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在2001年國家頒布實施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在教育部2012年3月頒布實施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關于“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一節中還指出,“建設智能化教學環境,提供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和軟件工具,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鼓勵發展性評價,探索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
目前雖然大多數教師已經認識到教育信息化.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融合是教育現代化和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但具體到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融合的目標、融合的路徑是什么還是不夠清晰的,尤其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許多教師認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主要就是制作一個好的課件、好的微課,用到教學中去.其實當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沒有發生根本的轉變,課堂教學模式還是舊的,因為這樣的課堂還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中心,制作的課件也還只能是“教件”——強化教師教的課件.在當前許多課堂里“教件”的運用確實使教師的教學內容含量大了,呈現方式豐富了,講解的更流利了,教學進度快了,但是學生要理解的東西很多,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不但沒有增加,甚至被壓縮,被動接受學習的狀況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增加了.總的來說,雖然新課標實施十多年了,但卻很少在“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方面的變革上取得更大的進展.我們所希望的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教學革命性的變革還沒有真正實現!
信息技術要促進教育教學的革命性變革,信息技術就必須按照教育教學變革的需求提供條件,為教育教學創新提供支撐.因此,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高度融合必須首先以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突破口,構建并完善一系列應對新課程背景、符合現代有效教學理念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型;圍繞著課堂教學創新模型的需求來考慮信息技術的運用,實現信息技術資源支撐的優質高效課堂教學——這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融合基本策略.
這樣我們有兩條路徑可走.
一是,全國在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創造了許多成功的課堂教學模式,例如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昌樂二中的“二七一”高效課堂模式等,在這些成功的新課程有效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加緊信息技術的支持,實現信息技術版的“杜郎口模式”、信息技術版的“洋思模式”……
案例: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興仁中學是一所服務于7500多人口,6個村,11個自然屯的民族地區鄉鎮九年義務教育學校.面對著沒有那么多可選擇的優秀教師,沒有優越的辦學條件,沒有可選擇的生源,城市教育的自然擴大化,隨時對城郊學校的生存帶來危機和壓力的生存狀況,依然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
他們按照“先學—后教—練習”的基本結構,把課堂細化為“前置性學習完成情況反饋;創設情境激發學習情趣;明確學習目標;先自主研讀,再合作探究;任務分工,展示準備;展示學習所得,答疑解惑;鞏固練習提高,學以致用;課堂小結,全面把握”八個環節.
堅持小組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單位.
他們堅持只要學生自己能學明白的,教師就絕不要代辦.只要是學生通過交流能學清楚的教師就絕不“搶著”解讀,教師鋪墊一個臺階學生可以上去時,教師就絕不要幫助鋪設第二個臺階.教師的備課要考慮的是怎樣才能讓學生學明白,而不是想怎樣才能講明白.
再也不是拼時間,而是注重每節課的課堂教學效率,再沒有晚自習,夏天8節課,冬天7節課,下午4點鐘準時放學的情況下創造了連續六年獲得中考第一,2014年呼倫貝爾市中考成績第二的奇跡.
在取得一系列成績之后,他們遇到繼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瓶頸.他們清醒地意識到由于自己師資隊伍基本條件差,民族農村學校教學資源缺乏,要繼續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必須完善和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走出一條新路.
他們想到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思路,他們引入東師理想學科教學平臺,在信息技術的學科工具平臺和數字化的教學資源支持下繼續完善和創新自己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他們把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調整為“自主預習”、“問題呈現”、“疑難辨析”、“方法建模”、“開放練習”五個程序.
在“自主預習階段”,他們制作信息化學案(電子學案).電子學案包括預習任務單、學習資源、微課等供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
在“問題呈現階段”,他們利用數字化手段創設學習問題產生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情境,供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
在“疑難辨析階段”,利用學科工具平臺提供的學習資源,供學生實際操作、探究、觀察,記錄學習過程,獲得初步學習成果.
在“方法建模階段”,利用常規和信息化手段人際、組際合作交流,生生、師生互動,交互式學習,學習成果數字化呈現.
在“開放式練習階段”利用數字化評價工具,及時性、激勵性、趣味性評價.他們還引入“猿題庫”智能手機移動終端數字化測試方式,讓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測試更及時化、碎片化、趣味化、智能化(智能分析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狀況,提供修正).
這個經驗很值得中職專業技術學校學習.中職專業技術學校學生底子比較薄,學生之間差異性較大,仍然按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部分學生跟不上,厭學.應該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高度融合,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獨特優勢,促進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的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實現傳統課堂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的變革.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采取以學為主,先學后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己歸納總結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學習的內驅動力,一定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是,在網絡條件下,學生用移動終端學習的課堂教學改革.美國許多學區的學校利用薩爾曼·可汗創辦的可汗學院的學習資源,進行翻轉學習,目前我國許多學校開展的電子書包的教學改革就是這樣教學改革.
這兩條路徑都可以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融合.在具體實現的過程中,最關鍵的還是轉變教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變革課堂里的教與學,找到一個符合自己學校條件,符合自己學生實際、現有信息技術條件可以支持的,符合現代有效教學理念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型,實現教師為中心、講授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的轉移,然后再確定一系列應用信息技術支持的策略,這才是一條可行的路.
過去我們的教育是“結果教育”,講理論、強加、硬灌,不管學生懂沒懂,理解沒理解,死記、硬背,不給學生親自體驗、嘗試、選擇的機會.
作為教育者,我們要為學生提供他們喜歡的教育,這種教育應該是重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構建學生主動、輕松、愉快、個性化的學習的課堂.創新教學模式,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會發現、會構想、會歸納和驗證、會選擇、會評價、會總結.讓學生發自內心地主動學習,使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學會思考,會創造,有智慧.選擇合適的方法,實行“過程教育”,實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