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訓”就是語文教師的指導、引領;而“練”則是指學生的實踐和操作。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了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學生是一個初學者,他們絕對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引領,所以才形成了教與學之間師生互動的過程,而這個教與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訓練”
【關鍵詞】培養語感 閱讀文本培養學生情感培養寫作的基本能力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有“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文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那么什么是語文“訓練”?在語文教學中“訓”就是語文教師的指導、引領;而“練”則是指學生的實踐和操作。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了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學生是一個初學者,他們絕對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引領,所以才形成了教與學之間師生互動的過程,而這個教與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訓練”。可見語文“訓練”就是必須要有師生互動。
現在的語文課堂出現了許多問題,如有的語文教師為了適應新課標,改變以往的“滿堂灌”、“一言堂”,開始著力于創新、感悟、熏陶,卻忽略了語文“訓練”。一說到語文“訓練”,就自然成了“習題訓練、題海戰術”,這和新課標規定的素質教育、人文素養實際上是完全不相符的。就算有些語文教師即使注重語文“訓練”,也只是在要求學生掌握某些最基本的技能時才選擇訓練,而新課標規定的“感悟”能力、“創新”能力則是沒有辦法訓練出來。
語文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學會閱讀,學會寫作,這要靠扎扎實實的語文訓練來實現。而語文訓練,不只是一種語文知識積累的過程,更是學生自我感悟生成的基本途徑,更是培養學生對文本產生自我情感的必由之路。當然對于一線的中學語文教師來說,應該好好研究怎樣的語文“訓練”,才能更好的提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新課標的目標。下面我談一下我對初中語文“訓練”的看法。
一、培養語感,是初中語文訓練的核心
“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一個學生的語感強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達方面都會不斷前進”。語感離不開對語音、文字、詞匯、句子等語文基礎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學習語文基礎知識,是培養語感的基本條件。語感是一種能力,一種技能,要使語文知識升華為語感,就要有一個不斷訓練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對文中所涉及的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等的品賞,便是一種不知不覺的語文訓練。通過多年的語文教學,我認為可從以下二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
從古詩閱讀中培養學生直覺的語感。古詩中講究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通過找出關鍵點后,引導學生對該類文章的閱讀,即可培養學生對語感的直覺性。例如:《木蘭詩》中寫到木蘭凱旋時“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通過老師指出“堂、強、郎、鄉”等關鍵點,就能使學生從直覺上感受到木蘭歡樂愉快的心情。
從語言文字的意蘊中培養學生整體的語感。把語言文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達的意蘊,而不是條分縷析作具體的理解和切分。黃河浪《故鄉的榕樹》圍繞故鄉的榕樹,在回憶中描述了許多有關的人、事(兒時劃船的趣事、神話傳說、燒紙錢、用液汁治癬、折枝祭祀、榕樹下的休憩談笑、夏夜納涼……),其深厚的意蘊便是旨在抒發他長期蓄積在心頭的濃濃的思鄉情。
在語文閱讀中,每一個學生都在進行“感悟”,都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進行“感悟”。這種“感悟”就形成了一個學生與文本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多向互動溝通的生動對話,這種“悟性”也是要靠培養、靠訓練的,只有經過語文訓練才能達到把文質兼美的文字轉換成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達到一讀就懂,一聽就清,一寫就通,一說就順。
二、閱讀文本是初中語文訓練的基礎
在語文訓練中,閱讀訓練是非常重要的,我強調閱讀的三個步驟:第一是朗讀課文,把握大意“,是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初步了解文章“寫的什么”。 要求學生感知和領悟文本,走近文本。第二是速讀課文,分析結構、理清思路怎樣寫的?通過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對話,學生可以把握結構,理清思路。第三是精讀課文,揣摩寫法,主要是欣賞評價
閱讀訓練就是語文訓練中的一種思維訓練。先看一則語文教師追求“創新閱讀”,而沒有重視閱讀訓練的失敗之例:在《皇帝的新裝》的教學中,有的學生從騙子的無恥行徑中居然讀出了,騙子以欺騙謀生,欺騙是他們的職業,他們也付出了相應的腦力、體力。這種任憑學生隨心所欲的解讀,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失落了。失敗的原因是學生沒有正確理解文本之。要讓學生學會閱讀文本,就必須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文本,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人文因素。至于創造性的閱讀,只有在正確理解文本之后才能進行,如果學生連文章都沒有讀懂,如何去談創新呢?學生根本不理解文意,當然不免出現以上的所為“創新閱讀”。
三、培養學生情感是初中語文訓練的升華
作為語文教師,創設語文教學情景,呈現生活情思,讓學生感到有趣,使獲得知識的過程成為心理體驗的過程,從而培養情感。如讓學生復述課文內容或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或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或以小品、啞劇、音樂劇、舞蹈等各種文藝形式來表現。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裝》一文時,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或以小品表演,就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就會真正走進文本,用心去閱讀,用心去體會,就會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和人文內涵。學生就很自然地產生愛、恨、喜、悲等情感,與作品主人公同歡同樂、同喜同悲,情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培養。讓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展現課文的內容和精神此時的語文教師應充分地融入到學生的中間,激勵學生想讀就讀,將讀書的興致及時轉化為自我體驗;激勵學生想說就說,將心中所感所思及時表達。這樣學生的求知欲、表現欲得以滿足,又對語文產生興趣,更使師生互動得到落實。 四、培養寫作的基本能力是初中語文訓練的最終目標 我認為培養學生寫作的基本能力非常重要。寫作是一種技能,是一種能力的表現,每個人都能進行寫作,但要寫出真正高質量高水平的文章,就必須要具備寫作的基本能力,如觀察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就要靠語文訓練來的獲得。例如我在教《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時,講到我賴床不起時被爸爸暴打,而后爸爸又打車送我,還給我送棉衣等,這些鮮明的對比表現了爸爸對我什么樣的感情呢? 學生們積極發言。我總結后積極引導學生如何作文,并給學生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的爸爸”。學生在模仿這篇作文的同時還有好多創新,這次作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更多地注重課堂教學情景的創設,為學生創設出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更多地思考,讓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教學,變教為導,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品嘗學習的樂趣,真正做到師生互動,實現語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