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鈺琪
【摘要】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依據各國在能源稟賦的差異,能源合作加強了沿線各國的聯系,形成了新的區域能源合作。針對其本身資金需求量大、建設周期長的特點,合作的成功需要必要的金融支持。沿線各國因地理位置、資源儲量的不同,會產生能源合作下不同形式的巨大金融需求。本文從能源合作領域的貿易金融需求和交通運輸業金融需求剖析了能源合作金融需求跨境人民幣業務集中度高、開發性金融支持為主、存在地緣政治影響、風險管理不同四方面的特點。
【關鍵詞】“一帶一路” 能源合作 金融支持 地緣政治 風險管理
在2015年3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上,“亞洲新未來:邁向命運共同體”的議題是廣大國家和地區迫切的希望與愿景,而“一帶一路”作為實現亞洲共同體重要的理念和倡議,成為社會新熱點,尤其在中國經濟下新常態背景下,“一帶一路”經濟走廊方針的制定與實施更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與沿線國家開展雙多邊貿易、基礎設施、能源金融合作往來,為經濟帶上各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尤其是“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點——能源合作,不僅使沿線各國能源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同時有助于能源貿易結構轉型,推動區域內經濟協同進步。
一、“一帶一路”的探索歷程
2013年9月7日,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性倡議;同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也明確表示,中國愿與東盟國家結成友好海上協作關系,通過區域互聯互通建設的推進,達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規劃的愿景。直到2015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一帶一路”這個獨特的地緣經濟合作建設方式被正式提出,并將它作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政治、金融等領域的重要發展戰略。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綜合倡議。通過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含義,表達中國秉持開放包容態度,傳承以往商貿交流并實行新的合作方式,以實現和平、共贏、共發展的目標,積極主動地與沿線國家開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能源貿易合作以及先進技術學習交流,為亞歐大陸相關國家提供新的發展動力與合作機遇,通過雙多邊機制更快更好推動亞洲命運共同體目標的建設。
二、“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一帶一路”部分沿線國家擁有充裕的能源資源,在這樣先天資源稟賦差異條件下,區域經濟建設就需要能源合作的大力推動。我國作為能源需求大國,超過50%的能源依賴進口滿足需求,市場巨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能源進口約4.7億噸標準煤,比2012年增長了9.3%,年均增長3%,但需求龐大的中國市場卻在國際能源市場上飽受不平等待遇,“一帶一路”能源合作能讓經濟帶上能源差異分配得到優化,從而提高我國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的地位,對于能源儲量充裕的國家也能實現出口多元化目標,達到經濟帶上共贏期望。
金融支持是能源合作開展的基礎,同時能源自身的稀缺性也成為眾多金融投資者競爭的投資行業領域,可是能源建設項目具有資金量需求大、回收期長、投資國市場不完善等特點,需要政府支持的開發性金融作為先導啟動能源合作。“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金融支持的實施不僅推動了沿線國家金融市場的發展和能源配置的優化,為各國增加了潛在發展空間,同時基于中國對原油天然氣的高度依存和高昂的進口成本,此次能源合作戰略不僅保障了油氣安全,并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國及亞洲國家在國際能源市場的話語權。
三、不同能源合作領域金融需求的表現
亞洲及歐洲和非洲部分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途經地,能源合作不僅帶動國際間的貿易往來,還將優先帶動為能源合作提供條件的交通運輸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在國內需求持續低迷的壓力下,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交通運輸業的金融需求
“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中,運輸條件是貿易的基礎和先行條件,因此要優先發展鐵路、公路、管道、港口、物流等跨境通道領域,通過經濟帶間運輸的互聯互通,實現能源合作高效化、便捷化。
無論是處于國際運輸行業核心地位的連云港還是中國將打造的新型綜合交通方式(如瀾滄江-湄公河河道建設、昆曼公路等)都是資金量需求大、建設周期和回收期較長的項目,對金融支持具有巨大需求,尤其是開發性金融需求。同時隨著“一帶一路”的成功推進,跨境運輸項目建設熱潮還在持續,后續的一系列口岸建設、鐵路聯運需求有增不減,這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國內、國際承包商,通過“一帶一路”的政策建設拓展業務范圍和經營布局,在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積極進行業務轉型升級和新的發展,以合作實現助力各類建筑企業、公司的金融需求,這為亞投行、絲路基金、保險等金融機構以及民間資本帶來巨大發展空間。不論是政府主導的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支持還是創新的各類民間金融條件,都會帶動各大商業銀行提供的金融資本以及港口企業等“走出去”,通過與國外的分行、分公司或者子公司聯手合作,因地制宜的為經濟帶上的各類需求提供便利、有效的金融服務。
管道是能源貿易合作的基礎,對我國來說,這些通道的建設不僅能提高能源進口多元化,帶動了大量金融支持需求,同時加強我國能源安全。
港口方面如中國在斯里蘭卡的漢班托特建設的大型港口,該港口現已承載了全世界相當一部分石油貿易,成為合作的重要航道,項目建設中中國牽頭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提供基礎設施建設的相當一部分資金同時帶領大批企業和金融機構“走出去”。還有價值460億美元的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計劃,以加強巴基斯坦瓜德爾的貨運中轉站作用,一方面高效實現能源貿易合作往來,另一方面加速企業“走出去”戰略,更好地完成國際間交通運輸建設。
對于國內交通建設而言,重慶規劃也是響應國際能源貿易的要件。它利用重慶處于通道交匯處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經濟發展不但能夠成為長江經濟帶西部樞紐、西部開發開放重要戰略支撐地,而且發揮絲綢之路經濟帶全面輻射的樞紐作用,其背后的金融需求是無限的。
根據2015年6月澳門“第六屆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資料顯示,“一帶一路”建設為全球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其中預計2015年至2024年,全球建筑業總產值將超過6萬億美元,其中僅亞洲市場就占全球40%,高達2.8萬億美元,這主要源于“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的推動。
(二)能源合作貿易的金融需求
“一帶一路”橫跨中亞、俄羅斯等地區,礦產、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作為經濟帶上的能源充裕供給大國,借助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條件,與需求方開展能源合作,形成經濟互補,加速資源在經濟帶上的優化配置,建設新型能源合作經濟圈,形成穩定、持久的貿易合作伙伴關系,加強能源安全問題,同時提高亞洲國家在能源資源的話語權與定價權,保障國民利益安全,是區域經濟帶上供需雙方共贏的要件。
1.俄羅斯。俄羅斯國土廣闊,自然資源儲量大且種類繁多。礦產資源中,俄羅斯的石油開采量居世界第3位,因此被稱為“世界加油站”。一直一來,俄羅斯能源的主要消費市場是歐洲,但由于烏克蘭事件的調整,歐洲減少了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俄羅斯方面將主要投放市場年轉變為亞洲地區。
在一帶一路”經濟帶建設中,俄羅斯作為充足的能源供給方,很好地緩和了經濟帶沿線國家能源短缺的壓力。在美國“頁巖氣”的沖擊下,給沿線國家一個更好、更便利的選擇。我國通過與俄羅斯簽署的《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既幫助俄羅斯實現能源出口戰略轉型,也大大緩解了我國天然氣短缺的壓力。
2.中亞。中亞地區有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其能源儲量豐富,開采潛力大,是“一帶一路”經濟合作圈的能源基地。
我國抓住機遇,不僅開展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計劃,同時建設中哈原油管道、各瓜達爾港等通道,加速能源合作,從陸路、海陸方面有效降低成本,達到更優的經濟效應。
其實,我國能源資源儲量較為豐富,但由于開采成本大,資源要素分配不均,造成能源浪費嚴重,需求日益攀升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凸顯。根據2016年4月《世界能源展望(2016年版)》中顯示,中國預計將占全球能源消費總量的25%。高速的需求增長使“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成為不可缺少的經濟合作建設。
與俄羅斯、中亞地區能源合作的開展,有利于我國能源進口向多樣化轉型,保障我國能源安全。通過已建設的各種互聯互通路線,能有效降低進口成本,同時加強與中亞地區的經濟聯系,發揮我國大國形象,多元化出口戰略。資金量需求大的能源合作,需要金融的必要支持,才能順利開展。在此過程中,國開行為先率,開展國際央行較低抵押物的大額授信業務,大力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助力能源合作的順利開展,提高中國金融機構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國開行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宗旨,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主要作用。據國際商報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國開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承諾貸款近1900億美元,占全行國際業務余額的三分之一。
四、“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金融需求的特點
(一)跨境人民幣業務集中度較高
金融支持的業務中大多集中在能源開采、管道建設等領域,能源合作下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涉及不是特別廣泛,各類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也大多集中于能源本身領域,這容易造成業務過于集中,加大了金融行業面臨的風險。同時,受認可度較高的也大多是傳統的投融資業務,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不足,市場認可度不高。
(二)項目建設周期長、資金量需求大,多以開發性金融支持為主
“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能源豐富、經濟發展處于較低水平的國家,因此在能源和交通運輸業發展中,我國金融計劃是以開發性金融為主導,帶動民間資本的戰略布局計劃。尤其是開發性金融支持中的國開行,旨在服務于政府戰略,提供了大量國際間投融資服務,加快了各國能源合作的順利開展。蔣志剛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金融支持主導作用》中認為這種項目本身特點決定了絕大部分需要采取“先期扶持再長期獲益”的理念,因此與這些國家開展經濟金融合作,既要注重開發性投資的特點,同時也要避免陷入簡單扶貧的陷阱,這樣才能保障金融的可持續性。
(三)金融業務存在較高政治風險
經濟帶上各國社會制度上差異較大,對金融支持產品認可度不一,容易產生地緣政治風險,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金融機構打開國際市場的步伐。
(四)風險管理不一致阻礙能源合作發展
不同國家金融市場發展程度決定了不同的風險管理標準。沿線國家大多金融市場比較欠發達,對于風險的認識不夠完善,同時較為支持歐美地區的風險管理,經濟帶上各國對于我國提供的金融支持不同態度,可能減緩甚至阻礙能源合作的發展。
五、結論
作為區域經濟走廊的建設重點,“一帶一路”的能源合作項目激發了貿易、交通運輸領域一系列潛在龐大的金融需求,通過提供的金融服務,為國內金融機構提供轉型機遇,拓展經營業務,進一步提高其國際上的影響力,正如胡浩在《“一帶一路”建設與大型商業銀行戰略轉型》中所說,一帶一路將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為銀行業轉型發展提供大量機遇,同時能源合作下的交通運輸金融支持助力民營建筑公司“走出去”,樹立企業形象,發展穩定、長遠、可持續的經濟合作。
對我國來說,能源經濟圈的建設很大程度上保護了我國能源安全,維護國家穩定,同時加大了我國對中亞、俄羅斯的進口需求,促進進口渠道多元化轉型,進一步提高我國在能源市場的話語權地位,轉被動為主動,降低不必要支出,倡導公平貿易。通過不同領域的金融需求帶動亞投行、絲路基金、保險、PPP等金融支持發揮引領作用,推動能源合作,加快實現共贏共發展目標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為新常態下的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提供良好機會;對于經濟帶上能源資源充裕的國家來說,“一帶一路”區域能源合作建設也給貿易也帶來空前利好,幫助他們拓寬出口渠道,同時改善國內基礎設施水平,提高國家總體經濟發展水平。
通過能源合作的展開,金融支持的推動,進一步實現“一帶一路”經濟帶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互聯互通,為沿線各國帶來多種形式的發展機遇與經濟增長點,助力各國綜合全面發展。這個以我國為主導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充分體現了愿與周邊國家協作共發展的大國形象。
參考文獻
[1]陳健,周軒千.“一帶一路”投資風生水起[N].上海金融報,2015-11-17.
[2]胡浩.“一帶一路”建設與大型商業銀行戰略轉型[J].金融論壇,2015.
[3]胡懷邦.以開發性金融服務“一帶一路”戰略[J].2015.
[4]黃赫.“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油氣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J].江蘇商論,2015.
[5]蔣志剛.“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金融支持主導作用[J].國際經濟合作,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