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梅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教師提供一定的任務給學生,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動機驅動下,自主發掘相應的學習資源、結合小組討論和協作,在任務解決的過程實現認知構建的一種教學模式。那么如何將其整合到當下的高中物理教學中去呢?筆者認為可以按照以下的流程展開。
1任務設計——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特點,進行任務設計
任何形式的教學活動都需要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任務驅動教學法也不例外。這就對教師的教學設計提出了要求:在課程標準的總體框架下,將總體要求進行細化和分解,將某一學習模塊的有關內容化整為零地切分為一個個學生容易操作的探究任務,這樣學生可以通過逐個突破的方式步步為營地實現總體學習目標。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一般可以按照教科書的章節來劃分主任務和子任務:完整的一章對應一個主任務;一節內容可以視作一個子任務,也可進一步劃分為多個子任務。例如,《力的分解》一節內容的教學,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已知合力求分力的方法,具體細化,可以認為該節內容包括這樣幾個子任務:①力的分解有什么作用?②已知合力,怎樣來求解分力?③怎樣從力的作用效果來進行力的分解?④合力與分力的大小有什么關系?⑤怎樣進行正交分解?對學生而言,只要逐個完成這五項子任務的探究,本節內容的相關任務就得以完成。
2任務呈現——以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任務表征
真實而恰當的物理情境的創設是教師以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形式組織教學的必要條件。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思維被充分激活的前提是興趣的有效激起和情感的良性共鳴。因此,要讓任務的驅動性能發揮其特有的作用,讓學生自發進行學習任務,教師就必須及時喚醒他們對學習的濃厚興趣,讓他們全方位地進入學習狀態。此外,物理知識的構建必須基于一定物理情境,因此,教師應該創設貼近當前學習任務的情境,從學生的視角來進行任務的呈現,激起他們對當前任務進行挑戰的興趣。
例如,對“已知合力,怎樣來求解分力?”這一任務的處理時,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兩隊學生正在進行拔河比賽,當比賽正處于僵持階段時,現在給你指派一個任務,搞一個惡作劇:怎樣操作,可以將兩隊學生都拉動。”這其實是一個“四兩撥千斤”的實例,情境的活躍化創設還可以從班上挑出幾個同學來一場小型的拔河比賽,將上述場景直接呈現在課堂,以視覺上的刺激直接激起學生完成任務的興趣。學生接受到這一任務時,會相應地用到“力的分解”這一新知識以及有關“合力和分力的關系”這一最近所學的內容。學生通過這一任務的完成會將新舊認知實現融合,從而提升其對知識進行綜合運用的能力。
3任務分析——引導學生對任務進行分析,構建初步解決思路
當任務被提出之后,下面的步驟就是積極的分析任務、探求任務的解決思路。此時教師應該放開對學生的約束,鼓勵他們自己積極思考,盡量用自己的能力來得出解決問題的思路,當然有些任務的完成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程度的指導,教師要盡量以合作者的身份,為學生提供任務分析的支架,而且要控制自己講授的時間和點撥的程度,將任務解決思路的挖掘盡可能
例如,引導學生學習“電路故障檢測”,交給學生的任務就是:通過給定的儀器——電壓表來排查電路中燈泡不亮或者是電表不轉的原因。學生明確任務之后,就應該讓他們積極地思考,并結合小組討論,對任務進行分析,并對任務的完成提供若干備選方案。此時的課堂應該是最為活躍的課堂。面對任務解決中凸顯的問題,有的問題是學生已有知識儲備所能解決的,比如電路斷路或短路的判斷,這些思路的完善和展示都可以讓學生自主進行;而有些問題限于認知基礎,學生無法直接給出答案。比如,燈泡不亮,電路不通的前提下,電壓表卻有示數,這一示數對應什么內容。這其實是隱含在任務操作中的新知識點,也正是我們利用任務驅動學生去構建知識的目標。
4任務完成——引導學生在合作和交流的方式下實現任務的完成
在對任務有了充分的認識,以及任務的初步解決思路已經分析到位的前提下,接下去就是任務驅動教學的主體步驟——任務的完成。教師在這一階段要引導學生將自主思考和小組討論有機的融合,鼓勵他們就不同的論點展開辯論和修正。教師要積極參與學生的交流,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對應章節的基礎知識和有關科研方法,有效推動他們團隊協作的能力。在彼此的討論和合作中,各小組會逐步拿出他們完成任務的方案,教師要鼓勵他們展開組際間的交流,實現方案的進一步完善。在方案成型后,教師要倡導大家動手,將相關方案運用于實踐,檢測自己方案的正確性,最終實現任務的完成。
例如,學生在“探究彈簧的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這一任務的完成階段,需要完成四項工作:①結合小組討論,完善實驗操作步驟;②組內成員相互協作,完成實驗操作,并記錄相關數據;③處理數據,并初步得出彈簧彈力與形變量的有關規律;④班級內交流,證實規律的普遍性。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巡視教室,適時介入學生的任務完成階段,鼓勵人人動手,鼓勵相互交流解決難點。
5任務總結——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總結,評價任務完成情況
在任務已經完成之后,教師應該及時引導學生針對完成任務過程中所得出的物理概念和有關規律、運用到的思維方法和科學手段進行歸納和總結。此外,教師還需提醒學生對自己的任務完成過程進行反思,當然教師也要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提升任務驅動教學的相關效果。
例如,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之間的關系》一節的探究任務基本結束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回顧整節課的進展過程,理解探究實驗的設計思路,特別是控制變量法在具體操作中是如何控制的;讓學生對實驗操作過程進行復述,以此來引導學生進一步熟練掌握實驗過程中所用到的物理思想和操作技巧;對數據處理過程的總結,不應該局限于實驗結論的總結,更應該讓學生品味到圖象法分析加速度與質量之間反比規律探索過程中“化曲為直”的重要方法。此外,教師在該階段還需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具體而有針對性的表揚和鼓勵。
以上是筆者結合自身實踐,對高中物理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法應用策略的初步研究成果。筆者將在以后的物理教學工作中,繼續學習和實踐相關理論,也希望更多的同行能在工作中對這一新興的教學方式進行探索和發展。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將物理教學的有效性推向更高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