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龍
(嶺南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弦樂組色彩性作曲技法解析
——以拉威爾作品為例
蔣 龍
(嶺南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本文擬以拉威爾作品中弦樂組寫作思維方式為探討對象,通過以音響化的譜面記載表現形式來分析和觀察拉威爾對于各種音響效果的處理并探究其結構思維,從而實現對“拉威爾式”風格一個思維性的把握,還根據所處歷史文化背景的考察,再此基礎上就“拉威爾式”風格和結構進行初部探討。
拉威爾;配器;音色;音響效果;結構;思維
約瑟夫-莫里斯·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著名的法國鋼琴家和作曲家,是二十世紀主要作曲家之一。父母的血統對拉威爾的音樂風格造成重大影響,音樂中含有西班牙風格的色彩性是由于拉威爾的母親是西班牙血統,在作曲風格中,又追求結構的精雕細琢是由于拉威爾的父親是工程師的緣故。
拉威爾的創作類型主要是以鋼琴與樂隊作品為主。拉威爾通常被劃分在“印象派”的范疇,然而,“他的‘語匯’雖然最接近于印象派的‘正宗’,他在結構上的精雕細琢及對曲式的精確、明晰的嚴格要求,卻常常體現出古典主義美的規范”。從這一意義上講,更能體現出拉威爾在音樂創作中獨特的藝術地位。
拉威爾生平創作了大量的管弦樂作品,在世界各國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是重新配器穆索爾斯基創作的《圖畫展覽會》,為這部作品出色的展示了拉威爾高超的管弦樂寫作水平以及對于音色的把控和管弦樂色彩配器技巧,其色彩之絢麗奪目,至今令人嘆為觀止。
在其樂隊作品的樂器編制中,除了出于對異邦音樂風格情趣的探索,打擊樂與色彩樂器組得到了擴充之外,其他各組中樂器的規模,相對于浪漫派時期樂隊風格而言從未超出三管編制。拉威爾的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類型。
(一)小型樂隊編制
從作品譜面上看,聲部線條很清晰、簡潔。這與浪漫派時期的作曲家對宏大的樂隊音響追求的效果極為不同,每個樂器織體相對單純,每個樂器在音色布局、發展和曲式結構結合緊密。
(二)雙管編制樂隊編制
以標準的雙管編制為基礎的樂隊編制為基礎,根據作曲家需要,在總譜中的木管樂器組里加入木管變種樂器。除此之外,還有適量的打擊樂器,在色彩樂器運用方面,使用2臺豎琴來豐富色彩表現,還加入了豐富的色彩性打擊樂器。
(三)擴充型樂隊編制
這是對標準的雙管編制在某些樂器組進行的局部擴充,這也造成了編制的擴大,絕大多數采用三管編制,通常不會超過常規四管編制的樂隊。這種樂隊類型為了充分發揮樂器組的音響效果以及音色布局,所以會有針對性的選擇增加樂器,特別是在木管變形樂器和色彩性打擊樂器方面,其擴充型非常靈活。擴充型樂隊以雙管樂隊為基石,豐富“基本音色”,增加樂隊總體色彩表現。

表1 將拉威爾作品按照三種樂隊編制分類
以上這些作品無論是小型還是大型編制,無論從題材內容、體裁、風格、藝術表現價值、作曲和配器技巧以及歷史影響等方面來看,都是最能代表拉威爾風格的作品,是拉威爾留給世界的珍貴樂隊作品遺產中的“精品”。
拉威爾作為世界上公認的管弦樂配器大師,在管弦樂語言有自己的風格,但又不拋棄傳統寫作技法。他的管弦樂作品結構簡潔而不簡單,對于樂器的運用充足但不多,譜面上形成的織體顯得非常精美。根據拉威爾氏“印象派”風格,將他作品的“描寫風格”和“色彩化風格”的織體和音色技法做簡單的描述。
475例高危人群,268例內膜增厚者,占56.42%(268/475);138例頸動脈斑塊,占29.05%(138/475);69例頸動脈狹窄,占14.53%(69/475)。
(一)分層式描寫風格的織體和音色手法
運用樂器音色的分層技法分為兩個方面,一種是同質型樂器做分聲部寫作,另一種是異質型樂器做多層織體寫法。
同質音色的縱向結合會使聲部層次加厚、描繪的更細膩。這種同質音色的分層描寫,能極強的構造出畫面感。如:《鵝媽媽》組曲,整個弦樂組用分奏的寫法來作為背景式的描寫,其他樂器作旋律聲部演奏。

運用不同樂器組異質音色來突出分層,這種縱向音色的結合可以在整個樂隊音響中清晰聽到各個織體層,已達到作者“描寫的效
果”。如:《帕凡舞曲》在開始部分,拉威爾希望用樂隊音響來描寫出當時的西班牙宮廷畫面,本曲中共有4個層次分別是:
a.持續音型聲部(大管和第二圓號);
b.低音聲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c.固定節奏音型(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
d.旋律聲部(第一圓號),在音響中有很清晰的層次感。

(二)色彩化風格的織體和音色手法
色彩化風格是印象派時期最重要的特色,在織體方面主要特征為:
1.多重疊加的復合音色效果
《西班牙狂想曲》第四樂章,木管組中的多聲部為了獲得密集、豐滿而又柔和的音響背景,疊加構成新的音響效果,構成一個吵鬧的市集氣氛。

2.發揮各個聲部特性在演奏技法、節奏等等具有一定獨立性
如《海上孤舟》開始的這個小節,長笛、雙簧管和單簧管聲部,利用快速的顫音形成帶狀織體。不同的演奏技法相互結合,但同時又有獨立性在其中。
譜例《海上孤舟》

3.“點”描性色彩化
用“點”描性的色彩化音色寫法來重疊主導形態聲部,多以“點線”或“點面”復合方式呈現,可以加強整個畫面的立體感,能在瞬間獲得由復合音色構成的音頭,加強清晰性。
如《西班牙狂想曲》最后兩小節,運用多種復合形態結構織體,用豎琴梵音和小提琴撥奏在主要的節拍上用“點”來加強畫面感,增加幾個生動的微光層。

拉威爾雖然是映像派系時期的作曲家,但是他能不局限于本國的風格,在創作時吸收其他國家具有代表性風格的音樂元素,使自己的作品能夠達到多元化。
本論文以拉威爾作品為例,分析弦樂組色彩性作曲技法的音響特點。通過對其配器中的音色布局以及樂器層次的配器織體進行分析,探討拉威爾在配器中對于復合型音色的寫法的織體內部構成方式以及音色結合方式之間的相互關系,進一步探尋復合型配器中弦樂組的色彩性寫作手法進行解析。
通過這次對拉威爾風格的初步探討,得到了一些啟發:應使自己的作品在音色布局上更加豐富和多元化。在吸收其他音樂風格的同時,既要包含本民族的音樂特性,又要兼顧專業創作中的多元化作曲技法,進而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
[1]楊立青.樂思·樂風-楊立青音樂文集[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2]牟洪著.管弦樂隊配器法[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3]施詠康著.管弦樂隊樂器法[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4]瓦西連科著.交響配器法[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5]沈旋.杰出的管弦樂色彩大師——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6]張慶陽.“非功能性”音響的歷史意義[J].人民音樂,2000(9).
蔣龍,嶺南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碩士,作曲理論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