣的,了解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了解中國發生的變化、家鄉發生的變化,而不僅僅是學習漢語。通過語言的學習,他們對中國的了解是全面的,對甘肅的了解是全面的,這種血肉之親是割不斷的。經過互動、交流、學習,雙方定能為絲綢之路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臨夏走訪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目前“花兒”的傳承面臨著內容素材更新受阻、后繼無人的窘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地年輕人多外出打工掙錢,學習傳唱“花兒”的人普遍集中在中老年男性中。文化的多元化、媒體的發展、流行歌曲的傳播等等一系列使得年輕人對“花兒”的興趣缺失,傳統民歌“花兒”的傳承后繼無人。盡管在國家的重視下,“花兒”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花兒”的傳承問題仍然需要人們投以更大的關注和重視。
目前,東干族使用東干語,他們雖然會說漢語,但卻不會寫漢字,這一現狀也對“花兒”的存亡帶來相當大的考驗。隨著老一代東干人的去世,新一代東干年輕人里很少有會唱“花兒”的人,若照此下去,在不久的將來,“花兒”這種寶貴的文化遺產可能就會只存在于東干人的歷史中,成為其中的一抹剪影,塵封在東干人的記憶中。東干族使用俄語和東干語這兩種語言,早年東干語被廣泛使用,然而近些年來俄語成為東干族主要使用的語言。為此,很多東干學者企圖教導東干族年輕人學習回族話,然而這卻并無法阻止俄語的使用。身處一個周圍都說俄語的環境中,東干語的衰落似乎成為一個必然趨勢,“花兒”必然將會退出東干族的歷史舞臺。
在與東干族留學生交談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他們平時族內交流時都用俄語,但在中國經過兩年的漢語學習,他們已經大致掌握了漢語的使用,這無疑是很值得欣慰的一點。同時,他們也表示,雖然不會唱“花兒”,但對“花兒”這種口傳民歌很感興趣,愿意去了解“花兒”,愿意了解家鄉的文化。
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首次提出了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倡議,即“一帶一路”全局性規劃。當前“一帶一路”的建設與甘肅向西戰略的實施,早已為沿線東干人架起了一座富有親情的橋梁,對幫助東干人傳承中國文化同樣大有益處。
臨夏“花兒”與中亞東干族“少年”的文化探究,對補充擴展豐富中國臨夏“花兒”的研究、深入了解探究“花兒”的歷史、傳播傳承及其民族屬性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武宇林.中亞回族與口傳民歌“花兒”——吉爾吉斯斯坦中亞回族民俗文化考察[J].回族研究,2007,(4):59~63.
[2]郭延兵,王文龍.探究東干文學作品中的“少年”影像[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4).
[3]楊文炯,張嶸.跨國境遇下民族認同的討論——以“東干”和回族為個案[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5):47~52.
[4]杜亞雄.“少年”與“花兒”辨析[J].中國音樂,1983,(2).
[5]高秋福.東干人:中國歷史文化的海外“活化石”[N].新華每日電訊,2011-11-25(14).
K892.24
A
1005-3115(2016)2-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