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欣
摘要:語文,是一門母語教學課程。當代美國語言學家克拉姆斯基曾說:“語言教學就是文化教學。”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高職教育越來越受到許多人的青睞。然而在高職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重職業性,輕人文素質的教育。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要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該學科的人文素質教育功能。從高職語文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出發,分析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現狀以及人文素質培養的途徑,對如何利用語文教學的優勢在教學中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高職語文;教學;人文素質;教育
一、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的現狀
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在當代職場中,人的職業道德素質比單純的專業業務素質更為重要。人文素質是構成職業道德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尤其人文精神的欠缺主要體現在:平時讀書偏少,寫作能力大大下降,不能滿足企業的需要;文學欣賞能力呈現出普遍低俗化的趨勢,亟待需要通過經典教育來引導、提升;畢業走出校園后,獨立生活能力差,社會適應能力低,人際關系、團隊協作能力差,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心理承受能力及應變能力匱乏等現狀。
二、高職語文所具備的人文素質教育的獨特功能
高職語文作為高職院校一門重要的文化課程,由于自身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在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培育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高職語文具有德育功能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授業”、“傳道”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認識一切人的規律。可以在“潤物細無聲”中讓作家的情操和作品的精神以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滲入學生的靈魂深處,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樹立起高尚的人格。
(二)高職語文具有審美功能
人格的完善,離不開情感的熏陶,審美的訓練。個性、人格、情趣等這些人性的因素,與文學審美的關系甚為密切。高職語文包容了美的各個領域和各種形態,如人性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等。其審美的作用是通過生動的形象,情景交融的意境、健康向上的情趣、優美的形式來實現的。語文課文凝聚著各民族特別是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和民族情感,具有豐富的意境美、意象美、情感美與難以超越的語言美。當我們欣賞這些膾炙人口的作品時,必然會獲得更高更強烈的美,得到更大的愉悅和滿足,使我們的心靈得以提升、塑造與凈化。
(三)高職語文具有培養創新思維的功能
高職語文中的文學形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和寫作,發展形象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和聯想活動極為活躍,心靈的空間極為開闊,能達到“精騖八極,心游萬仞”,“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的境界,形象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創造性思維也能得到激發。在文學作品中,感性與理性、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是交互作用、密不可分的。除閱讀外,寫作是一種高度的精神勞動和思維創造。
三、在高職語文教學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
高職語文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用語文特有的人文養料和人文手段去幫助學生健康成長。語文學科以其全面的包容性涉及人類文化、文明的方方面面。高職語文教材多為名家之作,其中既有一定數量的傳統美文,又有大量反映時代精神的新作。作品中一般都浸透著作者對社會、人生和生活的深刻感悟和體驗,富于感染力,為語文學科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所包含的人文內蘊,引導學生學會如何正確處理個人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的關系以及如何正確對待個人自身方面的理性、情感、意志方面的矛盾、沖突。
(一)借助閱讀,熏陶人文精神
在實踐教學中,高職院校應豐富、完善圖書館書本、期刊閱覽室與電子信息室內的書籍種類,不能僅局限于課堂所學的專業知識與課程內容或者單純的文學作品,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特征及實際年齡,適當放寬范圍,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通過引導學生閱讀人物傳記,尋找其中的人文精神;通過閱讀優秀文學作品,領悟其中的人文精神;通過舉辦讀書報告會,交流從讀書中所獲得的人文精神。自然科學知識、文史哲知識等可以無所不包,既可以充分考慮到學生多樣的興趣,又可以使他們得到全面的知識。
(二)借助寫作,提升人文價值
寫作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學習寫作本身,而且具有培養人、發展人的重要價值。具體的做法和要求:1.要求學生寫真情實感;2.以自己的內心世界為邏輯起點;3.以培養明辨是非精神為杠桿;4.以提高創新能力為突破口;5.肯定學生的成績,讓他們品嘗人文素質教育的甜美果實;6.結合作文講評,因勢利導地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作為語言表達的書面形式,寫作比說話更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全面素質。“文如其人”,揭示了“寫作”與“做人”之間的相互關系。
(三)借助可行新型資源,提升人文素養
隨時隨地對學生進行語文傳授。高職語文教師要善于創造設置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學會利用各種新型資源,寓教于樂地幫助學生學會規劃學習,激發學生的探索能力,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提升人文素養。通過微課、慕課視頻學習可以進行一對一寫作訓練與指導,手把手教其制作公文和事務文書,引導精讀、賞析名家文學作品等。
(四)創設良好的德育環境,豐富人文內涵
課堂情境的實質是人為優化。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塑造學生高尚的精神境界,不僅要營造德育的“物”環境,還要營造德育的“人”環境。法國思想家狄德羅曾說,沒有感情這種品質,任何筆觸都不足以打動人心。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所形成的德育氛圍要比實物來得更形象、更活潑、更富有德育內涵。“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在教師的循循引導下,學生會產生情感共鳴,領略作家的人格魅力,明辨是非曲直,從而遵循美的規律憧憬規劃自己美好的人生。高職院校語文教師要尊重大學生的人格、民主權利和愿望。教師要引導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有的放矢地讓學生完成人文素質的培育提高和精神修養的浸潤升華。教師以自我的人文素質、豐厚的人文底蘊和淵博的學識水平,豐富知識和文化內涵,提高思想意識,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用包容和愛心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用真誠和耐心贏得學生的信賴,善于把握遇事則誨的教育時機,做到“潤物無細聲”,以我們的人格魅力、氣質修養、人文素質來正確引導學生的成長。
高職語文教學要把對學生真善美的養成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在首位,注重平等性、人文性、精神養成和關懷意識融人教學中,在學生獲得愉悅的感受體驗過程中,使心靈得到凈化,人格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培環.強化大學語文教學提高高職高專學生人文素質[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3):76-78.
[2]劉進出.多元化教學下的高職語文素質教育[J].信息技術教育,2013(0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