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蓓李 濤
?
兒童情緒教養內容分析
楊 蓓1李 濤2
【摘 要】兒童的情緒障礙會帶來許多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影響到兒童的心理健康和學業成就的發展。本文提出從情緒認知、情緒理解、情緒調節、人際交往等方面著手進行分析,為兒童良好情緒的培養提供依據。
【關鍵詞】兒童 情緒教養
美國應用效果良好的情緒教養方案課程——PATHS(促進選擇性思維的策略)課程,其教育的內容具體包括:自我意識,個人決策,情感控制,壓力處理,學會移情,個人責任,沖突解決。另一個被廣泛應用的社會—情緒學習模型提出情緒教養的內容包括以下方面:個體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合理決策,交往技巧。
考慮到文化背景的差異和中國兒童教育發展的現狀,本文認為在我國實施兒童情緒教養的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情緒知識的建構是兒童期的重要發展任務,只有認識和了解各種情緒才有可能自主調控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兒童的情緒認知包括各種情緒情感的了解和情緒情感表達方法的掌握。
首先要教育和引導兒童學習認識人類的各種情緒,特別是要使兒童對一些過激情緒有初步認識和看法。
其次,情緒情感表達方法的學習。情緒情感表達方法是指個體在什么情境下,對誰、應該表現出什么樣的情緒的具體方法。它是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長期以來約定俗成的,相對于個體而言,需要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中進行學習了解并掌握。
情緒情感表達方法的掌握對兒童來說非常重要,這主要是因為:第一,情緒情感表達方法對人們情緒表達行為的調節提出了外顯的社會化的要求。第二,情緒情感表達方法的掌握是對表情知識、情景理解和情緒觀點采擇的整合。第三,情緒情感表達方法是基于一種人際觀點,這種觀點認為,個體的情緒情感體驗從屬于是否關注到成人或其他同伴的情緒反應,情緒情感表達方法的掌握要求兒童根據人際目標調節自己的情緒表達。
兒童情緒教養中的情緒理解包括對自己的情緒理解和對他人的情緒理解兩個方面。
自我情緒理解就是能確認和辨識自己的情緒狀態。在自我情緒理解的基礎上,個體的自我意識才能發展,才能準確評價個體感覺、興趣、價值和力量的能力;學習認識和調控自己的情緒情感,能夠分辨引發強烈情緒的來源;接受自己的情感和情緒狀態;找到處理恐懼、焦慮、悲傷的方法,處理關于自我的消極信息。
對他人的情緒理解包含理解他人的感覺,共情,欣賞他人與自己的相同,包容不同。人際互動中,兒童需要不斷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行為,在這種理解過程中情緒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傳達至關重要的相互作用的個人信息。不但要理解兒童周圍成人及其同伴的情感和關注的問題,還要認識到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觀點,要包容他人。
兒童情緒情感調節的第一個階段是親密教養者指導的情緒情感調節,在此階段,兒童主要依靠親密教養者提供的支持性策略進行個體的情緒情感調節。親密教養者越提供直接的支持,兒童的調節情緒能力發展就越快。到出生后的第二年,兒童的情緒情感調節發展為在周圍成人指導下的自我調節,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兒童自我調控能力不斷完善,到學齡前期,兒童已逐漸能獨立運用各種情緒情感的調節方法。兒童情緒情感調節獨立性的發展還表現在從利用成人或同伴的外部支持幫助到逐漸依靠自己的內部情緒資源進行調節,親密教養者只是為兒童的情緒調控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撐。隨著兒童認知的逐漸發展,兒童情緒情感的自我管理、自我調整、自我控制和自我協調的能力必然會不斷增強。
情緒情感的自我調控能力的完善不能脫離兒童所處的生活環境及社會環境而孤立進行,只有在與人與物的互動中才能構架起一個具有生命特質的學習系統。
孩子是一個具有社會性需要的人,要鼓勵孩子與同伴交往,促進積極和有效的與其他人交往的技巧,建立自己的人際關系。這一階段交往技巧是很重要的,包括積極主動找別人玩,發起和保持對話,合作,傾聽,輪流,尋求幫助,練習交友技巧:例如加入其他孩子或小群體,表達欣賞,協商,反擊,解決沖突。兒童渴望獲得高質量的親子活動時間,親子閱讀及游戲是親子交往的重要渠道,它為兒童認知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也為兒童社會性發展構架了全面的路徑,高質量的陪伴讓父母和孩子增進了感情,形成了親密的依戀關系,極大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
幼兒通過與具有多種多樣的社會成員互動交流、分享,學習他人和理解他人的情緒以及應對情緒的方法。學會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以平等的態度與成人溝通,學會適當的方法與同伴友好相處,合作互助,在努力協調各種關系的基礎上努力完善自我。
參考文獻:
[1]徐琴美,鞠曉輝.兒童情緒表現規則知識的發展及其影響因素[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5(5):94~100.
[2]陸芳,陳國鵬.兒童情緒調節的發展研究[J].心理科學.2003,26(5):928~929.
作者單位:(1.西安文理學院;2.西安石油大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幼兒社會化家園合作模式的實證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2JK1102)。
作者簡介:楊蓓(1968-),女,河北巨鹿人,學士,講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方向;李濤(1968-),女,陜西白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