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曉麗
【摘 要】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長期處于不均衡發展狀態,并且相對來說,繼續教育則處于劣勢地位,而這種不平衡的發展狀態也嚴重制約著社會多元化人才的培養。鑒于此,文章基于現代化的教育發展形勢,對高校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明晰,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從多方面探索了高校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設置的策略,從而為高校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協調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繼續教育;普通教育;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6)10-0053-03
針對高校繼續教育的發展,國家曾站在教育戰略的高度,提出繼續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并立足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對繼續教育予以高度重視,切實將其作為發展終身教育體系的重點。但是,深入高校教育內部可以發現,高校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發展卻明顯呈現出一定的不平衡性,“重普教、輕繼教”已經成為一種很普遍的教育現象,著眼于全校辦學體系層面,相對而言,高校繼續教育則處于劣勢。立足于我國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這種教育傾斜現象嚴重制約著我國教育的進步以及多樣化人才的培養。從這個角度來看,彰顯終身教育理念,順應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不斷推進高校繼續教育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協調設置”則具有了鮮明的現實意義。
一、基于現代化的教育發展形勢,明確高校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關系
(一)高校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關系現狀
1繼續教育成為普通教育的附庸
從高校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高校很明顯地將建設的重心偏向了普通教育,繼續教育則處于被忽視的地位,有時甚至被描述為“另類教育”。一些高校針對繼續教育的研究會設置相應的繼續教育學院,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學院在很多情況下則淪為了高校的附屬機構,高校在具體的教育發展規劃中甚至將其置于邊緣境地。長期一來,在這種教育發展形勢的影響下,高校對繼續教育的投入力度越來越小,很多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并且進一步導致繼續教育本真的缺失和異化。從相關的教育調查可以發現,很多高校針對繼續教育,并沒有配備獨立的教學設施,具體體現在師資隊伍、教學經費等方面,這些不足又使得繼續教育缺乏廣闊的發展空間,消磨了自身的發展特色,并且在很多方面,如人才培養、專業設置、課程結構等,與普通教育呈現出一定的趨同性。
2相對于普通教育,繼續教育逐漸被邊緣化
很多高校出于人才的培養需求以及教育發展的需要,雖然設置了繼續教育學院,但是在實際的教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這些學院在涉及學校教育發展的諸多方面,如學校規劃、學科建設、教學改革、各項管理機制的制定等,卻不擁有相應的話語權,對這些教育規劃的參與還需要征求繼續教育部門的意見。[1]此外,從從事繼續教育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來看,很大程度上呈現出“人文關懷”的缺失,這種缺失體現在相關人員在一些發展方面所獲得的機會并不是均等的,例如職稱晉級、職務晉升、進修培訓等。學習待遇層面,與普通教育學員相比,繼續教育學員則處于劣勢,具體而言,例如在學校安排的各種等級考試中,普通話培訓與測試不對成教生開放,此外,更甚的是,具體到英語四、六級和計算機等級考試,繼續教育學員依然缺乏參與權。并且在參與學校組織的學生活動、到學校圖書館借閱查詢等方面都要受到一定的約束。因此,從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的種種跡象來看,相對于普通教育,繼續教育則逐漸被邊緣化。
(二)科學界定高校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關系
1高校繼續教育和普通教育發展的特征表現
高校繼續教育和普通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一定的差異化特征,首先是高校繼續教育。繼續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從本質上來看,它從屬于終身學習體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成員教育活動,它所面向的受教群體是:學校教育之后的所有社會成員,其中尤為突出的受教育群體是“成人”。隨著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和進步,繼續教育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方面的挑戰。因此,眾多的教育學者著眼于人才培養的要求,積極投身于繼續教育實踐領域的研究,并不斷擴展和深入研究范疇。現在,社會逐漸認可了“終身教育”的理念,繼續教育在社會人才培養中的地位也被重視,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發展空間。從繼續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來看,它著重于以專業技術人員為教育對象,從而更新、補充、拓展和提高他們的知識和技能,促使他們在繼續學習的基礎上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開拓自己的創造力,深化自身的創新意識。不同時期的學者基于不同的視角,對繼續教育也會有著自己的認知。發展到現代,互聯網技術被有效利用,人類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繼續教育也迎勢而上,逐漸朝著“多樣化、遠程化、終身化”的方向前進,而在一系列優勢條件的組合下,遠程教育也得以興起。現代化的遠程教育工程將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利用到位,有效地連接起了網絡教育和廣播電視教育,很大程度上更新了繼續教育的實現形式。
其次是普通教育。普通教育與繼續教育的基本形式不同,它主要顯示的是制度化教育。普通教育主要是由政府主導的,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普通教育也形成了屬于自身的單一的辦學主體和辦學形式,其中,“計劃性”是這種教育的一個明顯特征。普通教育的激勵機制依靠的是專家和政府的評價,在此之后,社會公眾群體的思想意識才被考慮在內。普通教育中,普通教育學校被分為不同的層次,主要有普通基礎教育學校。針對這個層級的教育,又可以將其進一步分為四個層次: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2]其中,普通基礎教育的內容中同樣也涵蓋了針對特殊人士而設置的一些工讀教育和特殊教育、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涵蓋的范圍較廣,主要有普通中等專業教育、職業高中教育、技工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還有普通高等教育,這種層級的普通教育面對的教育對象主要是高中畢業生,這種教育形式是與成人高等教育形式相對而言的,其推行的主要是全日制學習的學歷教育。
2審視高校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關系
(1)充分發揮各自的特色,實現協調發展。不論是高校繼續教育,還是高校普通教育,兩者都是被歸屬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范圍之內的,并且從實質上來看,兩種教育形式各具特色,并不存在本質上的差異,且都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內容。但是,我國高校教育發展的現實情況并不是這樣,從生源制度來看,繼續教育具有先天的不足性。因此,學校頒發的也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畢業證書。從這個意義層面來看,兩種形式的教育在平臺上則具有了明顯的層次性,從而促使兩種教育在地位上呈現出一定的差異,如與普通教育相比,繼續教育學歷的社會認可度不足。[3]鑒于高校繼續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間的這種差異性,從教育協調發展的角度考慮,高校應該充分發揮兩種教育形式的特色,實現兩者的協調發展,走“統一部署、同步發展、共同完善”的路線,進而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推進兩者的共同進步。
(2)有效利用不同的教育資源,促進優勢互補。從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的角度來看,缺乏一定的資源優勢,對此,高校要以實現繼續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在開辦繼續教育的過程中,實現與普通教育之間的資源共享,并最大程度地實現兩者之間的優勢互補,促進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實現教育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具體而言,高校繼續教育可以利用的優勢資源包括:教學場所、教學設備、圖書資料、管理經驗等。在資源利用的基礎上,高校繼續教育的發展也會擁有更加有力的支撐。[4]再者,繼續教育具有開放性、多樣性、靈活性等特征,但是這種特征在普通教育中卻沒有鮮明的體現,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普通教育的呆板。因此,從這個發展角度來看,繼續教育可以對普通教育形成一種互補,切實為普通教育注入一定的發展活力,并有力的拓寬普通教育發展的渠道。
(3)堅定統籌管理的理念,推進高校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有機融合。對高校來講,基于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發展層面,要想有效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推進高校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有機融合,高校需要意識到繼續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同等重要性,并結合院校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正確處理高校繼續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間的關系,保障繼續教育和普通教育在相同教育環境下的平等發展。對此,高校需要有一個整體的部署與規劃,并切實著眼于高校教育的長遠發展,對兩種形式的教育進行統一歸口管理,然后結合高校教育發展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制定出科學的教育發展目標、計劃和方案。同時,有效整合高校繼續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優勢資源,最大程度地促進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避免厚此薄彼、各自為政、資源閑置等現象的發生,最終有效地促進高校繼續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協調發展。
二、探索高校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設置的策略
(一)準確定位繼續教育,充分依托普通教育:實現教學目標的融和
就傳統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它是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辦學經驗,并且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良好的教育氛圍和教育資源,從這個意義層面來看,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則是普通教育。但是,處于新的“學習型”社會,繼續教育的發展也成為一種必然,因為它可以對普通教育形成一種互補,成為普通教育有力的協調方。[5]并且在某些方面,高等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教育體系的教學目標存在共通性,如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性、適用性等。從普通教育的培養目標看,著重塑造的是高級智能管理人才;而高校繼續教育則是著重塑造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因此,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準確定位繼續教育,充分依托普通教育,進一步實現教學目標的融合則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重視繼續教育的發展,發揮普通教育的優勢:促進專業設置的協調
高等教育中,與普通教育相比,繼續教育在很多方面是處于劣勢,對此,從高校的角度來看,需要對繼續教育提供政策上的宏觀支持,學校要關心繼教人的成長,學校相關部門也要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撐,重視繼續教育的發展,發揮普通教育的優勢,促進兩者在專業設置方面的協調性。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的變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一定的變化趨勢,教學工作中,教育者也不斷調整人才培養計劃。在這整個過程中,涉及到的一個重要紐帶就是專業設置。因此,高校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在人才塑造中,需要促進兩種教育形式在專業設置層面的融通,這個也是相關教育工作者有效迎合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一個重要條件。
(三)針對高校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堅持特色辦學:把握教學內容的契合性
高校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擁有自身的發展特色,高校在開展教育實踐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兩種形式教育的實際狀況和發展需求,堅持特色辦學,在教學內容上把握兩者之間的契合性。教學內容關系到人才的塑造方向,推進高校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協調發展,還要在教學內容層面實現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融通。[6]具體說來,教學內容涵蓋的范圍很廣,其中,教學目標也被歸屬在內。學校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不同個體的層次性發展,最終服務于社會經濟建設。高等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致力于人才培養,滿足社會不同層次的人才需求,兩者只有在教學內容方面實現很好的融合,才能進一步迎合社會對不同層級的人才的需求。
三、結束語
總的來說,積極促進高等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協調發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有利于滿足社會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并最大程度地實現我國教育體系的良性發展。高等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在很多方面是聯通的,兩者都是致力于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且立足于社會人才的培養,以求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建設。繼續教育在中國的教育歷程中早有體現,并且經過長期的發展和醞釀,繼續教育已經得到廣泛的社會認可,社會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繼續教育的隊伍中。因此,高校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要準確定位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關系,并從多個方面著手來進一步實現兩種教育形式的協調發展,從而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實踐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林道光.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學院現狀與發展趨勢[J].成人教育,2010,(14):111—112.
[2]王詩平.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成人教育,2014,(6):28—30.
[3]王蓓穎.高校教師繼續教育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1,(5):22—26.
[4]林安春.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思路[J].繼續教育研究,2011,(2):10—11.
[5]趙樂華.普通高校繼續教育信息化的實踐與探討[J].中國地質教育,2011,20(3):23—25.
[6]馬敬峰,馬啟鵬.服務型定位與應用型人才培養:高校繼續教育的出路[J].教育發展研究,2013,(Z1):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