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寧 張 宇 喬 婷 楊 慧 俞春雷
(牡丹江醫學院紅旗醫院神經內二科,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
·其 他·
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在顱內動脈瘤破裂風險評估中的價值
安 寧 張 宇1喬 婷2楊 慧3俞春雷
(牡丹江醫學院紅旗醫院神經內二科,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目的 探討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對顱內動脈瘤破裂風險的評估價值。方法 行顱腦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診斷動脈瘤患者63例(75個動脈瘤),根據動脈瘤是否破裂分為未破組56例(66個動脈瘤)和已破組7例(9個動脈瘤),將未破組分為強化組21例(25個動脈瘤)和未強化組35例(41個動脈瘤),觀察各組動脈瘤的特征,分析影響動脈瘤破裂的影響因素。結果 已破組全部強化;強化組和未強化組動脈瘤位置、大小、寬徑、瘤高與頸寬比(AR)以及瘤體體率(SR)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子囊情況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未破組和已破組瘤頸寬度、AR、SR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子囊和強化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 高分辨磁共振管壁強化和子囊情況可能是顱內動脈瘤破裂的風險因素。
動脈瘤;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
外科手術是治療動脈瘤的方法之一,但是應用外科手術將血管瘤夾閉存在一定風險,也會引起患者死亡或者殘疾〔1〕。所以,如何預測顱內動脈瘤是否存在破裂的風險,進而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法,對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有研究顯示〔2〕,當動脈瘤管壁組織發生改變時,尤其是發生炎癥反應時,會引起動脈瘤管壁發生變化,而這些是導致動脈瘤破裂的重要危險因素。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技術已經被用于評估血管炎性變化,但是用來評估動脈瘤是否破裂的研究尚少。本研究旨在分析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對顱內動脈瘤破裂風險的評估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我院行顱腦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診斷動脈瘤患者63例(75個動脈瘤),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無蛛網膜下腔出血史,均經血管成像確診為顱內動脈瘤。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完整,有腦出血病史,合并嚴重腦梗死,存在嚴重肝、腎疾病者。根據動脈瘤是否破裂分為未破組和已破組:未破組56例(66個動脈瘤),男30例,女26例,年齡49~75〔平均(59.3±5.3)〕歲;已破組7例(9個動脈瘤),男4例,女3例,年齡48~75〔平均(60.2±3.2)〕歲。將未破組分為強化組和未強化組:強化組21例(25個動脈瘤),男12例,女9例,年齡49~75〔平均(59.6±4.3)〕歲;未強化組35例(41個動脈瘤),男18例,女17例,年齡50~75〔平均(58.9±4.8)〕歲。各組年齡和性別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選者均行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均于CE 3.0T磁共振儀器上檢查,應用嵌入式線圈為激發信號,鳥籠式線圈為接收信號,應用非門控多序列進行掃描,對顱腦進行多橫斷面和矢狀面掃描,發現動脈瘤則進行完整動脈瘤掃描。主要有T2加權成像、T1加權成像、反轉恢復序列等。全部掃描約0.5 h,均由臨床經驗豐富的讀片師進行閱片,同時由3名主任醫師復查。根據讀片結果決定是否需行環形瘤壁強化檢查。然后根據是否強化進行分組,并分析顱腦動脈瘤的特征,主要有動脈瘤位置、大小、寬徑、瘤高與頸寬比(AR)、瘤體體率(SR)以及是否有子囊等。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或者Fisher精確檢測。
2.1 強化組與未強化組比較 強化組和未強化組動脈瘤位置、大小、寬徑、AR以及SR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子囊情況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未破組和已破組比較 未破組和已破組瘤頸寬度、AR、SR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子囊和強化情況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強化組和未強化組特征比較(個數)

表2 未破組和已破組特征比較(個數)
臨床上關于顱內動脈瘤的臨床預后和破裂風險的研究較多,但結果存在較大差異〔3〕。多數學者認為,顱內動脈瘤的大小和形狀與預后存在較大關系,根據流體力學計算動脈瘤壁上的流體和剪切力,可以判斷動脈瘤是否破裂,但是其準確性卻存在較大爭議〔4〕。采用CT或者磁共振評估顱腦動脈瘤的形態學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評價顱內動脈瘤的情況。顱內動脈瘤形成和發展與多種因素有關〔5〕。多數學者認為,炎性反應是導致動脈瘤形成的病理基礎,也是引起動脈瘤破裂的重要因素,所以可以根據炎癥反應情況來判斷動脈瘤的預后情況〔6〕。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技術具有無創傷、無輻射的優點,可以較好地利用影像學特點區分血液和管壁。但是現階段,高分辨磁共振多用來檢測中樞神經血管病變、動脈粥樣硬化等,而用于預測動脈瘤預后方面較少〔7〕。有研究利用巨噬細胞的活性來評估動脈瘤的炎性反應情況,若出現管壁信號增強則說明動脈瘤管壁炎性反應較強,存在較高的破裂風險。本研究發現,已破組強化例數顯著多于未破組。分析其原因可能為〔8〕: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檢查需要時間較長,而已破裂者行該檢查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因此,該研究納入的已破裂者相對較少;除此之外,動脈瘤發生破裂以后可能存在管壁修復過程,可能會出現一定強化,但是此時不可以作為顱腦內動脈瘤破裂風險因素,針對此問題應該長期隨訪,收集動脈瘤破裂前后的影響學資料,然后分析預后因素。多數研究已經證實〔9〕,當子囊形成以后會導致管壁面的應力降低,而較低的切應力又會導致子囊生長,最后導致破裂形成。本研究結果說明子囊形成與顱腦內動脈瘤破裂存在一定關系;強化組有子囊者顯著多于未強化組,而管壁強化是顱內動脈瘤破裂的危險因素〔10〕,進而推測子囊的形成與顱內動脈瘤破裂存在較大關系,可能是導致動脈瘤破裂的前期征兆。因此,臨床上行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檢查時,若發現顱內動脈瘤存在強化表現或者子囊表現,應該警惕顱內動脈瘤發生破裂的風險,進而及早處理,從而使患者的預后得到改善。
1 陳胡萍,曾憲容,高 椿,等.無癥狀顱內動脈瘤的急性腦梗死患者靜脈溶栓治療安全性的系統評價〔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4;47(9):643-7.
2 程少容,曾曉華,王 鷹,等.320排動態容積CT血管造影對顱內動脈瘤手術前后評估的研究〔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3;22(10):793-6.
3 Macura KJ,Thompson RE,Bluemke DA,et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assessment of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women:Parameters differentiating urethral hypermobility and intrinsic sphincter deficiency〔J〕.World J Radiol,2015;7(11):394-404.
4 張祥海,陳金華,向建波,等.雙容積重建透明影像在顱內動脈瘤支架植入術中的應用〔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4;23(6):466-9.
5 鮑繼鋒,鮑 星,吳哲高,等.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及評價〔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5;19(2):216-8.
6 Wissmann L,Niemann M,Gotschy A,etal.Quantitative three-dimensional myocardial perfusion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with accurate two-dimensional arterial input function assessment〔J〕.J Cardiovasc Magn Reson,2015;17(1):108.
7 王成謀,葉 飛,鄭永強,等.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的并發癥及處理方法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5):933-6.
8 周明利,馮 駿,屈天榮,等.磁共振血管造影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在顱內動脈瘤術后檢查中的價值比較〔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34(1):101-5.
9 顧秀玲,李明華,李永東,等.3.0 T MR三維時間飛躍法MR血管成像與DSA檢出顱內動脈瘤的比較〔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3;47(1):49-54.
10 董文濤,張 振,靳張寧,等.運用CTA篩查中國北方有腦卒中家族史人群的顱內動脈瘤患病率〔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5;14(3):274-7.
〔2015-12-16修回〕
(編輯 袁左鳴)
1 牡丹江醫學院紅旗醫院重癥醫學科
2 牡丹江醫學院紅旗醫院急診科
3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二科
俞春雷(1973-),男,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神經病學方面的研究。
安 寧(1983-),女,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神經病學方面的研究。
R74
A
1005-9202(2016)19-4854-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6.19.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