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 要:為了實現偏遠落后地區教育的平等,針對免費師范生政策存在的問題:不公平因素的存在,錄取和就業與繼續教育機制不完善,培養過程、方式死板;分析其原因是理論與實踐脫離,下放權力不夠,缺乏與時俱進的觀念,本研究提出對策:適時完善錄取和激勵淘汰機制,政府放權給地方和學校,明確地方職責,確定合理的服務期限,明確免費師范生的權利和義務。
關鍵詞:免費師范生;政策;學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10C-0004-02
隨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加強師資培養刻不容緩,面對城鄉教育差距拉大的現狀,作為以農村人口占多數的農業大國,鄉村教育的發展關乎國家的發展和穩定,免費師范生作為輸送到鄉村的重要師資力量,對他們的培養與就業牽動著國家的命運,針對當前免費師范生政策出現的問題,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一、免費師范生政策存在的問題
(一)政策存在不公平因素
免費師范生政策(以下簡稱免師政策)作為為西部貧困邊遠地區培養教師的政策,制定和實行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免費師范生需要簽訂協議,協議對雙方都有約束作用,但簽訂協議的時間是填報完志愿進入大學后,這不符合契約精神,對于免費師范生缺乏公平性;另一方面,免費師范生政策規定畢業生的服務期限是十年,十年對剛畢業的大學生而言有些長,用四年的免費換取十年服務有些不公平。
(二)選拔、錄取機制不完善,培養過程缺乏靈活性
教育部門生源選拔方式單一,錄取過程缺乏專業考核;已被錄取的學生沒有退出機制,各種優惠會讓他們產生惰性,不能提高專業素質;學校沒有激勵和淘汰機制,專業設置比較死板,與就業市場有些脫軌,供大于求;學校缺乏專業的就業指導,學生缺乏去偏遠貧困地區實習的經驗。
(三)免費師范生就業及繼續教育機制不完善
有些地方的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對教師人才的需求只限于當地戶口,雖然2015年允許跨省就業,但是程序煩瑣,地方相關部門更傾向于接受本地生源;免費師范生就業時遇到與綜合性大學的碩士、博士的競爭,加重了壓力;就業區域并不明確,一些老、少、邊窮地區師資匱乏的狀態沒有改變,免費師范生不能考取脫產研究生,嚴重阻礙了學生提升專業知識和素質,違約現象嚴重。
二、免費師范生政策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政策制定時理論與實踐脫離
2007年實行此政策,是基于中西部、發達與貧困地區教師資源配置不均衡的背景,為解決這一問題,從理論層面對免師政策進行了一些設想和預判,缺乏實地調研和考察,缺乏與學生和家長的交流,從而導致不能保證教師的質量,同時,選拔方式單一,不能全面地對未來的教師進行選拔。
(二)政府沒有放權,地方職責不明確
學校在培養的過程中缺乏優化未來教師隊伍的體制,對于教師基本素質以及教師技能培養比較欠缺,就業指導力度不夠,地方招收免費師范畢業生的同時應如何安排非生源地的畢業生的職責不明確,沒有把免費師范生放到特殊的位置去看待,不應該將他們吸收到城市中的學校或者讓他們與綜合性大學的碩士和博士競爭,這種職責的不明確,才導致執行力度不夠。
(三)缺乏與時俱進的觀念
政策的制定不能適應學生的擇業觀念,在當代背景下,對免費師范生的約束力度小,才導致違約現象嚴重,由于社會大環境及就業現狀的不斷變化,政策有一定滯后性,因此政策應該促進學生個人的價值最大化,但當前的政策現狀不能滿足學生的就業期望,已經工作的免費師范生也對現狀不滿,因此,政策明顯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
(四)政府關注度不夠
一方面,政府對于免費師范生成為教師的社會表彰以及社會榮譽感缺乏正確的引導,教師存在于社會的價值感不夠強烈,學生沒有榮譽感,精神激勵不夠;另一方面,政府對于教師的物質激勵與社會當前的價值觀不符,偏遠地區工資低,免費師范生去偏遠地區工作的動力不足。
(五)權利和義務失衡
缺乏有力的規范師范生的機制,權力與義務之間失衡,才導致違約現象嚴重,對免費師范生的約束力度小,賦予師范生的權利不夠,規定畢業生履行的義務欠缺法律的制約,激勵和淘汰機制不完善,因此背離初衷的人數較多,不能考取脫產研究生有失公平。
三、解決免費師范生政策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適時完善錄取、選拔機制
在簽訂就業協議時,應在錄取前告知具體內容,讓考生有更自主的選擇,因此在協議簽訂的時間上應作出調整,在選拔的環節上應進行調整,可以在網上征集成績符合報考免費師范專業要求的學生,在決定錄取前可以增加一到兩輪的面試,進行教學潛能及教育熱情的評定和判斷,而不是只通過高考成績進行錄取。
(二)政府放權,靈活運用政策
除選拔的過程應該清晰化外,免費師范生的培養應該多路徑,對剛錄取的師范生進行一段時間的培訓,之后如果有些學生不適合此專業的,可以將享受的補助退回,與學校進行協調轉專業,同時,對于本校其他專業希望從教的學生,可通過考核進入免費師范專業學習并享受國家的優惠政策,將政策放活,實現人才的合理配置,從招收免費師范生的角度看,不同師范專業應該根據市場的需求及時作出調整,將供大于求問題的發生可能性降到最低。
(三)建立激勵、淘汰機制
對就讀于免費師范專業的學生而言,應該在大學四年期間對他們進行測評與考核,實行合理的淘汰機制,同時提供每年去西部邊遠地區以及貧困邊島地區支教實習的機會,提前對就業環境有一些了解和適應。在就業前應該有就業指導:就業前應當明確免費師范生就業平臺和方向,端正就業態度,使其明白違反協議將承擔什么后果,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四)明確地方職責,落實免費師范生政策
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是緩解當前就業困境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的突破口。就政策執行力度不夠而言,中央和地方應該協調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政策的初衷。改善貧困邊遠地區教師的生活、工作環境,提高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高于在城市中工作教師的工資或者與公務員工資持平,提供貧困邊遠地區教師培訓學習的機會。避免使免費師范生同綜合性大學的碩士、博士一起競爭工作崗位。
(五)政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據調查,免費師范生一致認為,提高工資水平是有效的激勵措施。一是提供獎金和補償金。二是增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或者省級財政統籌教師工資,保證財力薄弱地區的教師工資和獎金。三是為赴貧困地區和貧困學校任教的教師提供特別的專業發展機會。四是打破過去單一的工資序列,根據教師短缺類型、市場需求調節不同地區不同學科的基本工資。對免費師范生設立農村從教獎勵計劃。
(六)使免費師范生的權利與義務更加合理
應該縮短服務年限,三到五年比較合理。允許免費師范生跨省就業,只能是國家認可的貧困地區或者少數民族地區,實現哪里缺老師就去哪里。建立合理的免費師范生考取研究生制度。提高違約成本,如果沒有履行協議,就會取消學位證或將不誠信行為記入檔案等,這樣可避免選擇專業的盲目性,提高財政資金利用率。最后,免費師范生要給自己定位,作為未來的教師,扎實的專業知識、突出的教學能力應該在大學期間得到提升,同時自覺履行合約。
免費師范生政策在實行的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現了許多問題,需要政府、高校一起解決,我國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教師的培養與此息息相關,在為貧困邊遠地區培養師資力量的時候更需要照顧多方的利益,需要各方配合。
參考文獻:
[1]孫綿濤,楚旋.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研究的現狀和反思[J].當代教育論壇,2008,(6).
[2]劉桂明.對首屆免費師范生就業狀況的幾點思考[J].成才就業,2011,(2).
[3]劉佳,方興.定向就業師范生面臨問題與有關政策探討[J].高校教育管理,2016,(3).
[4]王智超.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實施現狀調查及思考[J].現代教育管理,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