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瑋
10月10日, 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及其附件《關于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這被視為我國防范和化解企業債務風險的重要文件,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
一直“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債轉股方案這次真正揭開了面紗。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就曾表示,要堅定不移地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也可以通過市場化債轉股的方式來逐步降低企業的杠桿率。3月24日,李克強總理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再度重申可以推出按市場化方式的債轉股,這有利于降低企業杠桿率。隨后在3月末,國務院召集財政部、央行、銀監會等多個部門討論債轉股事宜,債轉股重回人們視野。
此次《指導意見》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債轉股于17年后正式重啟。
對于市場而言,債轉股并不陌生。
1999年,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劃撥400億元成立信達、東方、長城、華融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分別對建行、中行、農行和工行四大國有銀行的壞賬進行剝離,當時規定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存續期為10年。1999年,國務院公布《關于實施債權轉股權若干問題的意見》,國家經貿委向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審查推薦601戶債轉股企業,總額4596億元,自此政策性債轉股開始實施。
17年后的今天,債轉股再度啟動,新一輪的債轉股如何“舊瓶裝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