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曉雅
【摘要】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完善農村金融市場,增強農村金融市場的融資能力,發揮金融功能,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保障農村安定團結、縮小城鄉貧富差距、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舉措,對解決“三農”問題有積極作用。另外,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改善農村金融環境,可以有效刺激金融機構增加對農業和農村資金的投入,對解決農民貸款難、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啟動農村消費市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村金融 市場失靈 成因 對策
引言
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完善農村金融市場,增強農村金融市場的融資能力,發揮金融功能,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保障農村安定團結、縮小城鄉貧富差距、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舉措,對解決“三農”問題有積極作用。另外,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改善農村金融環境,可以有效刺激金融機構增加對農業和農村資金的投入,對解決農民貸款難、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啟動農村消費市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市場失靈內涵
市場失靈是指在多少比較滿意的理想價格市場制度中不能達到“合意”的活動(巴托所說的活動是指廣義上的生產與消費的活動),或指不能阻止“不合意”的活動。反過來講,它與對一項活動的“合意性”的評價有關系,與一些若明若暗的“最大福利函數”問題的價值解釋的評價有關系。
二、金融市場失靈的表現
(一)不完全市場
對于金融市場的不完善,合理的解釋:信息是不完全的,而且獲取信息需要花費成本。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意味著在某些市場上交易成本如此之高以致限制了交易的進行或者導致這些市場的消失。
(二)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
金融機構以信息為基礎,在獲得和加工信息的過程中做出決策。然而這種信息是不完全的。這種信息不對稱導致一些財務安排是有限的或者是不存在的。具體可以表現為:(1)逆向選擇。如果銀行很難獲得有關公司面臨風險的準確信息,那么提高利率就可能導致擁有最安全項目的公司退出借貸市場,結果需要貸款的公司就會面臨更大的風險。同信息不對稱條件下信貸的發放量相比逆向選擇問題的存在使得信貸的發放量變得更少。(2)道德風險。如果對公司活動全面控制不能實現,那么提高利率就可能會導致項目經理們改變他們的計劃,轉而選擇更具風險性的項目。為了緩解這種道德風險,銀行可以保持一個較低的利率水平,這個利率可以比使借貸市場給出的利率低得多。這樣,也產生了一個公司對貸款的過量需求。(3)股權分配。如果公司內部人比外部人擁有更多的有關公司的信息,那么內部人控制新股發行就會作為一個反面信號而被外部人察覺到,即內部人希望以高價將股票賣給外部人。在內部人和外部人之間存在的這種信息不對稱會通過股權分配來阻止資本的籌集,由此股票市場籌資與分散風險的功能就會減弱。
所以,政府可以通過運用有效的法律制度,快速確認和處理抵押品等有效手段,功能良好準確的財產注明制度、標準化以及有效的財務和會計準則等來盡可能地縮小由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負面影響。換句話說,通過提供最好的法律基礎,政府不僅能夠幫助金融體系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也可以直接地進入到能夠被覺察到不完全市場中。
三、農村金融市場失靈的成因分析
(一) 競爭不充分
在金融體制轉型過程中,包括農業銀行在內的商業銀行逐漸退出農村金融市場,收縮農業信貸業務。農村信用社成為農村金融市場上的主要供給者,小額農貸更是基本由農村信用社壟斷。
農村金融市場競爭不充分并非是由于自然的原因一一規模經濟,而是由于政府對民間金融以及農村資金利率的限制。監管部門對農村資金利率的管制政策限制了競爭。目前對信用社貸款利率仍實行上限管理: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執行不超過基準利率4倍的貸款利率。利率浮動區間較小,既不利于農村信用社進行合理的風險定價,也不利于規范和引導民間金融的發展。
(二)信息不對稱
由于農村經濟貨幣化程度低,農戶的經濟活動信息無法在市場上得到反映,關于農戶的市場交易信息記錄缺失。而農村企業大多屬于小型甚至微型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經營不規范,同時缺乏獲取信用信息的渠道,所以銀行難以掌握貸款申請人的真實資信狀態,信息不對稱表現得更加突出。不過,即便可以在事前審查中全而掌握貸款申請人資信狀況,銀行還面臨道德風險,即借款人不按照批準用途使用貸款或者故意違約。在小額農貸以及企業貸款中,懸空、逃廢或者拖欠、延期償付銀行債務的現象比較多,導致金融機構形成大量的不良貸款。
(三)系統性風險大
我國農業生產的系統性風險比較嚴重。這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引起的:首先,農業生產面臨市場風險。農作物從種植到收獲出售的生產周期較長,市場價格可能發生很大變化;其次,農業生產面臨自然風險。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分布地域廣、造成損失大。經營農村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的資產結構較為單一,在國內衍生金融市場不發達、缺乏風險分散機制的情況下,農業生產的系統性風險必然傳遞給農村金融機構,使其面臨的貸款風險增大。因此商業金融機構被迫退出農村金融市場,而出于政策約束被迫留下來的金融機構如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也大量收縮農村信貸規模。
四、農村金融市場失靈的解決之道
(一)開放融市場
首先要放棄對民間金融的歧視性、限制性做法,給予民間資本國民待遇,在機構準入和業務準入方面取消限制性條款,鼓勵農村金融組織創新和金融業務創新。建立小額信貸組織,利用其自身的信息優勢和契約的實施優勢來補充農村金融供給。目前農村金融改革在這個方面已經取得進展。
其次要實現農村資金利率市場化,放開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上限,給予農村信用社以及民間金融組織完全的貸款定價權,增強競爭能力,進而擴大農村信貸的有效供給。同時利率市場化有利于農戶獲得貸款。而且,農戶可以承擔較高貸款利率。農戶是自雇傭的,人力資本投入只是一項機會成本而非貨幣成本支出,這樣產出中用于貨幣支出的部分比較小,因而可以承擔較高的貸款利率。
(二)完善以合作金融為基礎的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體系
1 .完善農村合作金融
在市場經濟發達的關國和日本都有合作制農村金融存在,并且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我國合作金融的主體是農村信用社。農村信用社改革是整個農村金融改革的核。
2.發展政策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存在的依據是市場“失靈”體現了國家農村發展政策,是政府對農村金融市場的干預方式之一。
3.引導商業性金融進入農村地區
農村商業金融的發展關鍵在兩點,一是農業銀行的改革。口前農行改革核心問題是如何在服務“三農”和商業化運作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結合點。二是建立激勵約束機制來引導商業金融機構增加農村信貸供給。
【參考文獻】
[1]程世勇,趙柯.我國農村信貸的微觀博弈分析[J].農村經濟,2009, 3:75-78
[2]王益軍,文瑞盈,李建軍.國內農村信貸抵押擔保品創新綜述及啟示[J].西部金融,2009, 9: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