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如雪
【俞沨怡簡介】
畢業于白俄羅斯國立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系,獲心理學碩士學位,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CBT取向心理治療師,林紫心理咨詢機構副主任咨詢師,高級心理講師。上海市社區癌癥心理干預項目負責人,上海人才培訓促進中心“兒童心理咨詢治療師”特約講師,《新民晚報》《健康佳人》《窗外》《熱點青年》《人與健康》等報刊心理專欄撰稿人,上海交通廣播電臺《健康快車》特約心理專家。著有論文集《中俄大學生心理防御機制與應對方式的對比研究》等。
情商教育,必不可少
記者(以下簡稱記):現在,教育部正在開展中小學校園欺凌的治理工作,您認為校園欺凌成為一個突出問題的原因何在?
俞沨怡(以下簡稱俞):我和同行進行過這方面的探討,認為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青少年對社會知識的認知系統不完善;第二,環境影響;第三,對情商教育重視不夠。
記:情商現在是一個常用詞,但情商究竟指什么,許多家長還很模糊,您能簡單解釋一下嗎?
俞: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即情緒商數,簡稱EQ,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從最簡單的層次上下定義,情商是理解他人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西方研究者認為,情商由五種特征構成:自我意識、控制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相互關系。
記:人的情商高低是先天就有差別,還是后天形成的?
俞:總的來講,人的情商并無明顯的先天差別,更多與后天的培養有關。
記: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怎樣培養孩子的情商?現實情況是,家長更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情商方面,只要孩子不鬧事就沒有問題。
俞:這正是校園欺凌、中小學生抑郁癥高發等問題的根源。現在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評價孩子的標準只有學習成績這一個指標,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就沒有問題。那么按照這個邏輯,反過來看,如果學習成績不好,那么一切都是問題,所以有的孩子一旦成績下降就抑郁,重要考試失手就跳樓。所以,除了學習成績,家長評價孩子的標準應該多元化,多培養孩子一些特長、興趣、愛好,幫助孩子全面發展。
記:怎樣多元化評價孩子?您能舉例說明嗎?
俞: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有一個高中女孩嚴重厭學,被她的媽媽帶來做心理咨詢。第一次咨詢,女孩一句話不說,用沉默與我對抗。后來慢慢熟了,我發現她才華出眾,寫過一整本小說,非常棒。她是剛轉學來上海的,不適應,想念以前的同學和老師,所以不肯用心學習。有趣的是,她的媽媽根本不知道女兒寫小說,只用學習成績衡量孩子的一切。
記:對學習成績不佳的孩子,家長應該做些什么呢?
俞:孩子學習成績欠佳,家長當然不能袖手旁觀。我認為家長應該做到以下三點:第一,鼓勵孩子上進,永遠不要唉聲嘆氣,因為父母的唉聲嘆氣對孩子來說意味著放棄。第二,父母要幫孩子制訂漸進式的學習目標,比如這次考了59分,不及格,那么下次考試多考1分就是進步。第三,教孩子正確比較,即不與別人比,只與自己比,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比,這樣可以減輕孩子的浮躁情緒。第四,父母要學會給孩子合理減壓,比如課余時間看看電影、打打球、散散步,都是應對壓力很好的辦法。
記:許多孩子因為學習壓力過大出現心理異常,甚至釀成心理疾病。請問,孩子心理異常一般有哪些行為上的征兆?
俞:學生,尤其是中學生,有學習壓力是正常的,大多數學生有辦法自行疏導。如果家長發現孩子長期情緒不好,要及時與孩子溝通,幫助孩子用合理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緒。當發現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最好能帶孩子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心理問題,根在家庭
記:您認為情商教育的主課堂應該是學校還是家庭?
俞:學校和家庭同等重要,但在當下國內的教育背景下,我認為家庭更加重要。
記:既然家庭是情商教育的主課堂,那么家長應該具體做些什么呢?
俞: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我的咨詢經驗是:把一半精力用在有問題行為的孩子身上,把另一半精力用在孩子的父母身上,這樣咨詢效果最好,因為孩子的問題,根源往往在家長身上,或者說在家長主導的家庭環境上。具體的,我認為家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長應該多學一點心理學知識。比如,孩子的性格有內向和外向之分,但沒有優劣之分。性格內向的孩子善于思考,將來做技術性工作有優勢,為什么不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呢?如果有的家長想把性格內向的孩子改造成性格外向的孩子,肯定是徒勞的。成功學上有一個理念,應該讓優勢更優,讓弱勢停留在安全范圍之內,即不更弱,這樣人更容易成功。如果家長不知道孩子的優勢在哪里,糊里糊涂地把孩子的優勢忽略掉,一門心思地跟別的孩子比較,強化自己孩子的弱勢,豈不是白費力氣?
第二,尊重孩子,以平等的姿態開展家庭教育。許多家長抱怨現在的孩子太難管,家庭教育太難無從下手,其實這些家長最大的困擾是孩子不聽話,他們總是只帶著嘴巴說孩子,很少帶耳朵和眼睛聽孩子、看孩子。這種居高臨下的家庭教育,一定會遭到孩子的反抗。如果家長平時多觀察孩子,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就能贏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溝通渠道暢通,家庭教育才算走上正確的軌道。
第三,花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支持和陪伴很重要,因為孩子會碰到很多很多困難,需要人生向導。孩子需要家長什么樣的支持?很簡單,就是無條件的愛,包括經濟支持、心理支持等。家長們都知道,幼兒離不開家長的陪伴,但很少有家長知道,中學生也需要父母的陪伴,因為中學生遇到的問題更多更復雜,時刻需要聽取父母的意見,否則他們就會征求同樣不成熟的同伴的意見,或者上網求助,家長覺得哪一個更穩妥?
記:我研究過一些心理問題案例,發現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暴力傾向的孩子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缺少家庭關愛。請問,明明家長都愛孩子,愿意為孩子付出一切,為什么孩子感受不到呢?
俞:我接手過一個心理案例,一個10歲男孩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問他:“爸爸媽媽對你這么好,你感受到了嗎?”他回答:“他們對我太好了,可是他們給我的愛都不是我想要的。”我認為這句話簡直是一句格言,每位家長都應該聽聽。從這句話可以看到兩點:第一,家長愛孩子的方式是有問題的。比如,家長花重金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花費精力接送孩子,風雨無阻,這些都是愛,但如果孩子不喜歡上這些興趣班,會感謝家長嗎?當然不會。第二,孩子感受到了家長的愛,但他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不管家長付出了多少,孩子都覺得不夠好,甚至很糟糕。這就是缺愛孩子的心理秘密,希望引起家長朋友們的反思。
愛子有方,事半功倍
記:那么,家長應該怎樣愛孩子?
俞: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情緒盒子,里面裝著愛、積極、自信,也有可能是焦慮、恐懼、憤怒。重要的是,這個盒子里的情緒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或者說正向情緒更多還是負向情緒更多。這個盒子就是支持我們去面對一切的基礎,當這個盒子里的情緒是正向的,我們擁有的力量就很強大。同理,一個孩子越覺得自己被愛,教育他就越容易。那么,如何讓一個孩子覺得自己被愛呢?家長愛孩子,不外乎以下五種方式:
第一,身體接觸。家長每天都要捫心自問,今天有多少次單純為了表達愛而觸碰孩子?什么是單純為了表達愛的身體接觸?舉例來說,一個父親把1歲的孩子輕輕地往上拋舉、接住,再拋舉、再接住,孩子感覺好玩,感覺刺激,咯咯大笑;媽媽把3歲的孩子抱在懷里,給孩子讀一本故事書,孩子感覺很愜意。這些身體接觸都是單純為了表達愛。
一個研究告訴我們,家長通常只在必要的時候才會與孩子發生身體接觸,比如幫孩子穿衣服、脫衣服,帶孩子上車或者抱孩子上床睡覺,等等。一旦孩子有了自理能力,家長與孩子發生身體接觸的機會就會隨之減少。那么,有自理能力的孩子是否還需要父母的接觸呢?真相是,孩子一直都非常渴望像幼時那樣獲得家長的愛撫。另一項心理學研究證明,常常與人握手、擁抱或者親吻的孩子,比那些長期被拋在一邊沒人碰觸的孩子更容易擁有健全的情感生活。
孩子的成長包括生理成長、智商成長和情商成長三部分,缺一不可。家長想讓孩子擁有較高的情商,與其花錢去上情商訓練課程,不如每天單純為了愛而愛撫孩子、擁抱孩子、與孩子手拉手散步,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無條件的愛,并且讓孩子學會用這種方式去對待別人。
第二,肯定的言詞。所謂肯定的言詞,就是多向孩子表達夸獎和贊美。這方面,賞識教育早已深入人心,不再贅述。
第三,精心時刻。“精心時刻”在這里是一個專業術語,指的是全心陪伴。家長都有這樣的經驗,孩子經常突然提一些小要求,比如“媽媽我們一起玩游戲吧”“爸爸給我講個睡前故事吧”“媽媽陪我看這個動畫片吧”……其實,孩子不是想讓家長幫他做什么,而是要求家長全身心地陪伴他一段時間,重點在“全身心”上,即精心。幼兒經常提類似的要求,這是向家長索求愛,家長一定要予以滿足,有些中學生也會有這樣的要求,家長同樣要予以滿足。
第四,接受禮物。這個很好理解,送禮物是表達愛的方式,接受禮物開心是人之常情,孩子如此,成年人也如此。但是,這里要提一點,千萬不要讓我們的禮物成為一個扭曲的形式。我在咨詢過程中經常看到兩類父母:一類是特別忙碌,為家庭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即使自己很累,仍為不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而內疚,這時候就會買很多的禮物給孩子,名義上是補償孩子,其實是緩解自己的內疚感;另一類父母非常愛孩子,不停地給孩子買禮物,控制不住,禮物把孩子的房間都堆滿了還不住手。家長們要知道,禮物太多就失去意義了,孩子都已經有免疫力了。
那么,怎樣給孩子送禮物最恰當?有以下兩個標準:第一,打開禮物之前,孩子特別注意禮物的細節,比如禮物有沒有彩紙包裝,上面的蝴蝶結漂亮不漂亮,等等。第二,打開禮物時很興奮,打開包裝時嘴里不時發出“啊”“喔”“太高興了”“太謝謝了”等詞語。接下來,孩子會為禮物安個家,在他的房間里專門騰出一個地方來擺這個禮物,有機會就向朋友展示,與朋友分享。甚至在接下來的幾天里,孩子會把禮物拿給你看,告訴你他是多么喜歡這個禮物。如果孩子這樣做,那么這個禮物就送對了。
第五,服務的行動。所謂“服務的行動”,就是家長可以為孩子做些什么事情,要領是只幫助孩子做那些他不能做到的事情。比如,給一個6歲的孩子喂飯就不算服務的行動,因為他自己會吃飯。同理,家長幫助4歲的孩子疊被子屬于服務的行動,當孩子8歲了,家長還幫他疊被子就不叫服務的行動,而叫溺愛。
通過以上五種方式,家長都可以向孩子表達愛。或許大家都有所察覺,這五種方式并不神秘,神秘之處在于兩點:第一,根據孩子的性格和當時的情形掌握好分寸;第二,根據孩子的年齡有所側重,有所取舍。每家孩子情況不同,沒有一定之規,希望家長朋友們多多領悟,給孩子最需要的愛。我相信,孩子也有感悟能力,只要家長發自內心地、無條件地愛孩子,孩子一定會感覺得到,并迅速回應家長。家庭教育的樂趣,正在于此。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