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上小學三年級的悅悅已連續失眠兩個月,而家里并沒有發生什么特別的事情,父母不免擔心,趕忙帶她到醫院檢查。醫生診斷后,說悅悅沒有任何生理上的問題,建議她接受心理治療。
悅悅是個學習成績很優秀的孩子,乖巧聽話。她爸爸媽媽都是軍人出身,復員后都在事業單位工作,一直比較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據她媽媽講,從胎教開始,他們就為悅悅的智力發展作了很好的規劃。悅悅出生后,參加了各種早教,3歲開始上各種興趣班。他們不惜代價讓悅悅接受最好的教育,在生活方面也把她照顧得像個公主一樣。悅悅不僅精通棋類,而且多才多藝,一直以來都是他們的驕傲。
進入小學后,悅悅學習成績優秀,老師很喜歡她,但她沒有幾個朋友。由于有棋類特長,悅悅要參加很多同齡人的圍棋、象棋等比賽,她上一年級和二年級時,偶爾會因為賽前緊張而失眠。到了三年級,失眠問題嚴重起來,經常整夜無法入睡……
在咨詢過程中我發現,媽媽總是幫悅悅說話、表態、回答各種問題,而悅悅自己表現得比較膽怯、被動,經常看媽媽的臉色行事。于是,我將咨詢改成了兩組“一對一”的協談。
建立信任:
讓孩子說真話
分組之后,悅悅一直低著頭,看起來很拘謹。當我問她問題時,她給出的答案簡短又標準。比如我問她喜歡吃什么,她答:“冰激凌。”
我追問:“是必勝客嗎?我聽不太清楚。”她支吾了一會兒,最后點點頭。
在整個交流過程中,悅悅多使用“是”“不”等封閉性語言,很少用開放性語言回答問題。
這種情況下,我覺得需要與她進行破冰游戲,鼓勵她說出自己的看法與感受,于是,我帶她玩了一個頭腦風暴的游戲:2分鐘內看誰能寫出更多四條腿的東西。
“牛、馬、豬……”悅悅的答案圍繞著動物,寫了30秒之后速度就慢了下來。我的答案卻是發散性的,除了動物,還有板凳、桌子等。
比賽結束,我啟發悅悅思考:“老師為什么會贏?”
她說:“因為您寫字快。”
然后,我又跟她玩了一輪類似的游戲,1分鐘之內比賽誰能寫出更多三角形的東西。我用左手寫,悅悅用右手寫,結果還是我贏了。
我啟發她:“你看,我能贏是因為我的思維更靈活,沒有局限在條條框框之中。你的學習也是一樣的,同一個問題要用不同的思路來解答,而不是過度追求完美,不是人云亦云。”悅悅笑著點頭。我感覺她的心扉稍微打開,又啟發她:“那么,我們一起從另外的角度來看看你失眠的事情好嗎?拋開爸爸媽媽怎么說你,你來分析一下自己為什么會失眠?”
接下來與悅悅的談話中,我發現她說話很有邏輯性,對自己失眠表示擔憂。她給出了“睡在床上胡思亂想、比賽壓力大、身體不聽我的話”等很多描述。事實上,睡眠障礙往往緣于心理暗示,孩子一直強調自己失眠就是這種暗示,也是導致孩子失眠的重要原因。
這次咨詢之后,我給悅悅的家長布置了幾項作業:1.要求悅悅在熟悉的環境中有意識地大聲說話。2.要求悅悅每天大聲讀課文,有意識地提高音量。3.要求悅悅在學校交一個好朋友,并請朋友到家里來玩。
尋根溯源:
乖孩子容易接受暗示
在跟悅悅媽媽交談的過程中,我發現問題的根源不僅在于悅悅接受了太多早教以及承受了太多壓力,還在于她接受了太多負面的心理暗示。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制上講,它是一種被主觀意愿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于主觀上已經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于這種假設。
在悅悅0到6歲期間,父母不斷地給她灌輸各種觀點,比如:“智力開發錯過這段黃金時期就會沒有用。”“你必須贏在起跑線上。”“你要笨鳥先飛。”“別人行,你也行。”……
我告訴悅悅媽媽:“在小學低年級教課的老師都深有體會,最難教的孩子不是入小學時知識準備不足的孩子,而是缺乏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的孩子。”
我努力讓她意識到,他們對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造成了不良影響。悅悅的情況,不適合再大量地課外學習。我建議悅悅媽媽:“最好把興趣班和各種比賽先停一下,組織一些家庭出游活動,適當參加品格培養類的夏令營,幫助悅悅積累感性的經驗,同時培養她學習的興趣和對自己的信心。這些,才是她最需要的!”
悅悅媽媽很后悔,一直追問:“有沒有補救方法?會不會影響她以后的成績?”我試圖轉移她的注意力,說:“父母的任何行為對孩子都有影響,但只有不斷重復的行為模式才會真正影響到孩子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不管這種模式是建設性的還是破壞性的。假如過去你一直在重復負面的暗示,那么從現在開始,要重復正面的心理暗示了。”她急切地問:“那我應該怎么做呢?”
我問她:“你們會不會用肢體或語言對她表達你們的愛?”悅悅媽媽竟然為難地來了一句:“我們——都是軍人——出身,這一套感覺好肉麻。”
我幫她分析:“悅悅經常因為比賽緊張而失眠,其實她不是恐懼輸掉比賽,而是害怕失去你們的愛。如果孩子覺得父母會因為自己失敗而不愛自己,那種痛苦是錐心刺骨的。因為孩子沒有‘事情終究會過去這種概念,他們相信父母不可能永遠愛自己。這對許多大人來說非常可笑,但對孩子來說,這種恐懼非常真實,會導致失眠、抑郁,甚至自殘、自殺。”
悅悅媽媽點頭表示認同,說:“悅悅爸爸因為復員后工作不順心,經常生悶氣。他把希望寄托在女兒身上。每當她比賽取得了好成績,他就在微信朋友圈里發照片祝賀;老戰友來家里玩時,他經常讓女兒跟他們下棋,如果女兒贏了,他就特別高興;每次悅悅比賽失敗或考試成績不好,他就用那種沉默寡言、冰冰涼、虎著臉的生氣方式讓家里的氣氛變得很壓抑……”
于是我建議悅悅媽媽:“先從你開始改變吧,就用一些你認為肉麻、夸張、情緒化的方式來表達對女兒的欣賞、肯定與鼓勵;當你越做越自然時,再過渡到表達你的愛,表達你對女兒的接納。”
解決方案:
來一個“失眠葬禮”
幾次咨詢之后,悅悅逐漸打開心扉,接受了我所說的“睡不著不可怕”的概念。這樣,我們就可以更深入地來探討失眠問題了。
我詢問她失眠時的心情,她說:“很擔心,好害怕……爸爸媽媽總說我不正常,說我晚上太精神,上課一定會睡覺。我就真的越來越困……我耳邊有很多聲音,又聽不清楚……”
我要求她用圖畫把自己的感覺表達出來,她畫了一顆“失眠流淚的心”。我又讓她把自己內心的感受寫在她畫的那顆心上。
這種方式,能通過圖像聯想和情感投射,讓悅悅置身于真實體驗的情境中,從而獲得內在、持久與真實的心理暗示。接著我讓她口述,我替她寫下很多與“失眠流淚的心”有關的細節。比如在失眠的時候她想到了什么,包括景物、聲音、氣味、感覺、地點和周圍的物品等。將復雜的、稍縱即逝的想法歸結為幾句話,就像一幅幅電影畫面。比如她失眠時有什么感受,用一兩個詞來表達。再比如她想做什么,即使沒有邏輯,即使是違法的,或者無法實現的甚至讓人感到羞恥的,只要是她想做的,都寫下來。最終她又是怎么做的,是輕輕哭泣、傻坐,還是起來喝杯水?這么做了之后,結果又如何?感受到了什么?有沒有好一點?或者第二天有什么感覺等。然后,我帶她舉行了一個特殊葬禮——我們穿著黑色的正裝,在哀樂聲中凝視那顆“失眠流淚的心”,跟它永別。我代替悅悅致“悼詞”:“失眠的心,我知道你并不可怕,你只是我的某段時間內的一位朋友。只是,我在一點點長大,我感到自己越來越有力量,我不需要你再來陪伴我度過一個個夜晚,再見了,我知道你會一去不回……”
致完悼詞,我們一起將“失眠的心”撕碎并燒掉。悅悅又按我的要求畫了一顆“安然入睡的心”,這顆心上有個笑臉。她答應我要把這顆心放在枕頭下面,失眠的時候就用手摁在上面對它傾訴。
鞏固治療:
用放松訓練應對焦慮與恐懼
在咨詢中,我帶悅悅用交替收縮和放松肌肉的方法,讓她細心體驗肌肉的一松一緊,進而緩解緊張與焦慮。這種簡單的自我放松法孩子很容易學會。同時我還教了她一些其他放松方法,比如眼睛凝視法、深呼吸法、數數法等。掌握了這些放松技巧,她就能根據自己的情況隨機應變,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很快讓自己平靜下來。比如,每天睡覺前悅悅把睡眠分解為幾個步驟:讓手先睡,然后是胳膊、脖子……若是半夜醒來,她也會安慰自己:“那顆失眠的心已經埋葬了,我有一顆安然入睡的心……”
在學習生活中,悅悅還是要面對焦慮與恐懼的感覺。我教她學習正確的“歸因”思維。幫助她通過理性分析,意識到客觀環境、天生局限、家長情緒、父母吵架、比賽輸贏等問題并不全都是孩子的錯。這樣的協談讓她逐漸擺脫了自我否定、自我定罪、自我討伐的思維模式,從循環的失敗陰影和應激的緊張狀態中漸漸走了出來。
動力回歸:
借助好奇心找到學習目標
正如悅悅媽媽所擔心的,悅悅的學習成績并沒有立刻回升。因為養成了習慣,她總是拖到10點以后才睡覺,在學校上課打盹的情況時有發生。
然而,悅悅媽媽的心態有所轉變,她盡最大努力鼓勵孩子,并與丈夫積極溝通,給悅悅更大的自由空間。
兩個月后,悅悅的失眠狀況大有改善,整個人都變得陽光起來。這時候,我開始幫助她從對學習缺乏興趣與動力的狀態中走出來。
我鼓勵她在各種情況下嘗試著去提問——因為好奇心是學習的動力,有了好奇心,就能激發想象力,而想象力不僅能讓她感到輕松,還會促使她進行更深入的探索。比如我經常問她:你能告訴我為什么這個對你很重要嗎?你建議我們怎么樣來解決這個問題?你能告訴我你為什么不喜歡語文嗎?數學老師說的那句話怎么會讓你有這種感覺呢……
我還鼓勵悅悅每天找到學校里一個讓她好奇的事物,比如課堂上一個令她好奇的問題,然后回家分享給媽媽。這一招很管用,當悅悅媽媽能夠用同理心靜靜地與她分享她所好奇的某一問題時,她快樂極了。
做作業對悅悅來說不再是苦差事,下棋也不再那么乏味。她變得會觀察、愛思考、好提問,并經常琢磨:“對手為什么這樣開局呢?”“對手在想什么呢?”……
在悅悅、老師、家長與我的共同努力下,悅悅的失眠問題在半年后得到徹底解決。她的學習成績漸漸趕了上來,厭學的情況大大緩解。
在這半年中,停止一切興趣班成了一個不錯的緩沖期,悅悅的棋藝不但沒有退步,反而進步了。過去她是被逼著學,下棋是走套路,如今她學會了主動思考。
鑒于悅悅的情況,我建議她的父母,不要再強逼她參加各種棋類培訓,不要讓她進行太多的比賽,而是給她空間與時間去成長,并讓興趣與好奇心成為她成長的真正動力。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