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浦
很多家長都知道這么一句話——“彈琴的孩子不會變壞”,意思是音樂能夠陶冶情操,豐富心靈,一個人如果幼年得到音樂的滋養,將會終身受益。因為相信這句話,這些家長很早就讓孩子接觸和學習各種樂器,并且以為這就是接受音樂的熏陶。其實,非也。如果孩子年齡太小,并不適合立即學習樂器,但是他需要接觸音樂,需要從小生活在有音樂的環境中。
王甘是耶魯大學人類學博士,對兒童早期音樂教育有著豐富的經驗。近日,本刊特約記者就怎么對寶寶進行學前音樂教育采訪了他。
學音樂,不等于學習演奏樂器
記者(以下簡稱記):很多父母贊成孩子學習音樂,主要是希望音樂能對孩子的語言發展、身體協調以及智力發育有促進作用。另外,也希望孩子將來的生活更豐富。請問,對早期音樂教育,父母需要掌握哪些原則?
王甘(以下簡稱王):父母的愿望很美好,但是怎么實現更重要。因為如果手段不恰當,不僅不會帶來好的效果,還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壞的影響。這就需要年輕的父母們掌握一些比較實用的兒童早期音樂教育原則。
首先,要澄清一個錯誤觀念。很多父母以為讓孩子學習音樂,就是讓孩子學會一種樂器,最好能考級加分,即便不能考級加分,也要能登臺表演,這樣才算是學習。其實,早期的音樂學習并不是讓孩子學習演奏樂器,而是增強孩子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其次,孩子學習音樂必須適合其年齡。孩子在0~2歲、2~3歲、4~5歲等年齡段時,父母最好能分階段指導。總體來說,學齡前兒童最好不要專門學習某一具體的樂器。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對樂理的理解力還不強,手指小肌肉還不夠發達,自控能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這個時候如果直接讓孩子學習樂器,很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較大壓力,從而對音樂喪失興趣。
既然這樣,那幼兒是不是就不需要進行音樂活動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幼兒是非常需要進行音樂活動的,但是他們只靠聽覺和感覺來體會音樂。如,哼唱、模仿各種聲音以及廣泛聆聽。在聽音樂時,寶寶會隨著音樂的節拍有所反應,而父母也可以隨著音樂節拍撫摸或輕拍孩子。這對孩子而言,是一種很好的音樂體驗。遺憾的是,中國父母愿意讓學齡孩子學習樂器,卻忽視了低幼孩子的音樂體驗。
記:幼兒既然是靠聽覺和感覺來體會音樂的,那么每天讓他聽多長時間的音樂為好?他適合聽什么類型的音樂,流行、古典,還是其他?讓孩子感受音樂要不要固定時間?
王:父母在為孩子選擇音樂類型時不必小心翼翼,可以讓孩子接觸各種風格的音樂。早期音樂教育有個重要觀點,就是保證音樂的多樣性。對幼兒來說,重要的是讓他看到周圍的成年人對他哼唱,或者和他玩一些有節奏的朗誦游戲。面對面的情感交流和互動性的音樂活動,對孩子的發展非常有益。
記:有的父母認為自己五音不全,孩子沒有得到好的音樂遺傳,干脆放棄對孩子的音樂教育。也有的父母看到孩子聽音樂后沒有大的反應,就認為孩子沒有音樂細胞。請問,父母的這些認識對嗎?
王:我是一個音樂工作者,同時也是一個母親。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我發覺幼兒的音樂學習非常有意思。有的孩子幾個月大就注意到了聲音源,如有人唱歌或錄音機播放磁帶,孩子就會把頭轉向發聲地;有的孩子會在音樂響起時,移動身體做出反應;但是也有的孩子對音樂好像無動于衷。不管孩子的表現如何,其實他都能從音樂的環境中吸收養分。在豐富的音樂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聽力會更加靈敏,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達力會比一般人強。如果有好的社會支持,他就能比較充分地把他的音樂能力發揮出來。
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音樂能力。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人人都是歌唱家或舞蹈家,因為他們從一出生就生活在有音樂和有舞蹈的氛圍中。他們出生后就趴在媽媽的背上聽媽媽唱歌,剛會走路,就跟著媽媽舞蹈。結果,成年后個個都表現出很高的音樂才能。
我兒子還小的時候,我曾帶他上過音樂親子班。課堂上,他只會簡單重復或機械模仿老師的動作,有時呆呆地看著,動也不動,對音樂似乎沒什么反應。但是回家后,他會偶爾哼起學過的片段;在和小朋友玩耍時,他會主動提議做學習過的音樂游戲,或者不斷重復一些歌謠片段……
看來,幼兒是在不知不覺中吸收了音樂的養分。所以,父母對孩子學習音樂最好抱著淡然的心態,不要指望立竿見影,今天上課明天就能結果。這對孩子是一種苛求,這種苛求會促使家長對孩子提出一些強制性的要求,從而傷害孩子。
至于說,不喜歡音樂是不是就說明孩子沒有音樂細胞,我覺得這時下結論還為時過早。可以說,音樂細胞人人都有,關鍵在于他在9歲之前,是否擁有豐富的音樂環境?是否得到過音樂的滋養?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長大后五音不全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越是五音不全的父母,越要帶孩子多參加音樂活動才好。
唱歌跑調,并非沒有音樂細胞
記:有些三四歲的孩子唱歌跑調,但是又特別愿意唱。很多父母覺得孩子這樣做是丟人,是自不量力。
王:其實,只有少數孩子很小就在音準方面表現出色,多數孩子到了五六歲時才能掌握基本的音準,所以家長不用著急,只要讓孩子多聽音樂就行了。
所謂跑調,就是唱的和音樂環境有差異。但是這種差異需要孩子自己意識到后才會改變,在他沒有意識到時,你說他跑調了,只會打擊他的熱情。因此,家長要學會等待,不要因為孩子唱歌跑調,就一直強調這個事或者貶低他。要知道,熱愛音樂和唱歌跑調沒有必然聯系。等孩子自己能夠聽出差異后,他的音準就會有所進步。
記:有的孩子從小生活在復雜的語言環境里,比如家里人有說潮州話的,有說廣州話的,還有說普通話的,結果孩子的語言發展反倒比一般孩子遲緩。這是怎么回事呢?
王:父母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走、跑、跳、爬、說話、吃飯等方面都比同齡孩子早。但實際上,早期的短暫超常和今后終生的表現并無多大關系。學習語言的關鍵是給孩子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他能夠經常聽到大人說話,大人對他發出的聲音能夠及時回應,這樣就可以較好地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說話早晚,每個孩子不同。通常來說,男孩的語言發展會比女孩遲緩一些。
孩子所處的語言環境復雜,在學說話時,他可能會表現得比別的孩子晚,但是不用著急,他一旦學會了就會很快趕上。而且早期復雜的語言環境,對他今后掌握多種語言,非常有好處。
音樂教育,是早期教育的一部分
記:父母們能否在家對孩子進行一些音樂教育呢?
王:當然可以。學前音樂教育本身就是非正規的,主要是讓孩子對音樂有所體驗。父母可以讓孩子在家聽各種音樂,古典的、流行的、兒童歌曲……都可以。聽音樂時,要有游戲,而不僅僅是聽。可以自制一些小打擊樂器,隨著音樂節奏,大家一塊敲打,也可以搞些表演,大家一起跳舞。
記:現在的父母,一般都會給學齡前孩子報一些興趣班,如鋼琴班、舞蹈班……請問,孩子上興趣班,有什么注意事項?
王:一般來說,不建議5歲之前的孩子學習正規樂器。因為過早地學習樂器,很可能會適得其反,扼殺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因為樂器學習艱苦、枯燥,如果家長再逼迫孩子堅持學習,就會讓孩子對音樂心生厭惡。
這樣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我朋友的一個孩子就是這樣。本來小姑娘很喜歡彈鋼琴,覺得好玩。她4歲那年,媽媽讓她上了系統的鋼琴課,結果5歲時,孩子感到練琴枯燥,不想學了,但是媽媽不肯放棄,孩子不得已繼續學習。媽媽挺高興,覺得孩子聽話。其實,孩子的主動性已經遭到無情扼殺,彈琴只是為了讓媽媽高興而已,她自己對音樂已經沒有了興趣,結果不僅彈琴水平很難提高,而且日益憎恨媽媽。
關于孩子上興趣班,我有幾點想法要跟家長們分享。首先,要是孩子的興趣,而不是家長的興趣。這是關鍵。其次,給孩子嘗試的機會,讓他有機會了解各種興趣班到底是干什么的。學習中,他可能會遇到挫折,有不想學習的時候,這需要大人做些工作。如果孩子學習的東西確實超出了他的年齡和身體條件,大人應該進行適度的調整,甚至放棄。如果只是最初的新鮮勁過去,這時大人應該給孩子解釋一下:學習中,我們都有可能遇到這種情況,滿懷信心地學習了一段時間,卻沒有看到大的效果,其實,再堅持一下,走過這個階段就會看到成績。讓孩子了解學習的規律,鼓勵他堅持下去,然后真正地愛上學習。
記:請問,音樂教育等同于早期教育嗎?
王:音樂教育不等同于早期教育,音樂教育是早期教育的一部分,且是重要的一部分,它遵循早期教育的很多原則。早期教育通常是在生活中進行的,如寶寶會說一些簡單的詞,喜歡看節奏感強的廣告甚至天氣預報。這種教育沒有確定的開始時間,從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應該有這個概念。早期教育以兒童的體驗為主,而音樂教育則是親子之間的交流途徑,希望父母們能夠領略其中的樂趣,讓家里的寶貝更健康地成長。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