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徽大學管理學院 李長青
再論信息效應
——讀張輯哲論文有感
文/安徽大學管理學院 李長青
通過對張輯哲先生一系列論文的研讀與思考,尤其對信息效應相關文章受益頗深,并由此產生一些看法。信息效應是信息被信息主體使用后,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結果,這種結果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即信息的正效應和負效應。
信息;信息效應;對策
當今社會,“信息”這個詞匯被人們聽到和說到的頻率越來越高。應該說,人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信息社會。正如張輯哲先生在《信息社會的信息問題》中所說:“信息時代的到來也表示著人類完成了‘由以物質生存為主導向以精神生活為主導’的重要轉變,從而開始逐漸實現人類的本質(精神、思想)”。然而,信息在給人類帶來積極效應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產生一些消極效應。筆者在本文指出信息的正效應的同時,也提出了其帶來的負效應,并給出相應對策。
(一)信息效應的定義。信息效應的定義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信息效應,是指由信息引起的一切結果。狹義的信息效應特指信息接收者根據所獲信息相應調整自己行為的現象,這種調整過程是依據信息接收者的認知情況所進行的。
(二)信息效應的劃分。1.按照作用對象可劃分為信息心理效應和信息行為效應信息心理效應是指信息被獲取并被使用后,在人的精神世界所產生的直接、間接影響。也就是說,信息接收者并未做出直接行為效應,但卻可滿足其精神需求。如由信息引發的欣喜,驚恐,憤怒,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的提高等;信息行為效應是指信息獲取后,在人的行為即社會活動中所產生的直接、間接影響。如學生知道肯定要考試了,就要全身心備考,否則就不備考。心理效應具有內在的基礎性,它為行為效應奠定基礎;而行為效應則是信息效應的主導形態。2.按照作用因素可劃分為信息時間效應、信息空間效應和信息客體效應。信息時間效應是指在某段時間或某個時刻,信息具有的價值,在其他時間或時刻不具有該價值。如,同一信息對瞬息萬變的股票市場的投資者來說,知道的時間的早晚,信息具有的價值也不相同。信息空間效應是指同一信息在某個地區具有的價值,在其他地區卻沒有。如氣象部門播報近日某地區有一場大雨,該信息給干旱地區帶來希望,而對其他地區可能是無關緊要的。信息客體效應是指同一信息對于不同接受或獲得者具有不同價值。如某個學生考上了名牌大學,該信息對該學生的家庭來說是可喜可賀的好消息,而對其他家庭來說可能是無關緊要的。
(一)生產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變化。在信息經濟中,企業是圍繞著信息流來組織生產。為了能夠跟上市場變化,適應市場需求,企業從掌握市場需求信息到商品開發、生產、銷售是同步進行的,即采用柔性生產方式取代傳統生產方式,從而大大縮短了開發周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現代信息技術使信息傳遞實現了網絡化和多維化,使偌大的地球變成了一個“地球村”。人們足不出戶即可在自己的辦公室進行辦公,通過終端設備,迅速了解世界各地的市場行情。
(二)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革。有用的信息是財富的觀點得到人們廣泛認可,并得到大規模開發,從而實現信息產業化道路,促進信息經濟發展。在產業結構方面除了原有的第一、二、三產業之外,又興起了一種新型產業,即信息產業。在就業結構方面,隨著產業結構的變革以及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在第一、二產業部門工作的勞動力人數占總人數比例不斷下降,而在第三、特別是信息產業部門工作的人員比例則在不斷上升。
(三)社會結構的變化。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傳遞呈現出網絡化和多維化,并逐步形成全國性甚至全球性的信息網絡,使偌大的地球變成了一個“地球村”,社會的結合變得更加緊密。因此,社會原有的塊狀結構和層次結構相結合的結構模式發生重大改變,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網狀結構。如今,無論你處于哪個地方,有著何種身份,只要網絡相連,那么你可能不僅是“信宿”而且又可能是“信源”,這也體現了“信息是社會的黏合劑”控制論創始人維納的名言。
(一)引起信息污染。信息污染指垃圾信息、冗余信息、色情信息、電腦病毒等信息充滿網絡。人們所說的信息污染大都與基于計算機網絡的通訊方式有關,比如電子郵箱、實時通訊和RSS訂閱等。主要表現為違反法律的信息、違反社會公德的信息、具有潛在危害的信息等等。
(二)加劇信息過剩。信息過剩是指個人或系統所接受的信息超過其處理能力或有效應用的情況。如今,信息無處不在、眾多且混亂,帶來財力、物力和人力的浪費。當人們所能消化的信息量超過其接收的信息量時,會患上“信息超載焦慮癥”,這使得信息用戶無所適從,增加了其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而且,由于信息量太大,人們卻往往找不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反而導致信息利用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