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羅馬修辭學達到全盛時代,修辭的影響越來越大,使得各學科與修辭的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以文學為例,從一門獨立的學科逐漸受到修辭學影響,并將修辭學作為文學理論的思想基礎。羅馬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賀拉斯在其作品《詩藝》中從修辭學的視角展露了“受眾中心”的文藝觀,而另一位文學家朗吉弩斯也在一篇以文學作品為研究對象的修辭論文《論崇高》中表達了文學作品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關鍵詞:修辭學;文學;受眾;崇高感
中圖分類號:I207.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296-01
一、修辭與文學的關系演變
西塞羅和昆提利安的修辭思想和理論體系是羅馬修辭學以及西方古典修辭學的重要里程碑。在兩位修辭學家的影響下,羅馬修辭學享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因此使得其他學科不斷地調整與修辭學的關系。在眾多學科中,文學與修辭學的關系演變尤為突出。
早在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文學家們便將修辭教師和哲辯師作為調侃和諷刺的對象。直到公元前4世紀,在“修辭熱”席卷整個古希臘社會之時,這一現象仍未發生太大改變,修辭思想對文學研究并未產生顯著地影響。例如,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提出的詩學理論也與修辭學明顯地屬于不同的思想體系。然而,修辭學與文學在古希臘長期保持的域際關系隨著希臘古典時代的終結慢慢發生了質的變化。在古羅馬時期,修辭學的影響力達到頂峰,修辭不僅在公共領域處于支配地位,而且漸漸演變為文學理論的思想基礎。在這一全新的大環境中,羅馬文學研究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賀拉斯的《詩藝》(The Art of Poetry)和朗吉弩斯的《論崇高》(On the Sublime)等。
二、賀拉斯的“受眾中心”
與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賀拉斯在《詩藝》中關注的則是現實生活中受眾對文學作品的期待和反應如何對文學創作產生決定性影響。例如,要想塑造一個成功地劇中人物,賀拉斯要求劇作者應該“仔細觀察每一個年齡組的行為特征,根據他們年齡和性格的變化賦予他們不同的聲調”。提出這一要求的初衷是因為這是“觀眾的期待”,是為了達到使觀眾“一直到謝幕都不離開他們的座位”的目標而必須做到的一件事,而非為了貼近生活的真實。
同時,賀拉斯認為文學創作的目的是“要么使讀者高興,要么使他們受到教益”。不同的讀者也有著不同的要求。例如,年長者無法忍受單純娛樂性的作品,而年輕者則無法接受那些單純有教育意義的作品。因此,作者在創作時,必須做到寓教于樂,使讀者在陶醉的同時受到警示。不難看出,這些觀點都是典型的修辭視角,把受眾作為文學的核心關注點,以最大限度地在受眾身上產生盡可能好的效果作為文學創作的基本目的。
三、朗吉弩斯論文學作品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朗吉弩斯的《論崇高》是修辭理論應用到文學領域的又一大成功范例。他指出語言蘊含著通過觸動情感而影響受眾的巨大力量。語言的力量之所以在文學作品中如此之強大,是因為文學巨著往往將偉大的思想和濃郁的情感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受眾油然產生一種“崇高”的感覺并因此受到強烈的沖擊。因此,“崇高感”也就是指在文學作品中特有的一種感染力和說服力。這種特有的力量是由五部分所組成。排在首位的則是作者“強勁的構思”,接下來則是“強烈而富于靈性的情感”,以及“恰當的詞格”,“高雅的詞匯”和“卓爾不凡的結構鋪排”。在這五部分當中,后三個均與“謀篇”和“文采”相關,因此說《論崇高》是一篇以文學作品為研究對象的修辭論文。
朗吉弩斯特別強調在詞格的應用部分要避免刻意的顯露,因為那些不易被察覺到的詞格才最有可能提高言說效果。至于原因,朗吉弩斯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受眾面對辭格的精妙應用會在心中產生一種特殊的疑慮,擔心自己會不會被[作者]刻意誤導甚至被誘入某種圈套。當致辭對象是一位大權在握的裁決者,尤其是當他是一位獨裁者,君王或顯赫的領袖人物時,這種情況更常發生。”從中不難看出,朗吉弩斯認為文學創作的目標即是說服具體受眾。因此,作者一方面要運用手段調節與手中的關系;另一方面又要刻意隱藏這一調節手段,達到“欲擒故縱”的效果。只有當文學作品的修辭性含而不露時,這種“崇高感”才有可能產生。
四、結語
以西塞羅和昆提利安的思想和理論體系為標志,西方古典修辭達到了其最發達的時期。修辭理論在羅馬修辭學家手上獲得了突破性地發展和長足的進步,在其進入全盛期之后,修辭不僅在公共領域享有重要地位,在學術思想領域更是影響力不斷地擴大。文學從開始保持著自己在觀念上的獨立,逐漸將修辭學作為文學理論的思想基礎。在羅馬修辭學時代,以賀拉斯的“受眾中心”文學觀以及朗吉弩斯關于文學作品的感染力和說服力的探討最為突出。隨著世界科技發展的新形勢,如信息技術,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等的發展,對修辭學的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與包括語言學在內的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形成了跨學科的多模態化。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修辭學的應用必定會更加廣泛,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
參考文獻:
[1]劉亞猛,2008,《西方修辭學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王希杰,2009,修辭研究、修辭學史和修辭學評論——修辭學研究的幾個問題[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教通訊)》,81-86。
[3]姚楠,2010,修辭學與文學批評[J],《福建師范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46-49。
[4]宗廷虎,1999,修辭學研究的歷史經驗和21世紀發展前瞻[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5-49。
作者簡介:孫肖杰(1992.05—),女,山東省濰坊人,煙臺市芝罘區魯東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