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中國醫藥導報》記者 劉志學
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具有獨特優勢
——訪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長李瑞杰教授
文圖/《中國醫藥導報》記者 劉志學
2016年4月9日至10日,“首屆全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大會”在北京舉行,本次會議還同期舉行了“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中醫促會心康專委會’)”成立大會,我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長李瑞杰教授當選為首任主任委員。
李瑞杰教授在致辭中說:“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和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聯合發起首屆全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大會,是為了進一步提升全國各級中西醫結合醫院心內科科室建設、管理和診療服務水平,推廣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的臨床經驗和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促進中醫、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學術內涵的建設與發展。”
在這次會議期間,本刊記者就上述話題對李瑞杰教授做了深入采訪……
四月的北京,暖風拂煦,春和景明。在這百花吐艷的大好春光里,我國心血管醫學領域迎來了一大盛事——首屆全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大會暨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

李瑞杰教授接受記者采訪
記者在會議現場看到,出席首屆全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大會開幕式的有在該領域享譽國內外的胡大一、李瑞杰、楊榮臣、高武、連岳壽、王亞煌、,平等眾多專家。在此后舉行的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專業委員會選舉會議上,陳可冀;士、胡大一教授當選為名譽主委,李瑞杰教授當選為主任委員,吳旸教授、吳永健教授、徐浩教授、李軍教授、王肖龍教授、杜廷海教授、王曉峰教授、施海明教授、胡鏡清教授、,平教授當選為副主任委員。
據記者了解,胡大一教授為本次會議帶來了題為《心臟康復在我國的發展模式與前景》的工作報告。在會議進行期間,胡大一教授還著重指出:心臟康復是一個多贏的體系,其核心是心血管疾病預防及康復的統一。它不僅包含了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患者生活方式達標和藥物治療達標,而且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生活質量等綜合的、整體的心血管醫療模式。積極的創新模式可使患者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質量;可使衛生服務體系控制不合理的醫療成本增長;可以增加醫療服務效益,提高醫療服務和社會滿意度,合理使用和節<醫療資源。發展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事業,是推動醫療改革和可持續發展的杠桿支點,是實現醫學的目的和價值、推動醫患和諧的關鍵點,更是推動“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型的落腳點。
中醫促會心康專委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的吳旸教授在會上作報告時談到:現代心血管學科發展十分迅速。新技術的不斷引入,已經為提高臨床診治水平、研究水平搭建了新的平臺,使中醫藥一些原有的優勢領域受到嚴峻挑戰。將現代醫學精細化診療技術與中醫精細化慢病防治優勢相結合的心臟康復模式,是中西醫防治心血管病的新趨勢。要運用中醫理論解決新時代面臨的新問題,要拓展中醫的應用范圍,有必要選擇有充分基礎的中醫臨床醫療基地,應用專項資金建立具有示范性冠心病中西醫結合精細化診療平臺,從而探索如何應用中西醫結合方式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最佳的醫療服務。
中醫促會心康專委會秘書長、北京市垂楊柳醫院的姜紅巖醫生在題為《心臟康復之心理處方的制定》中提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合并有嚴重的心理疾病。很多心臟病人生病后,會產生焦慮、不安心理,這對心臟康復極為不利。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處方包括非藥物治療及藥物治療。針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預,目前較為常用的方法包括行為療法、認知療法、放松訓練、心理壓力調節訓練、群體治療和家庭社會支持等。而且,患者和家屬的焦慮和抑郁情緒主要源于對心血管疾病的錯誤認識和對心臟康復的不了解,所以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疾病的咨詢與程序化教育非常重要,而且講解往往需要多次重復,這是幫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緒的關鍵之一。
在這次論壇上,李瑞杰教授作了《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模式探討》的專題工作報告。在圍繞這個話題接受記者采訪時,李瑞杰教授進一步介紹說:“當前,隨著心臟介入及手術治療技術的提高、各種新藥的問世,使一些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及瓣膜病等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有所控制,但仍處于持續上升階段。目前心血管病——包括腦血管病,已成為我國城鄉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面對眾多的心血管病急性發病和PCI術后患者,目前我們重點關注的往往是發病急性期的搶救與治療,而對于發病前的預防,以及發病后的康復往往不夠重視,這導致大量發病后的患者得不到進一步的醫學指導,從而反復發病、反復住;,重復進行冠狀動脈造影與血運重建,醫療開支不堪重負。因此,心臟康復與二級預防在中國勢在必行!”
談完上述學科背景,他還介紹說,近50年來,心臟康復在全世界得到了快速發展,歐美國家正逐步走向成熟;而在我國,心臟康復依然是醫療服務體系的“短板”。目前有明確的臨床研究顯示:心臟康復能夠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8%至37%和心血管死亡率7%至38%,這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李瑞杰教授還認為:“中醫康復學是中國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有統計學理論,也有豐富多彩的康復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實踐經驗。幾千年來逐漸形成并得到良好發展的中醫康復學思想理念和實施方法,具有顯著區別于西方醫學的中華民族特色。”
談及中醫康復學的具體方法,李瑞杰教授闡述說:“中醫康復學概括起來可分為運動、藥物、飲食、精神、物理和環境等6大類康復措施。”同時,李瑞杰教授在會上所做的報告中還特別指出:“我國心臟康復醫學模式應該充分考慮本國國情,發揮中醫傳統康復療法的各種優勢,同時吸收借鑒國外現代科學技術和先進文明成果,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模式。它有利于發揮醫務人員和患者的積極性。在社區、家庭廣泛開展心臟康復工作,能夠充分利用國內醫藥資源,低成本、高效益地提高心臟康復效果;同時這也是設計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程序的指導思想。”
李瑞杰教授依據我國國情和臨床工作體會,參考國外大量心臟康復文獻,經過長期的工作實踐,結合中醫養生及康復學理念與方法,歸結出了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的“五大處方”。在采訪中,李瑞杰教授系統介紹說:“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的‘五大處方’具體為:一是中西醫結合運動處方,二是中西醫結合藥物處方,三是中西醫結合營養處方,四是中西醫結合心理處方,五是中西醫結合戒煙處方。”
隨后李瑞杰教授詳細闡述道:“首先說說運動康復。運動康復是心臟康復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臨床工作中,醫生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個體化的運動處方。運動處方的要素包括運動種類、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和頻率;其中運動強度是制定運動處方的重要內容,直接關系到運動的安全性和效果。有氧運動是心臟病患者運動康復的主要形式。有氧運動的種類一般包括走路、踏車、游泳、騎自行車、爬樓梯、太極拳、太極劍、八段錦等。有氧運動的運動時間一般為30到60分鐘,其中包括熱身運動時間、真正運動時間及整理運動時間;其運動頻率為每周3到5次為宜。運動強度可參照心率、peak-VO2、AT、Borg自感勞累分級評分等指標,酌情給予具體確定。”
解析心臟康復中西醫結合的“藥物處方”時,李瑞杰教授首先闡述說:“大量文獻資料表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應用中醫藥辨證治療或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提高臨床療效,減輕西藥毒副作用。”李瑞杰教授繼續說,“根據指南,合理選擇具有循證證據的藥物,通過中醫體質辨識,辨證施治,合理選用中藥治療,再加上針對患者的個體化情況調整藥物劑量,并教育、監督、鼓勵患者堅持用藥,提高用藥依從性,這就是‘中西醫結合藥物處方’。”
關于“營養處方”,李瑞杰教授闡述說:“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以及肥胖等冠心病危險因素與人們有害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因此,指導患者改變有害的生活方式,改善飲食結構與飲食習慣,并運用食物進行調理,是心臟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食物在調節血脂、增強兔疫、調節血糖、改善循環、調節血壓、改善睡眠、耐缺氧、抗氧化、延緩衰老、減肥、抗焦慮、抗抑郁等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功效。近些年來,國內外對食物的藥效研究和功能食品的開發方興未艾,這其實正是中醫食物療法與‘藥食同源’思想的現代發展結果。因此,‘中西醫結合營養處方’就是評估患者的飲食習慣和營養結構,如每日能量的攝入、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鹽及其他營養成分的比例等,通過中醫的辨證施治,指導患者服用藥茶、藥膳、藥粥等,以促進病情恢復。”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心血管疾病及其急性事件與人格特征、心理沖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而有害的生活方式也與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有密切關系。目前的心臟康復主要關注體力活動的恢復,往往忽略患者心理因素對康復的影響。實際上,我一直認為心血管病患者的情緒管理應貫穿心臟康復全程管理的始終。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因疾病給生活帶來巨大變化,迫使患者調整以往的生活狀態。他們出現的軀體不適,也往往會使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等精神疾病癥狀。”對此,李瑞杰教授在解析“心理處方”時強調,“除患者本人,患者的配偶和親友往往也會感到焦慮,這同樣會極大地影響患者的康復;而中醫康復學尤其重視精神攝養在疾病防治、康復過程中的作用,并吸收了儒、佛、道、醫傳統文化中的精神修養方法。為了防止七情過度、躁擾神明,氣功、瑜伽、禪宗、超覺靜坐等修練方法,一直是我國人民行之有效的養生康復措施。在臨床實踐中,現代心理治療與中醫精神攝養可以相輔相成、共同作用,從而形成‘中西醫結合心理處方’,減輕患者心理應激,增強心理兔疫,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這十分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康復。”
李瑞杰教授接著說:“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戒煙處方’的目標,就是使患者徹底戒煙、并遠離煙草環境,避兔二手煙的危害。”他還推薦了如下措施:每次診視詢問患者的吸煙情況并記錄在病歷中,勸導每個吸煙者戒煙,評估戒煙意愿的程度,擬定戒煙計劃,給予戒煙方法指導、心理支持和(或)戒煙藥物治療,以及中醫針灸、按摩、理療、足浴、熱療、穴位貼敷等中醫物理治療,并定期隨訪。
詳細解釋完“五大處方”的內容之后,李瑞杰教授歸納說:“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相關理論與實踐經驗均比較少,并且缺乏循證醫學指導。我們必須結合我國國情,充分發揮中醫藥學及其養生康復學的優勢,形成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治療的新模式,這對于進一步推動我國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事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在采訪過程中,李瑞杰教授談及自己供職的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學科建設情況時介紹說:“作為本次會議的聯合發起單位,我們的心臟康復中心以我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醫學教育家胡大一教授和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專家王碩仁為核心,聘請西苑醫院史大卓教授、安貞醫院馬長生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丁榮晶教授等十余名專家為委員,融合東西方醫學優勢,整合多學科服務團隊,成立了多學科、跨部門的一體化心臟康復服務團隊,能夠為患者提供專業、資深的心臟康復診療服務。我們的組織構架涵蓋有心臟康復研究室、心臟康復門診、戒煙門診、心臟康復評估室、心臟康復訓練室、心理科、營養科等,這為提供團隊化康復服務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們的心臟康復中心從成立至今,為了建立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模式,在多個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初步形成了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方案,得到了心臟康復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患者、媒體的廣泛贊譽和關注。今后,我們將繼續致力于為廣大患者提供全程優質的心臟康復服務事業,助力中國心臟康復事業的蓬勃發展。”
采訪到最后,李瑞杰教授強調說:“中西醫預防與康復各有自己的優勢。建立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心臟康復綜合管理模式十分重要。隨著中西醫有機的結合,系統、優化的康復治療方法正在日益受到重視。因此,我們提出了心臟康復的新模式。目前,我國心臟康復仍處于初級階段。我希望借助本屆大會的影響力,最終能夠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臨床心臟康復之路!”
專家簡介
李瑞杰,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內科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北京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兼任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預防與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慢病工作室副主任,中國健康管理產學研聯盟學術及新技術管理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康復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北京醫藥衛生文化協會中醫藥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醫院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院協會中醫院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分會心臟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委員,北京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委員,北京健康管理協會副會長。曾任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學術委員會委員、第26屆組委會主席,原衛生部“知名專家進社區”項目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系多家專業期刊編委。臨床方向:冠心病治療與心臟康復;研究論域: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曾參與國家級科技項目3項、北京市級科技項目4項;獲北京市科技三等獎1項、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1項和三等獎1項;主持北京市級科技項目1項;發表專業論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