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縣域經濟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但縣域經濟在其城鎮化的進程中,面臨諸多新的問題,本文試從縣域經濟發展的特征分析入手,針對縣域經濟發展中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旨在提高縣域經濟發展整體水平,調整經濟布局,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縣域農業產業化發展。
關鍵詞:縣域經濟;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062-01
一、縣域經濟的特征
縣域經濟與其他類型的區域經濟相比較,具有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第一,它是一種行政區劃型區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第二,它又是一種開放型區域經濟。盡管縣域經濟是在縣行政區域長期穩定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來的,但它不是封閉的“諸侯經濟”,具有開放性。第三,它是一種既具有完整性、系統性,又具有地域特點的特色型區域經濟。一般而言,縣域經濟是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系,縣域經濟活動涉及到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環節以及一、二、三產業各部門。
二、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縣域經濟布局不合理。由于規劃意識較弱和規劃手段的落后和人員素質的制約,長期以來缺乏對縣域經濟布局的合理規劃,導致縣域經濟布局不合理,工業分散布局的問題尤為嚴重。農村改革啟動后,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的涌現,也是導致縣域工業布局分散化的一個重要原因。長期以來,對縣鄉基層干部政績的考核,經濟發展指標占絕對權重。在這一指揮棒的引導下,縣鄉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遍地開花,工業布局進一步分散。分散化的工業布局必然帶來城鎮化的分散,城鎮規模過小,遍地開花,城鎮化質量不高,而且難以發揮集聚效應,不利于產業的升級。
(二)經濟結構單一,產業層次低。建國以來,我國長期實行的是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援城市的發展戰略,政策的著力點和要素配置過度向大城市傾斜,致使工業化的二元特征十分鮮明。國家只注重城市工業(主要是大城市工業)的發展,而縣域工業的發展基本被排斥在國家工業化整體發展規劃之外,其發展難以得到明確的產業政策指導。除沿海部分發達縣域外,大多數縣域經濟結構單一,產業層次較低,縣域經濟的結構性矛盾不僅來自于三次產業之間的失衡性比例結構,也來自于各次產業內部不合理結構。
(三)縣域經濟科技含量不高。由于我國絕大多數的大中專院校和科研機構都布局在大中城市,國家科研經費主要流向了大中城市,對縣域經濟發展的科技投入嚴重短缺。布局在大中城市的大中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其科研選題主要來自于大中城市,科研成果自然也主要投向大中城市,其培養的人才也主要留在了大中城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很難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得以體現。對大多數縣而言,科技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很不明顯,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很低,科技儲備匱乏,尤其是基礎性成果儲備更少。
三、新形勢下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我國的廣大縣域和縣域經濟是落實統籌城鄉發展觀的基本依托和主戰場。城鄉統籌的核心是改變城鄉二元化結構,建立平等和諧的城鄉關系。要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必須把重點放在城鄉聯系最緊密的層面———縣域經濟上。城鄉統籌的許多政策措施也只有在縣域經濟層次上才更有針對性和時效性。從一定意義上說,縣域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城鄉逐步實現統籌、協調發展的實踐過程。為此,縣域經濟在進行發展規劃制定、政策措施的出臺、經濟結構與經濟布局的調整優化時,應自覺遵循統籌城鄉發展思想,切實做好以下工作。
(一)調整縣域經濟布局,將縣域經濟發展與工業化、城鎮化有機結合。受行政管理體制和地域范圍的限制,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發展政策要在縣域這個具體的地理空間中進行實施。如果產業布局與地理空間的具體情況不相適應,那么這些產業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益。合理的產業結構也難以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講,縣域經濟布局比經濟結構更重要。新形勢下,調整縣域經濟布局,須要統籌規劃,將縣域經濟發展與工業化、城鎮化有機結合起來。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工業企業布局分散化和小城鎮分散發展的模式。要實現縣域工業在一定地域內的集中布局,把縣域工業的集中發展與城鎮建設統一協調起來。要有效利用原縣城資源,把縣城建設成為縣域經濟的龍頭和城鎮化的經濟中心。對于比較大的縣和工業基礎較好的縣,還可根據縣域內的人口分布、非農產業基礎等有選擇的規劃一個或幾個中心鎮,作為周邊農村地區非農產業發展的集聚中心。通過相關政策和措施,來引導周邊農村非農產業向縣城和中心鎮集中,讓城鎮成為非農產業的聚集地。這既可創造產業發展的集聚效應,又可帶動人口的集中,加速城鎮化的進程;反過來又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有利于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這樣,為數不多的、布局合理的縣城和中心鎮就會成為縣域內的工業中心,并不斷向著中小城市的方向發展。
(二)優化縣域產業結構,培育和發展縣域特色產業。縣與縣的情況千差萬別,每個縣的資源稟賦、歷史人文等有較大差異,而這些對縣域經濟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同時,縣域范圍小,資源整合難度少,易于集中力量將特色產業做大做強,發展成為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因此,縣域經濟發展要挖掘潛力,拓展空間,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注重發揮比較優勢,突出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具體到工業領域,新形勢下,縣域工業的發展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眼于縣域的實際情況逐步培育縣域的支撐產業。縣域工業的發展不可再走模仿大中城市工業的老路,在承接大中城市產業轉移的同時,不僅要看項目的總量,還要注重技術進步和生態保護。縣域工業的發展應主動與臨近的大中城市進行對接,變被動的提供配套產品為主動地引進資金技術和人員,開發利用縣域特色資源。縣域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資源開發型縣域,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注重開發的技術含量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達到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的。縣域工業的發展要基于市場比較優勢,根據各自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資源能源狀況,選擇農業服務牽引型、工業催生型、城市輻射型、旅游開發型、礦產資源型、農產品加工型等不同縣域產業發展模式,走出一條具有縣域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縣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當前和將來的很長時期,對絕大多數縣來說,農業是重要產業,是占人口主體的農民的主要就業領域和生活改善的重要來源,加快農業發展,依然是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縣域經濟、實現城鄉統籌的關鍵環節,而這必須以農業產業化為抓手。新形勢下,推進農業產業化,應注重對專業農戶的培育,促進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同時要完善土地流轉機制,為專業農戶擴大經營規模創造條件。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既可以促進農業的發展,也可以推進農戶成員的非農就業,從而加快城鎮二三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梁立華.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 全力支持縣域經濟發展[J].財經界(學術版).2016(10)
[2]趙志榮.加強干部作風建設對促進縣域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作用分析[J].中國市場.2016(21)
作者簡介:霍帥領,男,中共河北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學員,研究方向: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