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董博+張潔
【摘 要】動漫產業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現今,隨著動漫產業的不斷發展,社會對動漫產業人才的需求逐漸擴大。本文就我國動漫產業的現狀進行分析,闡述其發展前景,研究動漫產業人才產學研合作培養方法。
【關鍵詞】動漫產業;現狀;發展;產學研合作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198-01
我國現在對動畫制作、動畫軟件開發、動畫游戲營銷及動畫產品設計等動漫產業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產學研合作式培養動畫人才,成為目前有效培養動畫人才的方式之一。產學研合作培養能夠促進動漫企業與學校合作辦學,提高動漫產業人才質量。目前,動漫產業是生機勃發的朝陽產業,對人才需求量大,而我國許多高校開設動漫專業的時間比較短,教學方式沿用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使得學生畢業之后難以適應實際工作需求,導致畢業生就業率低。基于此,應實行產學研合作培養的教學理念,企業與高校間加強合作,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的培養方法,以促進畢業生能夠更加適應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一、我國動漫產業現狀
近年來,動漫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關注,中央以及地方政府都相繼出臺扶持動漫產業的政策,動漫產業取得較快發展,產值處于穩步增長的狀態,國產動畫片的產量持續上升。動漫產業的發展不僅對我國的經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問題。
二、動漫產業的發展前景
動漫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1],內容擴展能力強,想象力豐富,能夠有效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滿足其精神需求。相較于文字作品,動漫更加靈動,更受青少年的青睞。我國青少年人口眾多,動漫產業有很大的市場潛力。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對我國動漫產業的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動漫產業的發展不僅僅局限于動漫作品,其周邊產品的市場也很廣闊,例如服飾、紀念品、公仔、明信片等,帶動多個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動漫產業人才產學研合作培養方法
(一)企業與高校合作培養動漫產業人才
企業與高校合作教學,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現有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以專業的動漫從業人員指導學生,培養適合企業發展需求的人才,保障學生畢業后能夠適應動漫產業的發展需求。企業與高校合作培養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式:1.高校與企業合辦動漫專業的模式。高校與企業聯合辦學,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培養全方位發展的動漫產業人才,使高校培養的動漫人才能夠適應動漫企業的發展。2.高校與企業共同建立動漫實踐基地[2]。通過建立實踐基地,高校學生可以在畢業之前參與到實際項目中去,把課堂知識應用于實踐,又可以在實踐中學習到課堂上沒有的知識,讓學生零距離接觸企業,為學生的就業奠定基礎。
(二)分段式動漫人才培養
學校的教師和企業的技術人員,通過階段式進行教學,結合理論與實踐共同完成教學,稱為分段式人才培養。我國高校的動漫專業大多是新辦的專業,高校的師資力量本身極度匱乏,特別是既有豐富實踐經驗,又有理論知識的更是少之又少。面對這一情況,許多高校選擇外聘教師,但是兼職教師時間不定,高校的設備不完善,使得學生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難以統一。采用分段式動漫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很好地解決師資、設備等問題,其主要有三種教學模式:1.“2+2”教學模式。學生進入學校后,學習兩年的理論知識,后兩年到企業進行實踐,利用企業的專業資源,開展實訓活動。2.“2+1+1”教學模式。前兩年進行基礎學習,第三年到企業進行產學研結合的學習動漫編程,第四年由企業進行專項的項目培訓。3.“3+1+1”教學模式。學生在完成3年的基礎課程學習后,頂崗實習1年,實習1年后回到學校,進行針對性的理論學習,同時完成畢業設計。
(三)訂單式動漫人才培養
高校針對企業的崗位任職要求,進行針對性教學,與企業簽訂協議,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企業就業。前兩年由學校和企業的老師共同完成教學,第三年學生進入“訂單”企業進行項目實訓。“訂單式”的培養模式,對于動漫企業來說是人才儲備,對于高校而言,保障畢業生就業率[3]。“訂單式”的培養模式能達到企業、高校和學生間的“三贏”,滿足了企業需求,促進高校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校動漫專業應該依據實際情況,結合辦學特色、師資力量,教學硬件設備的水平,選擇合適的產學研合作培養方法,增強與企業間的合作,利用產學研合作培養方式,培養企業所需的動漫產業人才,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宋斌.創新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有效推進地方動漫產業發展——以宿州職業技術學院產學研合作為例[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17(4):90-92+96.
[2]魏三強,張克柱,程家超等.基于“院中園,園中院”的宿州文化動畫片的開發研究——以符離集燒雞為例[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15(1):134-136.
[3]田晉.淺談高職動漫影視后期課程的產學研實踐教學——結合蘇州留園宣傳片制作[J].大眾文藝,2014,19(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