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平
政治課教學理論性強,很多框題內容繁雜,安排課時少,為了每節課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很多教師往往采取灌輸式教學,使高中政治課教學缺乏趣味性和實效性。新課改下,要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就必須優化政治課教學各環節,想方設法增強政治課教學的趣味性,提高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下面,我就此主題談一下自己這幾年教學的體會。
一、扎實備課,使教學內容熟知于心
課備得扎實不扎實,直接決定本節課的效果好不好。俗話說:“熟能生巧。”沒有對教學內容的熟知于心,我們就講不好課。我認為,備課環節要體現一個“想”。教師應該對教學內容至少看三遍,然后就要多想,怎樣導入,怎樣突破重難點,怎樣安排教學時間,怎樣把本課時的覺悟目標體現出來,怎樣布置作業,要結合學情,結合考綱,結合往年的高考題,使教學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覺悟目標、趣味性、實效性達到一個恰當合理的結合,課前就在大腦中形成一個邏輯緊密的框架和線索,一步一步完成各知識點的講解,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真正把課上好。
二、導入要精彩,體現出強烈的時政性
合理精彩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產生學習本節內容的強烈愿望。我們要根據課時內容的特點,采取不同的靈活多樣的導入方式,使學生產生學習知識的愿望。常用的有復習式、對話提問式、故事式、詩歌朗誦式、播放音樂式、名言古語講解式、試題講解式、材料了解式等,不管采取何種導入方式,都要結合當前形勢,體現出強烈的時政性,要多用身邊鮮活的人物和事件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們要想方設法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在重難點處,我們要多用現實的、身邊的、真實的事例或典型的高考例題,達到此效果。要用幽默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聲調、人格的魅力來感染學生,形成有趣合理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觸景生情,進入狀態,從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教師的教學事半功倍。特別強調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不要在學生答不對問題的情況下批評學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幾個高潮,但不能過多。在一些知識點正面講貧乏無趣的情況下,要從反面尋找突破口,慢慢引導,在自然中引出正確的觀點。
四、多設疑問,誘思導學
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重難點多設有質量的疑問,可以多叫幾個學生,針對不同的答案,展開合理的評價,也可以就此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形成集體評價。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學。教學中要善于設置有質量的疑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切記不要處處設疑,導致學生感覺上的疲勞,影響教學的實效。
五、結尾要高度概括,引出課時的覺悟目標
結尾對教學任務的完成具有特殊的意義,要形成高度概括又簡單的框架,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一目了然,凸顯本課時的重難點,同時便于學生記憶。要合理地引出本課時的覺悟目標,不是透過各種現象找出事物的本質,就是導出對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今后為人處世有幫助的內容,從而才能達到政治課教學的真正目的。
六、作業布置少而巧,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作業布置是課堂教學的最后環節,是對知識的復習鞏固,通過有針對性的作業練習,可以大大鞏固已學知識,而且可以溫故而知新,對于下節課堂教學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礎。增強作業的實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最后一道關口。枯燥的作業只是對知識的簡單重復,甚至可能會造成抄襲作業的不良后果,對于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習慣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教師應在作業的布置上開動腦筋。構思巧妙的作業應該既涵蓋本節所學知識點,凸顯本節課的重難點,更要聯系實際。隨堂作業應側重于對本節知識的鞏固練習,而課后作業則應以時政資料為背景創設情境,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理論分析能力。
總之,政治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和可接受性出發,結合教材,聯系時政,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不能牽強附會,更不能主次不分,嘩眾取寵。在實際教學中,只要教師潛心研究教材,注重自身知識結構的完善和提高,關注時政,改良課堂模式,這樣就一定能在政治課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增強課堂的實效性,成為家長滿意、學校放心、學生喜歡的好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