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愛蓮
[摘 要] 歐洲“中世紀”,是公元五世紀的古代希臘羅馬時代與公元十六世紀前后近代資本主義文明產生之間的一段歷史,與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進行比較,中世紀西歐封建文明發展呈現出許多截然不同的特點,了解這些特點及其產生的原因和影響,不僅對于研究西方近代資本主義文明的產生和政治經濟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而且對于研究近現代中西方社會發展的巨大差異也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歐洲“中世紀”;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社會階級結構;階級關系;封建等級代表制
從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到公元十六世紀前后歐洲的歷史,西方歷史學家稱之為“中世紀”,它是古代希臘羅馬文明與近代資本主義文明產生之間的一段歷史。現今高中歷史專題式教材體例的教學割斷了歷史的發展進程,使學生無法正確認識歷史發展的階段性和延續性。本文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關系等方面分析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發展的一些基本特點,以及這些特點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一、中世紀西歐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特點、原因及影響
十三、十四世紀,歐洲處于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中國的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藥傳到歐洲后,使得西歐國家在農業、冶金、造船、航海、紡織等方面都取得巨大進步。
除了中國三大發明的影響外,中世紀西歐社會自身特有的歷史發展和社會結構,也在促進歐洲技術進步。第一,西歐沒有奴隸制,而奴隸制往往抑制新技術。第二,西歐國家的地理環境對技術的進步產生了影響。歐洲國家大多面積狹小,很多國家地區以山區為主,土地貧瘠,出行不便,需要節省時間和勞力的裝置,來提高生產效率。第三,中世紀西歐的采邑制度也有利于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在這種制度下,莊園里勞動的農奴有一定的權利,有一小塊土地,有休息日,并且可以自己支配大部分的勞動產品,莊園主與農奴之間保持充分的接觸,這使莊園主對生產過程有一些真實的了解,因而也就使體力勞動能夠得到一定的尊重和理解。第四,基督教的人道主義倫理也促進了西方技術的發展。基督教的人道主義倫理主張,勞動是人類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修士們直接參加修道院莊園的勞動,并且他們還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
技術的進步必然帶來經濟的發展。中世紀尤其是中世紀晚期的歐洲,農業、手工業發達,推動了商業的興盛和城市的繁榮。
十三、十四世紀,歐洲經濟的發展在各個領域都取得顯著成就。首先是農業領域,耕作技術大大改善,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農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增長。而人口的增長以及農業、采礦業、漁業和林業產量的提高,又相應地促進了商業貿易和城市的發展。當然,這里特別強調的是,中世紀歐洲的城市規模和貿易水平,還是遠遠不能和中國、印度或者中東的一些城市相比的。但是,與中國的大都、印度的孟買、中東的麥加等所不同的是,中世紀歐洲的封建城市,因為擁有日益增長的自治權和政治力量而顯得十分獨特。比如,因為它們從開始出現到發展興盛,基本上處于歐洲政治分裂時期,而不在像堅如磐石的東方帝國的框架中,所以城市市民階級從一開始就表現出十分的自信和獨立。尤其是中國的三大發明傳到西歐后,這種自信和獨立成為他們開展大規模海外探險和殖民貿易的精神動力。
正如十七世紀初英國科學家弗郎西斯·培根所說:“沒有哪個方面的發明就其力量、功效和結果而言,比這三大發明更惹人注目。因為這三大發明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和狀態。”可是,改變世界的三大發明給我們自己帶來了什么呢?對此,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有一段精彩的論述,他說:“然而在同西方的爆炸性影響比起來,這三大發明對中國卻沒有什么影響。中國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國的帝國組織滲透甚廣……于是印刷術用于傳播古老的觀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藥加固了皇帝的統治……指南針除鄭和用于著名的遠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樣用于世界范圍的探險、貿易和帝國的建立。”由此可見,是我們自己的封閉和頑固阻礙了我們文明的發展。中西文明發展的逆轉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二、中世紀西歐商人的地位和權利及其影響
恩格斯曾經說過,經濟關系是決定一切的關系。中世紀西歐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興旺,給歐洲商人帶來了極大的地位和權力,這在當時的歐亞大陸是獨一無二的。在歐洲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的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層形成了,并從中分化出手工業者、商人和銀行家,商人和銀行家作為市民階層的上層,后來發展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他們為爭取城市自治權,制訂自己的法律,甚至還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向封建王權和各級封建主發起挑戰。通過斗爭,他們獲得了政治權利和地位。
在歐洲之外,商人根本沒有機會上升到當權者的地位。比如說,中國是文臣主政,日本是軍人掌權,馬來和印度的一些國家是地方貴族料理國家政務。可以說,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是由商人當權的,除了歐洲。在西歐,幾乎各個國家的商人,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他們在穩步地獲得經濟的力量的同時,也在穩步地獲得各種政治權利。他們正在成為倫敦的市長、德意志帝國自由市的參議員、荷蘭的州長等等。這樣的社會地位和政治關系意味著,國家將更加重視、更加一貫地支持商人利益和他們的海外探險事業。
三、中世紀西歐特殊的社會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及其影響
中世紀西歐社會基本上可以劃分為三個階層:教士、勞動者和騎士。盡管這三個階層幾乎在歐亞大陸所有地區都能找到,但在西方,由于公元五世紀羅馬帝國崩潰后未能重新建立起新的持久的帝國組織,這三大階層的地位和相互關系,顯得十分的獨特。首先,在整個中世紀,羅馬天主教在經濟上占據當時西歐地產的三分之一,在政治上與世俗王權分庭抗爭,在思想文化上形成一元壟斷。這使得教士在西歐社會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特權階層,在各方面都處于支配地位。其次,由于勞動受到尊重,勞動者的權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從而也使得人們的自由平等和維權意識較強。最后騎士是歐洲層層封建統治的支柱。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寫道:“當時西方新的多元化社會的組成部分有以下這些:一個不受皇帝支配的獨立的天主教會;代替皇權的封建君主(本文作者加注:諸候國的君主)和封建領主(本文作者加注:封建地主);代替羅馬時期奴隸種植園,分別開墾荒地的自治的采邑(本文作者加注:封建莊園);以城市為根據地,在反對貴族、高級教士,最終是君主的過程中有效地行事的新興的商人階層。”
這樣的社會結構使歐洲的社會很難形成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和強有力的王權。在很長時間里,西歐一直處在封建割據狀態下,這種封建割據狀態在中世紀后期阻礙了西歐工商業的發展,直到十二、十三世紀西歐一些國家如英國的封建君主在城市市民支持下開展與教會和地方貴族的斗爭,加強了封建王權。而此后封建王權的加強有利于工商業的發展,從而加速了歐洲封建社會的解體和近代社會的到來。
四、封建等級代表制的出現及其影響
封建等級代表制是中世紀歐洲政治發展中的一個突出特色。這也是當時歐亞大陸獨一無二的。十三世紀早期,歐洲一些王國的君主,如英國,竭力重振王權,將地方城市自治權力收歸中央,甚至沒收教會財產,結果引起貴族和教會的強烈不滿,他們聯合教士、小封建主和市民舉行武裝反抗,打敗國王,迫使王權承認城市的自治權并受到國家法律的約束。十三、十四世紀,英國由各個等級的代表組成的議會制度,以及法國以三級會議為代表的等級代表制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的。尤其是英國的等級代表制,對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發展影響巨大。在反對封建國王專制集權的斗爭中,封建貴族、高級教士、城市商人聯合起來斗爭,迫使國王與他們商討有關稅收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形成制度并不斷完善,法律取得至尊地位,從而使王權受到法律的限制。英國的等級代表制在制約王權、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西方近代議會制度的起源。
責任編輯 鄧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