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西省忻州市原平農業學校圖書館 李如生
淺談職業院校圖書館“三農”信息服務
文/山西省忻州市原平農業學校圖書館 李如生
簡述了我國農村農業信息服務現狀,以原平農校圖書館為例,論述了圖書館服務“三農”的目的意義,以及原平農校圖書館為“三農”服務的八項措施。
原平農校;圖書館;三農服務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難點在農民、農村、農業,破解“三農”難題,關鍵在人才、科技和教育。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要依靠農業信息化.推進農業信息化服務。職業院校圖書館為“三農”提供信息服務,責無旁貸,義不容辭。近年來,原平農校圖書館作為學校文獻信息中心,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農為本、開放辦活”的發展戰略,秉承“養善強能”校訓,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緊貼時代要求,優化服務,在職教、“三農”、脫貧、學校未來發展中積極作為,為了新農村建設,新農校發展,打造新青年,培養新一代農村青年,原平農校圖書館主動搭臺,校企聯合,強強合作,以“新農業、新國學、新青年”為抓手,利用館藏信息資源和網絡資源優勢,積極參與忻州市實施“一、十、百、千、萬”惠農培育工程,為服務三農做出貢獻。
農村與城市相比依舊有一定的差距。地處偏僻山村,交通不便,消息閉塞,與外界聯系小。農民大多沒受過良好的教育,也沒有一技之長,農村信息質量低,信息內容實用性不強,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重視基礎設施建設,輕視信息資源開發。一是信息意識淡薄,對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認識,獲取信息的能力有限。二是信息資源不多,圖書資料、網絡信息資源缺乏,信息資源的開發成果推廣范圍有限。三是發布渠道不暢,農業信息滯后,影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四是缺乏網絡人才,投入經費少,培訓機制不完善,缺乏懂技術的復合型高級人才。
原平農校圖書館結合“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本著探索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新辦學模式;打造一批“雙師型”教師、管理隊伍;開創校農合作新模式,推動農業產業改造升級,為山西發展現代農業,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村技術人才和能夠自主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原平農校圖書館系統收藏了各類涉農專業的圖書、期刊、參考工具書在內的豐富的文獻資料。因其資源優勢、技術設備優勢及人才優勢,成為提供農業信息服務的主體。擴大服務對象,全方位向公眾開放,是圖書館的義務和職責。一是積極提供農業信息服務,編發《新農業信息匯編》,定期為市農業相關部門提供資料,為他們決策,提供信息支持。二是為加快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本著為“三農”服務原則,引進和推廣國內外先進的生產技術。我館編發《新農業信息匯編》,介紹新技術、新品種等。三是積極開展文體活動,豐富農民學員素質。每年4月份在送教下鄉班級,舉辦世界讀書日系列活動;舉辦校園文化節、“石鼓杯”書畫展、職教宣傳周等活動;四是為農村合作社服務,農村合作社的快速發展。農村對科技知識、科技信息以及市場動態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原平農校圖書館面向廣大農村合作社開展科技興農服務,意義重大。五是注重宣傳正能量,強化引導有特色。原平農校圖書館把握育人導向,利用送教下鄉活動,宣傳正能量,圖書館每年編印發行《送教下鄉簡報》15期,出版《校園文化手冊》、成立了滹沱書院、舉辦國學講座、把校園文化送到農村。六是培訓農村中小學圖書管理員和農村書屋管理員,原平農校是忻州市培養農業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原平農校圖書館憑著人才、信息資源和技術設備等自身優勢,抓住機遇、送教下鄉,服務“三農”,銳意進取,多次組織圖書館骨干教師奔赴忻州市十四個縣市區,開展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現狀與趨勢、農業信息化水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農村圖書室利用現狀等方面的調研活動。主動為原平石河、西張、水峪等20個村圖書室進行培訓整理,提高圖書利用率,為五寨,原平、繁峙等十個縣中小學圖書館管理員進行業務培訓,為一萬多農村學員開展《農業信息檢索》講座,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七是免費向全社會公眾開放。原平農校圖書館免費向廣大的農業從業人員開放。我館成立了滹沱書院,每年開展多次書畫展,免費吸收農民書畫愛好者作品,免費提供學習場地。免費為市民辦理借閱證,免費舉辦國學大講壇。八是開展送“科普知識到農村”活動。原平農校圖書館按照學校部署,為農民送文化、送知識、送科技,把農民需要的科技知識送到田間地頭。組織農業專家下鄉舉辦科技培訓班、講座,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比如我館館長李如生在學校“送教下鄉”過程中,主動推薦最新圖書,把農業類圖書送到農民手中。在河曲、五寨等縣市培訓農民學員,為農民脫貧致富做出了貢獻。
[1]洪明祿.傳統模式和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對比分析[J].圖書館論壇,2009,(2):214-215.
[2]馬曉里.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9,(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