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 要:智能儀器儀表是高職院校電子和計算機方向的核心課程之一。當前,該課程的教學以理論授課為主,結合獨立的課程實驗,對學生進行培養。然而,這種教學模式使教學和實踐在時間和空間上嚴重分離,使學生在學習理論時,無法在實踐上得到及時的體驗和強化,同時,在實驗室進行實驗時,也無法對理論進行深入理解和體會。為了解決問題,我們提出了“智能儀器儀表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法”,使理論和實踐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統一,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理論時融入實踐,加強理論認識,同時,在實踐時也能得到理論的指導。通過理實一體化教學法,學生提升了理論水平,強化了實踐能力。因此,智能儀器儀表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法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智能儀器儀表;理實一體化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10C-0088-02
一、課程重要性與教學現狀分析
隨著電子技術與計算機應用技術的發展, 智能儀器儀表在工業測量和工業控制領域內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社會對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高職院校承擔了大量的電子和計算機人才的培養任務。智能儀器儀表是一門綜合性設計實踐類課程,是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的主干課程,儀表設計與檢測技術是企業生產的必備技術,也是高職院校在該課程上培養學生的主導方向。由于智能儀器儀表課程綜合性強,學校一般不具備可進行現場操作的條件,為了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并在培養的過程中滿足社會對儀表檢測設計型人才的需求,筆者對智能儀器儀表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與探索。
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智能儀表的硬件電路設計、軟件程序設計、數字模擬量的前向通道與后向通道設計、通信接口電路設計、數字濾波方法、抗干擾設計處理算法,以及常用的提高儀器儀表可靠性的硬件和軟件方法等。該課程的學習是一整套的方法和原則,這些方法和原則指導了儀器儀表的分析、開發、測試和維護。在傳統的授課方式中, 教師是以教材的章節順序,依次講述知識點,根據課程安排,學生平時只能按照知識點進行分割式的實操練習,這使引導學生的實踐方法和原理不夠完善,當課程結束后,學生普遍不清楚學習本門課程能夠做什么,對智能儀表的設計方法和原則沒有全局把握。
二、教學模式改革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們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教學實踐體系和流程,總體來說,就是把知識點貫穿于各個項目之中,每個項目按照完整的設計方法進行實施,在實施的過程中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為宗旨,以項目(任務)為載體。對智能儀器儀表課程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具體做法是:以小組(4~6人)合作學習方式為基本組織形式,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合作完成任務為主要目標,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驟漸次推進任務或項目的完成。利用“三段九步”項目推進法進行項目實施。三段就是任務準備階段、任務實施階段、考核與總結階段;九步包括分組、下達項目任務書、教師分解任務、分組討論任務、分析設計、項目制作、項目驗收考核、總結匯報、教師點評。
三、智能儀器儀表理實一體化教學實施過程
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成績采用過程考核的方式,即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進行階段性采分,將成績匯總,得出最終成績。具體實施過程為:
1.對學生進行分組。對學生進行分組是理實一體化教學的開始步驟。分組的目的在于組織學生進行理論學習和項目實踐。在進行理論教學時,小組內進行理論的深入討論以及問題的發現。
2.完整項目案例的編寫。首先,根據課程的特點,設計一個具有一定完整功能的系統。該系統應該包含本門課程學習的完整知識點。實現系統,即可掌握本門課程的理論基礎,并提升學生應用所學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的系統具有實際的應用場景和意義,具有趣味性。
3.將完整的項目進行合理分解。將設計好的具有實際使用價值的項目案例進行合理分解,主要按章節對項目案例進行分解,分解為獨立的模塊案例,這些模塊案例同時兼顧功能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將分解后的模塊案例融合到每個章節的理論中,作為實踐內容對學生進行訓練。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在每個章節的理論學習中,都有完整且獨立的案例進行實踐,便于學生將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隨著章節學習的推進,學生逐步系統地掌握了課程的理論體系,同時,與每個章節匹配的模塊案例逐步完成,學生逐步掌握了課程中的理論和實踐細節。當課程中所有的章節學習完成后,學生完整地學習了課程的理論體系,與理論細節符合的實踐也已完成,具備了理論知識點和實踐應用能力。此時,教師指導學生將章節功能模塊逐步進行集成,形成完整的系統,系統功能實用且有趣味性,此過程會讓學生形成理論體系和實踐能力的全局觀,由于系統的完整、實用和趣味性,促進了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
4.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實踐融入理論教學,并逐步將所學內容進行集成的方式,從教學內容上體現了實用性和趣味性的特點,對于學生掌握相關理論和實踐能力具有促進作用。但是,現有的教學形式與理實一體化教學內容不匹配。為了在教學形式上調整,提出了分組討論的教學方式。即將學生進行分組。在課堂教學后,安排分組討論,由學生互相提出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案。在組內互評,進行評比,并給出合理的評判標準及評判結果。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和掌握評價標準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
5.分組討論式教學開始后,引導學生對項目和模塊進行分析,設計解決方案。在組內經過充分討論,形成解決方案,對任務進行布置,并由學生在課下完成。
6.在課下完成任務后,開設討論課,為學生提供討論的時間和場所,指導教師為學生提供指導。這種情形下,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并有動力和壓力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充分理解、體會課程的理論,并將其融合到實踐過程中,提升了實踐的能力。
7.對項目模塊進行驗收。在討論課課堂上,結合學生的評價,老師提出點評和評價標準,并將學生互評和老師點評結合在一起給分。隨著課程的推進,模塊一個個得以完成,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模塊進行拼裝。將所有的模塊逐步拼裝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拼裝過程中,學生會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并使獨立開發程序的能力得到提高。
8.在模塊開發和系統組裝完成后,老師在課堂上進行總結匯報。首先將課程的主線進行講解,給學生講解課程的目的,以及需要掌握的理論、技術和實踐能力。然后給學生講解課程這樣設置的目的,并帶領學生回顧本學期所學內容,學生會與老師共同回顧課程的重點,體會學習課程中付出的努力和收獲。
四、結束語
將傳統的“理論+實驗”的授課方式改為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通過任務驅動,過程考核,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被動變為主動,形成了系統化、結構化、模塊化的課程設計理念,消除了學生將理論學習和實踐分離帶來的時間和空間的割裂。同時,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深入地理解了理論,增強了實踐能力,增強了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設計的積極性和創新性,培養了適應社會的應用技術型人才,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桂平.基于實訓項目的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教學[J].計算機教育,2009,(13).
[2]劉言保.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07,(26).
[3]李旻,陳志國,杜海順,侯彥娥.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教學改革[J].計算機教育,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