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舟加
摘 要:隨著中國西部地區經濟的崛起,甘南地區各領域都發生了巨大變革,科技不斷創新、經濟增長越發活力,而生態環境問題將會嚴重影響甘南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環境的惡化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活,因此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已被人們提上日程,并成為普遍關注的焦點。本文從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態環境問題現狀著手,分析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做出有效的應對措施和政策建議。
關鍵詞: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自西部大開放以來,我國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正在高速增長。甘南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緣,黃河、長江的上游,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區。甘南藏族自治州存立于甘南生態環境脆弱敏感且生態價值龐大的甘南高原之上,甘南地區的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相輔相成,只有建立在穩定自然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甘南地區各領域才能有更大可持續性發展潛力。保護生態環境與甘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密不可分,環境生態和可持續發展對促進社會進步有重要作用。
一、甘南藏族自治州概況
甘南藏族自治州東西長360.7公里,南北寬270.9公里,土地總面積4.5萬平方公里,自治州轄7縣一市,104鄉,3鎮,總人口582360人。地形構造復雜和有獨特的氣候條件,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廣闊的草場,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力,豐富的礦藏,多姿多彩的旅游景觀構成了自治州的五大優勢資源。甘南州地區當地的民族工業以畜產品加工、水電能源、采礦冶煉、藏醫藥和山野珍品等為主的體系目前已經得到了初步建成。
作為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同時也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的重點環節,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其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均衡發展是西部地區的開發建設須要率先遵守的一個重大諾言。
二、甘南地區生態環境現狀
作為延續千年的綠色自然生態的高原區域,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內的生態環境的惡化是從上個世紀50至80年代開始的,其破壞是隨著甘南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類在經濟生活活動中對環境愈演愈烈的破壞,特別是隨著全球環境的進一步惡化,污染日趨嚴重的大背景下,甘南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愈發突出,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這些方面:
(一)草地沙化、退化、鹽漬化問題極其嚴重。甘南藏族自治州現有天然草場約300萬公頃,其大約占到甘南總土地面積的80%。根據2015年統計報告顯示,草地重度退化面積2100萬畝,約占全州草地總面積的一半。草地鼠蟲害面積1700萬畝,約占自然情況下可利用草地面積的45%。臨夏水土地流失面積632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1.5%,水土流失非常嚴重[3]。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一帶沿河谷地區的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地質災害明顯加劇。
(二)森林被嚴重破壞。甘南林區是甘肅省最大的林區,總計森林面積約占整個甘肅省森林總面積的39%,其中活立木積蓄量約占全省的47%,這里原本曾經是甘肅省中最大的木材基地之一,卻因為人類長期對林區的過量需求,對其采伐,造成了森林資源嚴重受損的結果。
(三)水資源日益緊張,高原濕地全面消退。據1985年甘南地區土地資源管理局數據顯示,甘南州水土流失面積從僅僅只有80萬公頃,而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然擴大到1.18萬平方公里,占到了土地總面積的26.2%,增幅達44.5%,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此外,數據對比顯示,甘南州河流年輸沙量由記載的34700噸/年上升至目前的35820噸/年,特別是白龍江流量出現了20.6%的下降,含沙量增加了73.3%。相應的是,土壤侵蝕模規模的擴大,由1985年的44噸每平方公里飆升至目前的60噸每平方公里,而年土壤侵蝕量竟達69487萬噸。
(四)動植物中生物多樣性銳減。伴隨著生態環境的日趨惡化,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也出現了急劇減少的情況。在亞高山草甸隨處可見的秦艽、甘肅貝母、冬蟲夏草、紅景天等藥用植物日趨減少,稀有昆蟲和飛禽無處可尋,在上世紀80年代前經常可以見到的盤羊、麝、豹、狐等野生動物近乎絕跡,曾經成群在草地上覓食的黃羊、馬鹿等動物也銷聲匿跡。
(五)不斷惡化的水土流失和由此導致的頻繁的地質災害。由于大量植被被破壞,地表被嚴重侵蝕,致使水土流失日趨嚴重,進而使得地質災害頻發。甘南全州在1985年全州的土流失面積僅為87.18×104 hm2,而到了2015年,則飆升至136.47×104hm2,增幅達56.52%。
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一)提倡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我國的環境與發展政策充分體現了以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為前提的持續發展模式和指導思想。對甘南地區來說,要實現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建立正規且權力受法律保護的生態保護區經濟社會組織,其主要職責需要對生態林保護區域和物種等各種信息進行確定,并合理分配可利用資源。
(二)推進生態經濟建設。甘南地區的生態經濟必須要使生態環境與人類經濟發展的共同發展與進步,最終實現生態建設與社會經濟協調均衡發展。甘南地區的經濟發展離不開經濟建設,而處于生態文明環境地區應采取應地就宜的發展政策,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共同配合發展,循序漸進,不可因發展需要而毀壞環境。
(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一種人類文明發展模式,它體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宗旨,我們必須要將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作為甘南地區開發發展的核心指導思想,努力在甘南地區建立持續和諧的生態文明經濟發展模式。
四、甘南地區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應對措施
甘南州應該首先以自然與人文生態環境和諧互動為前提,緊抓西部大開發中扶助生態環境建設這一難得契機,在推動經濟發展和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同時,不斷推動生態環境建設。堅持甘南地區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強環保宣傳。面對群眾應針對生態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現狀加強宣傳力度,讓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思想深入人心,積極開展環境保護活動。要結合甘南地區環保工作實際,充分利用各類媒介,對各項環保工作與環保理念進行宣傳,不斷增進公眾參與環保工作的積極性,加強他們對環保重要性的認知,激勵他們共同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構建美麗甘南。甘南地區必須不斷改變原有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引進先進環保技術,主攻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及新能源開發,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確保資源的合理使用與開發,做到對環境最小程度的破壞,使生態環境能夠在自然恢復和人為保護中得到改善,大力構建美麗甘南
(三)適度開發,永續利用。對于甘南地區應該建立正規有具體權力的生態保護區經濟社會組織,其主要職責需要對生態林保護區域和物種等各種信息進行確定,并合理分配可利用資源。以藏族為主體的各族人民創造了適應甘南高原自然環境的畜牧與農耕方式,而這一方式今天仍然可以在部分地區實行。從而使甘南地區自然資源免受過度開采,樹木森林可永續生長,動植物可蔓延傳遞生物物種信息,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達到生態平衡發展的目的。一是加強對神山神水的保護,特別是當地群眾普遍認可的神山阿尼瑪卿雪山、迭山、太子山等。二是農村民居及其環境。對退化嚴重的草地和砍伐過的林地進行適時補播,并做好宜林地的退耕還林工作。
總結總之,保護地區植被,嚴禁亂砍亂伐,亂采濫挖,竭力防止水土流失,充分發揮森林、草原生態系統的作用。(作者單位:南昌工學院)
參考文獻:
[1] 楊培濤.甘南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8(2):156-157.
[2] 李志剛,段煥娥.西北高寒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問題及農牧業發展——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J].地理科學,2005,25(5):551-555.
[3] 楊維軍.甘南州生態環境現狀及建設對策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04(4):18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