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油氣勘探公司 羅靜
在反腐倡廉中釋放群眾監督、媒體監督的正能量
文/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油氣勘探公司羅靜
反腐倡廉,需要廣大群眾的廣泛參與,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網絡成為日常辦公和家庭必不可少的工具,通過網絡可以方便、快捷地獲取到豐富、翔實的信息,因此,群眾監督、媒體監督成為一種公開監督的有效形式。本文重點關注就是如何利用群眾和媒體來制約權力,從而預防減少腐敗的發生。
反腐倡廉;監督
在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之際,在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取得巨大成功之時,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由于腐敗現象賴以存在的條件并未消除,腐敗現象也并未消失。腐敗的存在破壞了黨的形象,削弱了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最終導致脫離群眾,脫離群眾是中國共產黨最危險最嚴重的后果,反腐倡廉建設關系到中國共產黨的興衰成敗。反腐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以權力制約權力,另一種是外部監督制約權力。后者雖沒有強制性,但也非常重要。因為腐敗見不得光,隱蔽又善于偽裝,政府也提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特別是隨著媒體和群眾監督的介入,一批貪官在媒體的“深挖”“曝光”中現出原形,受到黨紀國法的制裁,還將身敗名裂。另外,相對來說群眾、媒體的監督成本低,能吸引廣大群眾參與,讓黨的群眾路線得以貫徹落實,是制約權力濫用的一大法寶。因此,引導和利用群眾及媒體的監督力量反腐已經成為一支重要的力量。
(一)群眾、媒體監督作用巨大。首先,利用媒體載體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路線和部署以及工作進展、成效、經驗,傳承廉政文化、批判腐敗文化,營造廉潔的良好氛圍。其次,我黨順應形勢,越來越重視媒體監督力量,積極對公權力“自加鐐銬”來規范行政行為和約束公權力。南京的“天價煙局長”,飛機上的“打人部長”,陜西的“表哥”等等反腐的新聞應接不暇。媒體監督成了最好的反腐利劍。
(二)群眾、媒體監督的規范化程度不高。一是群眾、媒體反腐熱衷于獵奇泄恨。瀏覽媒體反腐的諸多案例,不雅視頻的重慶北碚區的雷書記,涉嫌性侵的黑龍江雙城的孫代表,向情婦寫“離婚保證書”的山東農業廳副廳長…這些官員多因艷照、情婦,名表吸引眼球的“花邊新聞”而東窗事發。這些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因而受到極大的關注。一些媒體竭力迎合一些群眾的低級趣味,對腐敗貪官色情和受賄金額進行披露,而對腐敗給國家、社會造成的危害并不關心,沒有理性地探尋案件民生的原因、預防對策,剖析的深度、警示的效果遠遠不夠。二是媒體監督存在軟肋。我國輿論越來越寬松,滿足人民的自由表達,但是有些爆料人不是出于正義感,而是因為要求得不到滿足,產生利益沖突而選擇在網上無中生有、亂泄私憤、惡意攻擊,如“擁有24套房產”的“房嬸”、擁有9名情婦某縣委書記舉報均失實。三是部分媒體從業者職業道德失范。在利益面前,有的媒體從業者毫無原則可言。他們為利益驅動,放棄個人的職業價值信仰,把新聞事實和工作原則放在一邊,是非不分、顛倒黑白、混淆視聽,用軟性的報道幫助被監督者改善社會形象,造成虛假宣傳。
(三)公權力對媒體監督的負面影響。公權力的不當干預導致媒體監督渠道不暢。有些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捂著蓋著怕見光,認為監督揭“丑”是在抹黑政府,對本地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一)加強群眾、媒體監督的法制化建設。一是加快群眾、媒體監督權的立法步伐,我國的群眾、媒體監督剛剛起步,缺乏法律的保護。群眾和媒體的監督基本權利無法可依,當記者報道權、監督權受到干擾和打壓,記者受到安全威脅和傷害時,卻沒有法律能保護自己。要建立和完善媒體監督自身的操作程序,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以便對群眾、媒體監督進行規范化管理。二是加強媒體自身建設。提高媒體從業者的執行能力,要求新聞從業者遵紀守法、恪守職業道德,堅決抵制“以稿謀私”“有償新聞”“有償不聞”,絕不能把媒體監督為成謀利的工具。要求媒體從業者提高業務能力,媒體從業人員應該加強學習,搞好法律、經濟、政治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儲備。同時要求從業者要敢于和善于監督。媒體從業者應該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揚清激濁,敢為公共利益鼓與呼。為實現新聞理想,要不畏權勢、敢于監督,即使面對公權力的打壓,也毫不退縮畏懼。
(二)構建媒體監督的利用和管理機制。首先,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輿論觀,讓新聞媒體充分發輿論監督的作用,天不會塌下來,相反,卻會減少消除腐敗現象。這也是黨提倡“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和“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媒體監督代表民意,它的威力也來自民意。無視、藐視媒體監督,都在逃避接受人民的監督。而逃避監督將讓公權力走上邪路、不歸路。所以媒體監督可以起到預防犯錯的作用。
領導干部必須轉變對待媒體監督觀念和看法,糾正媒體監督就是負面報道等錯誤觀念,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應對媒體監督。媒體監督是事情發生變化的“拐點”,重視和支持媒體監督,就能及時發現工作中的失誤和疏忽,進而掃清工作障礙,推動工作前進。
其次,保證公民的知情權。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信息爆炸”時代,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全面崛起并走向成熟,原有的輿論引導格局已經徹底顛覆。政府想通過管控媒體來封鎖消息已經很難實現。一些新媒體上的信息“魚龍混雜”,有時候甚至謠言四起,混淆了民眾的視聽。黨和政府應該建立及時信息發布制度,在第一時間搶占輿論的制高點,最大地滿足公眾的知情權,讓大家及時了解權威信息,形成有力的輿論導向。
[l]唐葉小鷗.淺議第四媒體的輿論監督及其有效把握[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
[2]奠紅兵.試析我國輿論監督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