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銳
摘要:微課程教學法對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具有一定的影響。基于此,筆者對微課程教學法內涵及發展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微課程教學法定義突出學生自主學習,結構突出開發、實施、評價與推廣四部分。在發展上注重自主學習定向設計、注重多元微課程對象以及微課程平臺管理。
關鍵詞:微課程;教學法;內涵;特征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5-000-01
一、前言
隨著微課程在我國學校領域的實驗應用,一些教學成果開始逐步增多,微課程正逐步成為推動我國學校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的推動微課程發展,深度把握和分析當前微課程教學法的基本內涵,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微課程的未來發展特征,成為學校教育學者的關注點。
二、微課程教學法內涵分析
1.微課程教學法的定義
由于微課程教學在國內開展時間不長,開展的形式也在不斷創新,在教學法定義上尚沒有形成統一,筆者通過閱讀相關研究,認為微課程系統中,主要由教師、微課程音視頻、學生以及教學共同組成,其中,教師利用各種音視頻技術,針對某一精準、短小知識或技能進行微課程設計,主要目的就在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擺脫傳統的“一刀切”式的教學形式。微課程教學法需要根據教學應用技術、教學內容、教學對象以及教學環境進行靈活開展,微課程教學法可以總結為利用“云計算”技術,通過自主學習、配套學習以及課堂教學創新三大模式,實施微課程內容的教學方法。微課程教學法主要可以分為兩個環節:教師教學、學生自學。教師教學重在引導,幫助學生研討理解學習內容,學生自學重在學生自己對教學知識點的掌握。這個環節在實施過程中可以靈活的選擇開展比例與順序,這樣有利于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相同的時空環境下提升自我。
2.微課程教學法的結構
微課程教學法的結構一般來講主要包含課程開發、實施、評價、推廣四個環節。
微課程資源的開發主要是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階段前,對課程內容進行設計與微課程制作。目前,最常見的開發方式是通過手機、PPT、IPAD等工具對教學內容進行音視頻制作。根據微課程資源的性質不同,可以將微課程資源開發分為精講類、實驗探究類、操作示范類、游戲類等。
微課程教學法的實施主要包含自主學習與教學引導兩個階段。在自主學習階段,教師需要以任務單的形式為學生自主學習組織好個性化學習,幫助學生在自控時間、內容進度的基礎上,有效轉化教學目標為自身能夠達成的學習目標。這個環節上,重點在于解決學生因個體差異無法統一授課,提升教學效率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對傳統教學思維和習慣進行反思與創新,以適應微課程的實施。在教學引導階段,教師主要是通過微課程學習檢驗、討論與分析、成果展示等形式實現課堂教學,深化學生對微課程內容的認識與理解。教學引導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微課程學習情況有清晰的把握,善于在難點與重點上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訓練、提升,幫助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微課程教學法的評價對于推動微課程教學效果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微課程教學法的評價主體具有多元性,以學校、教師、行政組織、學生為主體的評價組織對微課程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課程教學效果、學生素質發展、教師教學能力等進行多維評價,能夠有效反映微課程教學的成效,并根據表現出的問題采取針對性解決方案,以完善微課程教學。
微課程的推廣對于整個教育領域的教學變革以及長遠發展具有一定的價值意義。一方面能夠有效轉變教師對微課程的認識,提升教師微課程教學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外交流,獲取先進的教學理念,展示為課程教學效果,并對微課程的薄弱環節進行調整與創新。
三、微課程教學法發展特征分析
微課程教學相比傳統教學,在教學形式、內容、方法選擇上都有很大差距,在實施過程中,也經常會遇到各種困難,但由于微課程教學在推動學生有效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微課程教學仍然需要進一步實踐與發展。基于當前微課程教學環境以及教學法自身的特點,筆者認為微課程教學法在發展將會呈現以下特征。
1.重視自主學習定向設計
微課程面對的教學對象具有多元性,而微課程教學又突出學生自主學習,注重通過定向任務的形式引導學生開展學習。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微課程教學發展將會更加注重自主學習定向設計。定向任務根據學習目標、內容、學習對象等要素的不同,設置任務梯度、難度、角度等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定向任務不僅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更要注重學生通過任務引導所要達到的學習效果,因此需要教師對微課程教學有更深層的認識,充分把握微課程自主學習設計環節,在每個環節點上突出任務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此外,注重微課程教學法自主學習定向設計有利于教師對微課程有更深的認識,為了滿足自主學習設計需要,教師需要涉獵更多有關于微課程教學的知識、技能,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微課程教學水平。
2.重視多元微課程對象
微課程教學將更加注重多元性。微課程教學的特點之一就是靈活性,教學對象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等限制開展自主學習,在多元需求背景下,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就需要針對多元對象深挖微課程教學法。一方面,教師開發微課程教學法將會更加注重主體知識與輔助知識的結合,為了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拓展知識面,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學方法將更加注重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群體等要素的考慮,體現人本教育理念,促進不同學生的全方面發展。
3.重視微課程平臺管理
微課程教學法將更加注重平臺管理,隨著微課程教學的發展,各類教學方法層出不窮,需要有統一的平臺進行管理。一方面對現有的教學法進行評析管理,以學校、教師、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法評價組織可以對平臺內的教學方法、教學案例進行有效性評價,以促進現有教學法的提升。另一方面,促進教學法資源庫的豐富,通過平臺交流,集各類創新思想、方法于一體,便于共同討論出更加適合學生自主有效學習和創新學習的教學方法,不斷豐富和創新教學方法資源庫。
參考文獻:
[1]翁小潔,靖國平.論微課程教學中的自組織學習[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12.
[2]馬九克.微課程及微課程教學[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9.
[3]何飛.體育微課程教學設計研究[J].運動,2015.12.
作者簡介:趙 銳(1982-),女,漢,黑龍江人,學位:碩士,職位:計算機教師,職稱:中級講師,研究方向: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