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鎮化快速發展中,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出來,由于受到自然損壞、工農業污染、各種人為破壞、經濟發展壓力等原因,使得農村生態環境嚴重制約了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本文從農村環境惡化的現狀問題入手,深入分析其惡化原因,提出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解決對策,完善農村生態環保監管體系。
關鍵詞:農村環境保護;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 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066-01
一、我國農村環境惡化的現狀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業能夠得到長足發展,其中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功不可沒。但是,客觀地說,對這個成效不能估計過高,建設的成果往往被在經濟發展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所抵消,甚至建設滯后于破壞。農村生態環境仍在不斷惡化,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仍然受到生態環境的嚴峻挑戰。目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破壞嚴重。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比較重視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先后以長江、黃河中上游為重點包括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遼河在內的七大流域,全面展開并穩步推進了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建設。到上個世紀末,全國已累計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3萬平方公里。目前正在開展治理的縣有900多個,己經完成和正在治理的小流域兩萬條。水土流失治理速度由剛開始治理時的每年幾千平方公里發展到每年3萬多平方公里,1998年、1999年,連續突破5萬平方公里。新中國成立以來,興修的水土保持設施每年可減少和攔蓄泥沙巧億噸,增加蓄水能力250億立方米,年增產糧食170億公斤,使1000多萬人口脫貧。
(一)環境污染。
農村環境污染嚴重是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表現。造成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從大的方面來說,主要有兩大來源:一是來自農村外部的城市污染轉移;二是由于農村內部自身的生產、生活活動所造成的污染。
1.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城市化己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因城市經濟發展、人口密集,工業生產的“三廢”、市民生活產生的污水、廢氣、垃圾等,未經妥善處理而排入大自然。由于缺乏無害化處理設施,大量的垃圾只能通過填埋的方法處理。一些城市己經很難找到處置城市垃圾的地方,建設新的填埋場所的難度增加,大量的城市垃圾只能往郊區農村直接堆置或簡單填埋。一方面占用了農村大量土地,加劇了耕地矛盾,另一方面,這些垃圾廢物長期經受風吹雨淋,其中很多有害進入到周圍環境中,對農村環境構成了直接的威脅。
2.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農村人口向小城鎮轉移迅速,同時鄉村聚居點人口迅速增加,農村居民的生活廢棄物由分散走向了相對集中。但由于小城鎮和鄉村居住點對居民生活廢棄物的處理無論在觀念上,還是在規劃和設施建設上都明顯的滯后,甚至是空白,因此,在農村,臟、亂、差現象非常突出。這種觀念、規劃、設施的全面滯后,使得農村居民的生活廢棄物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也從而使得農村生活污染較之城市更加嚴重。
3.當今農業生產活動給生態環境帶來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為農業生產中介質的使用所帶來的問題。農業生產時需要利用許多介質以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和農業生產率,這介質在當今主要表現為農藥、化肥以及地膜的使用。農藥在農業生產中使用見效快,防治效果高,防治面廣,保證了作物的增產豐收,減輕了勞動強度,降低了人工費用,因此在全球范圍內被迅速推廣使用,范圍日益擴大,但是由于低效率的或不合理的使用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二)生態破壞。
生態系統的平衡是一個地區穩定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廣大農村由于自然和人為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引起當地局部生態平衡遭破壞,進而在整體區域范圍內造成生態功能失調的現象比較突出,由此使得生態系統的調節作用減小,各類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這突出表現為:水資源緊缺,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土地資源相對不足,土地沙漠化問題突出,因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土地破壞面積增大,且呈持續增長的趨勢;森林覆蓋率低,雖然人工植樹造林面積增加,功能卻在下降;草地面積持續減少,質量降低;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等。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約有1/3的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草原退化面積達1.3億公頃,以每年1.33萬公頃的速度退化;森林覆蓋率在13.9%左右,人均森林面積不足0.11公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l6;土地荒漠化面積呈擴大趨勢,荒漠化土地面積262.2萬平方千米,虧國土總面積的27.2%,近年來沙塵暴己經威脅到北方城市和廣大農村;水資源短缺,人均水資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聯合國列為貧水國:f21物多樣性減少,對野生動植物亂殺濫砍的現象屢禁不止,許多珍稀的野生動植物群日益減少,瀕臨滅絕。
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對策措施
(一)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法律政策體系建設。
法律手段是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有力保障。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必須建立在健全的法制基礎上,真正做到立法、普法、執法三位一體。相對一城市環境保護和工業污染防治,農村環保工作起步較晚,基礎較為薄弱,尚未建立起適應農村環保實際需要的法律法規體系,總體上還面臨無法可依的局面。雖然目前,我國頒布實施了一些有關農村環境與資源方面的,對推進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就整體而言,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還很不完善,在有些領域甚至是空白,而且由于不能很好地體現農村生態環境的實際和特點,因此,可操作性不強。此外,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情況仍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法律政策體系建設,顯得尤為迫切。
(二)堅持可持續發展,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
可持續發展理論是基于現代社會環境與經濟發展產生尖銳矛盾,人與自然關系極度緊張和對立,給人類的發展帶來嚴重威脅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構成危害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核心的自然、經濟與社會的綜合協調發展。它強調的是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就是科學解決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也只有在可持續發展條件下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最終實現經濟、環境、社會、人口等的全面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正逐步成為全人類的共識和全球性的發展理念。今天,面對日益嚴重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我們應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以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關系為核心,立足于經濟發展,綜合運用經濟、政治、文化等措施途徑來解決高度復雜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努力實現農村經濟、環境和社會等的全面協調發展,建設一個富強、美麗、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三)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農民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主體,是自然資源的主要開發利用者、生產者和消費者。廣大農民的生態價值觀正確與否,環境意識的高低,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起重要作用。在我國農村,由于科學技術和經濟水平相對比較落后,加上人口眾多,人民素質較低,環境意識淡薄,存在盲目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不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現象,且有蔓延趨勢。因此,要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還必須提高農村居民尤其是農村地方行政領導的環境意識,提高其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自覺性。
參考文獻:
[1]楊煥君.農村現代化進程中雙流縣生態環境保護研究[D].四川農業大學 2013
[2]韓新寧.寧南山區城郊型農村生態建設發展模式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8
作者簡介:谷子夜,男,河北省威縣環保局,中共河北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學員,研究方向: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