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俊++邢智倉
隨著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加快,我國將更加深入地參與世界分工和國際經濟合作。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是內蒙古全方位擴大開放的重要基石,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順勢而為,在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發揮獨特作用。
一、充分發揮內蒙古在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的戰略作用
發揮內蒙古在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戰略樞紐作用。內蒙古向北聯通蒙俄兩國、對內毗鄰八個省區,是環渤海經濟圈的腹地,是東北、華北溝通大西北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國東南沿海、京津冀等經濟腹地“西出”的重要通道和樞紐。在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過程中,內蒙古有條件為京津冀、長三角等經濟腹地通過內蒙古與俄蒙以及歐洲腹地合作提供便利,更好地為全國開放大局服務。
發揮中蒙俄經濟走廊重要的國際物流基地作用。憑借便利突出的區位優勢,內蒙古以口岸為節點,對內連接各大經濟腹地、對外連接俄蒙的運輸體系已逐步形成。充分發揮口岸優勢,以跨境戰略通道建設為重點,大力發展國際物流和區域物流,盡快打通我國與蒙俄的國際大通道和其它重要通道,構建連接腹地、對接蒙俄、溝通歐洲和中西亞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國際大通道,有助于提高中蒙俄經濟走廊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要素配置效率,加快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
發揮中蒙俄經濟走廊資源能源合作的戰略作用。內蒙古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國內蒙俄煤炭、木材等各類自然資源的主要輸入地區,已配套建立起了一批進口資源的加工基地,已成為中國能源進出口的重要通道,也是中蒙俄經濟走廊上的跨境能源中轉站。未來一個時期,充分發揮中蒙俄經濟走廊戰略資源能源合作的戰略樞紐作用,有助于豐富我國能源進口渠道,保障能源安全;也有助于降低我國與俄蒙產能合作成本,進一步加強與俄蒙產能合作,推動區域資源能源合作的利益分享。
發揮中蒙俄經濟走廊重要制造業基地的作用。俄蒙的機電、小型機械、家用電器等產品短缺,需要大量從中國和內蒙古進口。內蒙古正加快打造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和現代裝備制造等新型產業基地,發展制造業能夠得到政策、資金支持上的優勢,能夠為內蒙古發展制造業提供基礎保障。將內蒙古建成中蒙俄經濟走廊重要的制造業基地,既利于加快產業轉移,推動內蒙古產業轉型升級,又利于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做大做強外向型制造業。
發揮中蒙俄經濟走廊重要的跨境文化旅游基地的戰略作用。 中蒙俄經濟走廊沿線地區有著悠久的草原文化和獨特的自然風光。內蒙古與俄蒙在歷史文化、民俗習慣有相同之處,在開展跨境文化交流方面有著先天優勢。同時,內蒙古位于環渤海地區的腹地,文化合作的潛力和消費市場巨大。依托境內外獨特的自然生態和地域、民族文化,加強國內外旅游合作,有助于豐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內容,提升其內涵。
二、著力構建“軸與面結合”的網狀戰略通道
經貿通道布局影響著經貿合作的走向,通過優化通道布局,推進經貿走廊建設,對盤活通道沿線地區經貿合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內蒙古是連滿歐亞聯運大通道、綏滿歐亞聯運大通道、津蒙歐亞聯運大通道四條聯通歐亞的鐵路通道必經之地,優化通道布局,通過通道建設帶動區域開放是構建開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其中,以滿洲里、二連浩特為節點的兩條歐亞大陸橋是我國通往歐洲最便捷的運輸通道。經滿洲里的歐亞通道對內以大興安嶺城鎮片區為支撐,對外可輻射東北經濟區。二連浩特位于呼包鄂城市群、錫赤通城鎮帶向北開放的交匯區,呼包鄂城市群、錫赤通城鎮帶又位于環渤海腹地,總體上看,經二連浩特的歐亞經貿大通道內部支撐力較強。甘其毛都及策克、烏力吉口岸是內蒙古西部地區的重要口岸,其中甘其毛都和策克出境貨運量在1000萬噸以上,是對蒙戰略資源的重要通道。構建經甘其毛都及策克、烏力吉口岸和珠恩嘎達布其口岸的經貿通道既能填補內蒙古西部歐亞大通道的空白,又能推動內蒙古西部地區積極參與經濟走廊建設。珠恩嘎達布其口岸通道戰略地位突出,從地理位上看,京、津、唐地區經過珠恩嘎達布其口岸到達俄羅斯、蒙古國是最便捷的通道。構建經珠恩嘎達布其口岸的歐亞大通道,內部依托錫赤通城鎮帶位于環渤海的腹地,同時向東與朝陽、錦州可連成錫赤通朝錦經濟帶。
為構建中蒙俄經濟走廊戰略通道,應加強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技術標準體系的對接,協同推進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跨經濟走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國際骨干通道建設,優先打通缺失路段,暢通瓶頸路段,提升道路通達水平,推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緊密、保障有力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網絡體系。
三、圍繞中蒙俄經濟走廊有效推動產業和資源的戰略整合
完善產業布局。產業是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基本支撐,也是內蒙古發揮更大作用的重要一環。依托中蒙俄經濟走廊國際經貿貨運通道和主要交通干線,以區域中心城市,以沿線城市重點產業園區為支撐,有效對接蒙俄和我國經濟腹地,形成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多極支撐的產業布局十分必要。
加快構建跨境運輸體系。跨境運輸體系的建設依賴于商貿物流、跨境運輸中心、信息化和運輸協調機制的整合。首先要完善商貿物流體系。物流設施的建設是商貿物流體系的基礎保障,應加快建設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同時,整合物流企業資源和信息資源,培育和發展大型物流集團和專業物流企業,建立物流信息平臺。另一方面,應優化物流節點布局,圍繞煤炭、石油、木材、礦產品等進口資源及食品、服裝、機電、建材等出口產品,建設以中心城市為主物流節點。其次,在原有中歐班列的基礎上,構建以呼和浩特為中心、以中蒙俄經濟走廊覆蓋和輻射地區為主要貨源地的中蒙俄歐跨境運輸體系。同時,應依托內蒙古現有的大數據產業基礎,對整個中蒙俄經濟走廊上的跨境運輸物流信息進行搜集、整合、分析,建立輻射中蒙俄經濟走廊的跨境運輸信息平臺,為全程運輸協調機制提供信息支撐。
有效提高貿易暢通水平。口岸發展水平、貿易的結構及貿易平臺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貿易暢通的水平。為此,首先要整合口岸資源,提升口岸的綜合開放水平。繼續推進口岸通關能力建設,支持俄羅斯和蒙古國對應口岸通道、聯檢、倉儲、換裝、信息化等設施建設,尤其是推進內蒙古電子口岸建設,推動有條件的口岸升級為常年開發口岸。發揮內陸港的承接作用,推動呼和浩特、包頭、海拉爾等內陸鐵路口岸和巴彥淖爾市現代農畜產品物流園區鐵路港的開放發展。推進口岸服務平臺建設,加強內陸口岸同沿海沿邊通關協作,有序推進“單一窗口”和“一站式”通關,實現口岸管理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其次,利用好貿易平臺,進一步辦好中蒙國際博覽會、中國·二連浩特中蒙俄經貿合作洽談會、中國·海拉爾中俄蒙經貿洽談會等展會。再次,應創新貿易方式,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實施“互聯網+”對蒙、對俄貿易專項行動計劃,支持企業建立健全境外營銷網絡和售后服務體系,在中蒙俄經濟走廊沿線重點市場建設展示中心、批發零售網點、售后服務中心及備件倉庫。
四、以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帶動全方位開放
加強與沿線產業合作。內蒙古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產業結構的差異性和經濟技術的互補性,為內蒙古與蒙俄通過產業合作,培育外向型產業提供了合作的空間。首先,應發揮內蒙古與蒙古、俄羅斯之間各自產業的比較優勢,開展產能合作。其次,要加強與中蒙俄經濟走廊沿線國家和地區能源礦產等傳統產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的深入合作,推動上下游產業鏈和關聯產業協同發展。這一方面能夠培育符合自身發展優勢的外向型產業,又能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再次,完善產業合作發展的平臺,尤其是要加快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互市貿易區、綜合保稅區建設工作,鼓勵開展鼓勵合作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等各類產業園區,為沿線各國開展優勢互補合作提供試驗區和先導區。此外,應鼓勵乳業、鋼鐵、水泥、玻璃、電解鋁等企業走出去進行產業合作,建設海外生產加工基地等。
加強與我國經濟腹地的協作。與我國經濟腹地特別是環渤海地區的經濟合作,是內蒙古參與中蒙俄走廊建設的重要一環,也是擴大全方向開放合作的重要方向。在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加強與發達地區在多方面、多領域的密切合作,推動腹地資本、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向內蒙古延伸,延長產業鏈條,共同打造跨區域、優勢互補的產業集群。例如,可以主動接受京津冀發展的帶動作用,推進蒙晉冀長城金三角合作區建設,構建京津冀核心協作區。與東北地區的東部地區的朝陽、錦州的互聯互通建設,為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提供重要平臺。同時,要建立與腹地之間互聯互通的人才、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共享平臺,吸引港澳臺資本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合作發展“飛地經濟”。
(作者單位:1.內蒙古自治區社科聯; 2.內蒙古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
責任編輯:張莉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