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毓梅
?
淺析曾家的窮文化
秦毓梅
【摘 要】曾國藩家族于細微中顯窮,富貴中守窮,實踐中傳窮,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家庭文化——曾家窮文化。該家庭文化汲取儒道兩家之精華,傳承于耕讀傳家的家族傳統,確立于清朝由盛轉衰的亂世之中,歷經時代的考驗與洗禮,在現代社會彰顯其獨特的魅力與價值。
【關鍵詞】窮文化 家庭文化 家庭發展
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從傳統家庭文化中汲取營養是建設當代家庭文化、促進家庭發展重要的途徑。曾國藩的家教智慧與其家庭文化歷來為所推崇,眾多學者對曾家文化有過不同角度的解讀,筆者發現貫穿于曾家文化的核心莫過于一個“窮”字,在此敬稱為“曾家”的窮文化。
曾家窮文化中的“窮”字,其內涵是多方面的,如“窮文章”,曾國藩從小立下“窮盡天下文章”之志;“窮道理”,他一生都在探索諸子百家的真諦,悟道“陰陽交替”,欲破解這個規律;“窮生活”,他一生在“勤儉”二字上下了大工夫,在家書中出現字數最多的就是這兩個字。這就是曾家窮文化的基本內涵,本文只就“窮生活”做粗淺探討。
窮生活,曾家窮嗎?曾國藩的湘軍1864年攻破天京,“打破天京發橫財”家喻戶曉,坊間流傳曾國荃(曾國藩之弟)用大船運送回湖南老家的金銀財寶不計其數。曾國藩被同治帝封為太子少保,一等侯爵;曾國荃被封為太子少保,一等伯爵。兄弟雙雙位極人臣,如此顯赫的曾家,卻堅守一個“窮”字,真是令人匪夷所思,而且這個“窮”字得以代代相傳,這一點值得后人探討。
所謂家庭文化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家庭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關于家庭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原則。一般來說,家庭文化可分為三個層次:表層文化即物質文化,由衣、食、住、行等方面體現;中層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家規、家訓、家庭禮儀風俗對家庭成員行為的規范與指引;深層文化即精神文化,是指家庭的價值導向與信仰追求,集中表現為家風。對曾家窮文化的解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物質文化——細微中顯窮,尚守寒士家風
曾國藩對于窮文化身體力行,衣食住行無不體現一個“窮”字。吃飯,曾國藩在民間被稱為一品宰相,除了官居一品之外,還因每餐只吃一個菜,絕不多設;曾國藩在穿衣方面,平素穿的是家人織的土布衣服,僅有的一件天青緞馬褂算是他的高檔衣服,只過年或重大慶典才穿一次,這件馬褂穿了三十年依然如新做的一樣;曾國藩對住宅要求也簡單,認為“新房入住易搬出難,貽害子孫無窮。”每次回鄉都住舊宅,從未進過新屋。
(二)制度文化——富貴中守窮,習勞習苦,不積私財
《曾國藩家書》收錄了從曾國藩入仕的道光二十年至其去世的同治九年近三十年時間里共1459封家書,無處不體現其向家人灌輸窮文化的蹤跡。他要求自己的家人“習勞習苦,勤儉自持”。曾國藩即使官至極品,其原配夫人一直帶領子女住在鄉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夫人在家手無余錢,親自下廚、紡織。他家從不雇傭女婢和仆役,家里男人必須親自下地耕地,女人則需要親自紡織,他穿的鞋幾乎都是夫人給做的。他要求家中用錢應有計劃,他說“至于家中用度,斷不可不分。彼此以多為貴,以奢為尚,漫無節制此敗家之象也。在日常持家中,“可珍之物固應愛惜,即尋常器件亦當匯集品分,有條有理。竹頭木屑,皆為有用,則隨處皆取攜不窮也。”在為兒子娶妻時,也要求其選擇勤儉之家,而不愿與官宦之家聯姻。
曾國藩生前守窮,死后也不留錢財與子孫,而是散財濟人,三十歲立定志向“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后人;若祿入較豐,除堂上甘旨之外,盡以周濟親戚族黨之窮者。”據考證,曾國藩死后留給兒子的遺產確實只有湘鄉的一棟老宅及其中的藏書。
通過家書家規家訓,曾國藩將窮文化制度化,使其成為指引家人行為的規范。
(三)精神文化——實踐中傳窮,內圣外王,家族興旺
曾國藩身居高堂卻身體力行窮文化,并通過言傳身教、家書家規家訓不斷向家人灌輸著“習勞守樸”的窮文化,這源于曾國藩對“內圣外王”的不懈追求與保持家族長盛不衰的深刻思考。
在曾國藩看來,窮能促勤,窮能養廉,窮能保家。內圣外王——內修圣人之德,外建王者之功的儒家理想是曾國藩追求的最高目標。曾國藩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長達十七年的讀書生涯,開啟了他內圣的自覺追求,在生活實踐中以儒家的道德倫理來要求自己,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逐漸趨于圣賢的境界便成了他終生不廢的操守。28歲中進士后,他便改名國藩,這無疑構成了他人生的另一個重要標志:在內圣理想的基礎上,又開啟了志為國家藩籬、外建王者之功的不懈追求。“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持身儉,則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儉,則家業興隆,永世不墮;為官儉,則以儉養廉,居高不敗。”對于曾國藩而言,“習勞守樸”有助于保持清正廉潔的品格,更是成就一番大事的必備要素。
曾國藩對家族的責任感之深切,確實很難找到可以比肩的例子。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曾國藩做人是以家族為本位的。如何保持曾家的興旺發達、長盛不衰是曾國藩一直致力于探索的。曾國藩博覽諸子百家,目睹時局的大起大落,窮究“陰陽交替”之規律,在他看來,欲打破其規律,爭得“持盈保泰”的善果,唯推“習勞守樸”的“窮”字要方。“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矣奢倦怠,未有不敗。”他以窮文化影響著家人,讓他們在“順中守樸,在“富中守窮”,而使家族永世昌隆。曾國藩自消滅太平軍后,兄弟雙雙位極人臣,富貴通天,如果沒有曾國藩始終推行窮文化的智慧,挽救由盛至衰的危局,曾氏家族也許早已不復存在了。在窮文化的影響下,曾門子弟大多秉持寒素、勤勉、篤學的家風,至今190余年、綿延至第八代孫,曾家可謂代代出英才,而且無一人作奸犯科,由此凸顯了窮文化的魅力。
(一)曾家窮文化發源于耕讀傳家的家族傳統。
曾國藩祖上原本世代務農,沒有顯達之人。直到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的出現才開始改寫曾家的命運。雖然曾玉屏年少時性情懶惰、不喜讀書,“三十而立”時才認真務農,積德累仁,救難濟急,并以自己很早就沒有讀書為恥,對子女的教育極為重視。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自幼受到其父玉屏的嚴格家教,勤勞求學,43歲時參加第17次鄉試,雖然沒有“學而優則仕”,但是卻教子有方,其勵志圖強、治學嚴謹、處世謙遜、勤儉持家深深影響了曾國藩,成為曾家窮文化的源頭。
(二)傳統文化為曾家窮文化奠定哲學基礎。
曾國藩就從小飽讀詩書,博覽百家,偏重儒學,被稱為近代七大儒家代表人物之之一,可以其對諸子百家融會貫通的程度之深。曾國藩推崇的窮文化可謂吸收了諸子百家思想尤其是儒道兩家之精華。內圣外王——內修圣人之德,外建王者之功的儒家理想是曾國藩追求的最高目標,也是窮文化的核心所在。易經的變易的思想也深深影響了曾國藩,他發現富與窮、盛與衰、善與惡、美與丑、進與退、陽與陰等現象,都是相輔相成,相對存在,也能互相轉化的,即所謂“陽極必陰、盛極必衰”。而且它們的互相轉化的規律是不可阻擋的,即“日中則昃,月滿則虧”。曾國藩推崇的窮文化,實質上就是曾國藩悟出的是破解“盛極必衰”規律、實現“持盈保泰”的途徑,即盈滿之時、不待天平而預先自平。
(三)曾家窮文化也打上了時代變遷的烙印。
曾國藩出生于嘉慶16年,正是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時期,當時腐敗的猖獗而引發的內憂外患接踵而至。曾國藩入仕已到了道光20年,即1840年,當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曾國藩目睹了這場戰爭的慘烈。曾國藩自然從眼前的現實聯想到歷朝歷代興衰更替的原因,退而聯想到一個家庭的盛衰也是一個同樣的道理。曾家窮文化的確立,是其對時局大起大落以及官宦人家興衰更替的沉痛結語。
曾家窮文化,汲取儒道兩家之精華,傳承耕讀傳家的家族傳統,確立于清朝由盛轉衰的亂世之中,歷經時代的洗禮與考驗,在現代社會更加彰顯其獨特的價值與魅力。“尚守寒士家風”,啟迪人們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拒絕物質的誘惑與干擾,集中有限的時間與資源,專注追求內心真正的渴望;“習勞守樸,不積私財”其實是保持家族長盛不衰的秘訣所在。揮金如土的富豪們如能摒棄好逸惡勞,按窮文化的理念生活,“持盈保泰”定不是不可能之事。
國如車,家是輪,傳承好的家風,必然能影響、促進形成好的政風和社會風氣。曾家窮文化盡管有其歷史局限性,但若真能效法其本質內涵,于家于國于天下,有其獨特的積極價值。
參考文獻:
[1]曾國藩.曾國藩家書[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1.
[2]酈波.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
[3]張宏杰,吳久民.曾國藩讀書與做人[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3.
[4]李福芝,李慧,現代家政學概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中華女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