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鐵木前傳》是孫犁思想的矛盾的體現。在政治上落后的人,在人性上卻是美好的、天真的;在政治上先進的人,生活上卻是艱辛的、困難的。這可能是人類所共同面對的生存命題和困惑,也值得值得我們去深思。
關鍵詞:《鐵木前傳》;人物形象;矛盾;道路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008-01
一、主流意識形態的矛盾
鐵木友誼的破裂,其實象征著主流意識形態的矛盾。正是因為思想上的不一致,導致二人的價值觀的不同,最終二人選擇了不同的道路。
在戰爭年代的靠手藝為生的兩個人,在生活上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一同走過了最艱辛的時代。可是隨著戰爭的結束,黎老東生活水平的提高,兩人的關系卻沒有戰爭前那么和諧,卻發生了很大的不同。從二人的再次見面中已經可以看出,他們的友誼已經發生了變化,似乎有了等級的出現。在打車的過程中,他們之間也是不斷的發生摩擦,傅老剛越來越覺得黎老東不是同自己合作,而是在監督著他。趕工趕得過緊,簡直連他抽袋煙,黎老東都在一旁表示著不滿意。最使他悶氣的是,自己遠道趕來,黎老東卻再也不說九兒和六兒的事,好像他從前沒提過似的。過分的監工,對伙伴態度的轉變,最終因為黎老東的一句話矛盾而徹底爆發了,最后傅老剛帶著女兒離開了黎老東的家,住進了青年團辦公的大院里。
這看似是居住環境的改變,卻暗示著二人道路的不同選擇,主流意識形態的不同所導致的,最終二人在我們的心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傅老剛加入了農業合作化,用自己的手藝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成為我們所贊揚的代表。而黎老東,沒有集體榮譽感,只知道走發家致富的道路,還逼迫老人搬家,成為時代落后的人物。
二、走在合作化道路上的矛盾者
不同于四兒對合作化永遠是充滿了信心,深處合作化的大集體的環境中,雖然在行動上是積極的,但是思想上卻仍然有著困惑的鍋灶。表示對走合作化道路懷疑的鍋灶對六兒他們那種玩樂生活有時候覺得討厭,有時候又有點羨慕;而四兒卻對六兒的生活進行了激烈的否定,并且發表了積極的議論。通過兩個年輕人對六兒的生活態度,并且不斷的碰撞,到最后兩人也沒有討論出結果。鍋灶他雖然在合作社這個大集體里,但是他有著質疑,但是他對主流社會的質疑是不徹底的。最后他們的討論在美麗的景色中給消解了,這種美好和諧的景色緩解了我們對四兒和鍋灶的對話的深層思考。
當九兒隨著父親再次回到黎村,發現了與六兒感情已經發生變化,九兒理智的思考強迫自己順從時代的選擇,但是她無法從感情上尊重自己。“愛情可以在莊嚴的工作里形成,也可以在童年式的嬉笑里形成。”這里似乎寫出了九兒還是希望能和六兒的愛情能夠繼續走下去。但是,在六兒和小滿兒離開之后,九兒及時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展現出為合作化做出自己的貢獻積極向上的心態。但是在父親問女兒最近老是見不到六兒,九兒沒有說話,雖然她的心情也很快平靜下來,但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一絲絲的孤單與失落也還是會涌上九兒的心頭。
三、婚姻倫理與自由愛情的沖擊
孫犁對小滿兒的書寫不同于以往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在《荷花淀》中的水生嫂更是以一種“濯清漣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小滿兒是我們很難用言語來表達的,究竟是無恥還是無邪。我們傳統的價值觀和自由愛情的產生了沖擊,使得我們對這個女性形象有著更深的關注。
作為已婚婦女的小滿兒最初給我們的印象是美麗與妖嬈。小滿兒冷笑著說自己是和九兒一模一樣的人,因為在小滿兒的價值觀里愛情是平等的,九兒有權利追求愛情,自己也有權利。而小滿兒在傳統的倫理婚姻的觀念中是不守婦道的,是被世人難以接受的!但在村里宣傳婚姻法的時候小滿兒忽然積極起來,可以看出小滿兒對婚姻法充滿希望,渴求婚姻法給她帶來自由。她也希望走上正常的婚姻道路,可以不受他人異樣的眼光和指責。
我們同情小滿兒的不幸遭遇,也支持她對愛情的追求;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認同她那種“放蕩的生活方式”。傳統的倫理婚姻價值觀和追求自由的愛情之間的矛盾是我國幾千年來的無法緩和的矛盾。到底該怎樣抉擇,小滿兒困惑著、痛苦中。最后作者實在是找不到出路只好把緊張的沖突轉向了對景物的描寫,來淡化矛盾。
四、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孫犁對童年的描寫似乎和整篇小說不是很搭,但是這正是孫犁小說的詩意性所在,更是作者內心的矛盾所在。孫犁在描寫農村的童年生活,體現了作家孫犁厭惡城市,懷戀鄉村的情感,也進一步可以理解為孫犁為什么關注小滿兒這一類另類人的原因,因為他愛農村,愛農民,理解農民。在作者的期望中,社會主義的建立和人民大眾在政治層面的解放應該帶來的是人與人之間更加融洽的關系,但現實卻不是如此,人們之間反倒不如抗戰歲月里團結和諧。所以他才懷戀農村,懷戀童年。這也就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在孫犁思想中的體現。
無論孫犁在展示什么,還是想表達什么,書中童年生活的描寫還是深深的吸引了我們,我們喜歡兒童的天真、幼稚、好奇所帶來的單純的美,也喜歡非常純潔簡單的生活方式。
針對六兒不參加青年團喜歡無拘無束的生活,小滿兒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作者也沒有用筆墨大肆指責。似乎作者對書中的人物都是以一種寬容的姿態對待。最后對于小滿兒和六兒離開村子,作者也沒有指出這條道路的究竟是對還是錯,其實作者孫犁的內心是不斷掙扎的。我猜作者是希望六兒和小滿兒可以探尋到新的一條出路,為自己在這個世界的生存取得更好的環境。
孫犁沒直接批判他們所走的路。但是有一個細節是黎老東目送六兒的車走遠了之后,十分得意的步伐,卻忽然變得焦躁不安了。可能是孫犁發現自己寫的這篇文章與當時的主流社會有所出入,黎老東的焦慮應該就是孫犁對創作上道路的焦慮,沒有按照主流意識形態來寫小說,偏離了意識形態是否正確。
五、結語
但是,《鐵木前傳》經受了時間的檢驗!孫犁特別注重小說對現實的價值,在《小說雜談》中說:“小說是要把主題思想,做盡量的提煉,使之升華為高尚的、對社會人生有更積極的意義的尺度。”正因此,晚年的孫犁才會自豪的說,自己的寫作從未違背良心。
參考文獻:
[1]孫犁.鐵木前傳(紀念版)[M].百花文藝出版出版社.2012年版.
[2]孫犁.孫犁全集第6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第277頁.
[3]鮮曉麗.沈從文孫犁筆下女性形象的比較,[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4]胡會會.映日荷花別樣紅——從審美觀的轉變看孫犁小說的創作歷程[D].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3—19.
作者簡介:鄭一夢(1991.05-),女,漢族,江西九江,在讀研究生,江西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