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發敏
一、學習新課標,樹立新理念 ,拓深新思維 ,構建新課堂。
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的發展,教師不僅要考慮教什么和怎樣教的問題,而且思考為什么教的問題。要讓學生學有用的信息技術,必須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切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保證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落到實處。同時,也要認識到推行信息技術整合是以其小學充足的基礎設施以及師生較高的信息技術素養為前提。
二、“新課堂”構建的意義。
1、信息技術教育自我發展的必要條件
從現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技術,為操作計算機而學計算機,對計算機能幫你干些什么?怎樣幫助你學習?還只局限在理論上的認識。有人甚至因為計算機課枯燥、沒意思而做小動作、玩游戲。
我們承認每門課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同樣有其局限性,沒有一門課程能夠包打天下,實現所有的課程目標。因此,實現計算機教學與傳統學科教學的協調與合作,是當前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改革和嘗試、實破傳統教學模式束縛的有效途徑,是發揮課程整體功能,全面實現課程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信息技術教育自我發展的必要條件。整合可有效地改進對課程的教學.
2、改造“舊課堂”的必然選擇。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提出: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語文新課標提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科學新課標提出: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教學,數學新課標提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由此可見,信息技術教育必須走與其它學科相結合的路子。改造舊“課堂”是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調整現有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結構,改變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一方面,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改變,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由于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不一樣,由此帶給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收獲也不可能一樣,對學生終身發展的影響也就有可能不同。另一方面,教師的工作方式也出現轉變。隨著課程整合的綜合化和探究性學習的深入,他必須與自己的同事合作,通過集體備課、研討等方式來解決實施教學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實現知識和經驗的互補,通過共同努力和共同分享信息、資料和計劃,相互間汲取力量和靈感.
三、“新課堂”構建的理念與教師角色的轉換。
1、“ 新課堂”是充滿活力的“生命課堂”。
學生是充滿生命活力的,教師是充滿生命活力的。但是,我們如果把信息技術教育的課堂看作是“知識課堂”,如教學畫圖軟件,僅僅講授畫圖程序怎么用,然后讓學生像書上畫一棵樹、一個房子什么的,那將是單調、枯燥、無味的一節課。我們如果把美術教師的美術課請進來,先由自己介紹畫圖程序怎么用,再請美術教師講解調色的簡單原理,從而讓學生學會自己調色;給學生講授如何著色、用色才使圖畫協調;講授簡筆畫的畫法、構圖和比例等,從而用畫圖程序完成一幅幅生動的畫。有的學生畫出了富有創意的歡樂場面,有的畫出了人物畫,有的畫出了山水畫,有一個學生很有耐心,把自己的房間畫得非常好,特別是那個色彩,和諧、協調,富有童趣。學生在學畫的過程中又強化了畫圖程序的應用。
把諸多學科都請進來,那么,我們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內容將更加充滿生命的活力,流程也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從而實現從“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的取向。
2、“ 新課堂”是學生自主活動的“操作車間”。
一堂好課應當是一堂學生“學”得好的課。課堂上,學生具有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能從學習操作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生學會運用計算機能為學好當前的課程及為今后更高層次的學習提供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礎,正如小學生學習語文并不是為了當作家,但如果不學習語文就無法完成其它各科課程的學習一樣,小學計算機教育也同樣不是為了培養計算機專家,只是為學生提供一種交流和處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學的效率和效益。試想,如果寫文章時運用它;學英語時運用它;找資料時運用它……那它還會被忘掉嗎?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后,使學生在 “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理解,在“操作”中提升。在“新課堂” 里學習,學生把學到的信息技術學科知識應用到其它學科的學習和生活中去,以真實的、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驅動”為指導,強烈地刺激著他們的學習動機,使他們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為了完成任務而主動對各種知識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學習。
3、“新課堂”是師生從事知識建構與發展的“實驗室”。
目前的信息技術教育在確定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時,多數教師依舊把知識傳授作為第一要素,把教師的主要引導放在核心位置,把過多的練習當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手段,對學生的接受狀況缺乏更多的深入了解。面對這種狀況,要使新課改真正走向成功,我們必須轉變觀念,積極探討新的教學方式,剖析“新課堂”教學的真諦:未來的“新課堂”是師生從事知識建構與發展的“實驗室”,不是單純接受知識的“講課室”,教師要盡可能從知識和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維度去設計。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要盡量多的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質疑和困惑,然后在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分享彼此之間的智慧。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機械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除了對教材文本的處理以外,努力促成學生新的思維的形成。課堂不是教師教學行為模式化運作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教學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課程改革是一場攻堅戰,學科教學整合也是一場攻堅戰,新理念、新教法必然要和舊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發生激烈的碰撞和磨擦。因此,面對老教材,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新課標精神,樹立新理念,正確處理好“新課堂”的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方式之間的矛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一個漫長的、艱辛的過程,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