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會+李雯+蔣雯潔+劉小敏++唐宇宏+潘鴻


【摘要】通過對貴州5所高校生源地助學貸款現狀調查,分析了貴州省大學生助學貸款特征及還貸風險,結果表明:貴州高校助學貸款學生中女生多于男生,以農村學生為主;貸款學生家庭經濟主要來源以非穩定性收入占多數,學生獲知貸款信息途徑以非金融機構發布為主,多數學生缺乏契約意識;表明貴州高校大學生助學貸款還款存在較大的違約風險。
【關鍵詞】助學貸款 學生特征 違約風險 貴州
自1997年全國高校并軌實行收費教育以來,高等教育成本不斷增加,導致高校學生因學費和生活費負擔額度逐步增大,進而使得經濟困難學生問題日益突出。為避免或減少學生學費問題而喪失獲得良好教育的機會,體現教育的社會公平性功能,國家于1999年實施了國家助學貸款政策,通過金融手段支持教育、資助經濟困難大學生完成學業。目前已形成以國家助學貸款、生源地助學貸款、高校為學生辦理的無息借款及商業助學貸款等四種主要形式[1]。國家助學貸款自實施以來,在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存在學生還貸能力不足和還款信用較低等方面的問題。部分高校助學還貸違約率超過了20%,少數甚至高達50%以上[2],致使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助學貸款缺乏興趣。
為了解貴州高校助學貸款學生的特征,分析可能存在的還款違約因素,于2015年3月至4月對貴州省5所高校(貴州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民族大學、遵義醫學院、遵義師范學院)不同年級和專業貸款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每所院校發放問卷120~140份,共發放650份,回收有效問卷594份。
一、貴州高校助學貸款學生基本特征
貴州5所高校貸款學生均以女生為主(374人),占63.0%;其中貴州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民族大學、遵義醫學院、遵義師范學院分別占57.8%、57.3%、76.7%、62.3%和60.7%(圖1)。生源地類型以農村生源為主(509人),占85.7%;貴州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民族大學、遵義醫學院、遵義師范學院分別占79.3%、81.8%、84.5%、87.7%和94.3%(圖2)。家庭主要經濟收入以外出務工(51.0%)和農產品銷售(27.8%)為主;在貴州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民族大學、遵義醫學院、遵義師范學院貸款學生中,以外出務工作為家庭主要經濟收入的分別占42.2%、61.8%、44.0%、57.7%和49.2%;以農產品銷售作為家庭主要經濟收入的分別占24.1%、20.9%、33.6%、26.2%和33.6%.
二、貸款信息獲知途徑
學生獲知貸款信息的途徑包括高校宣傳、親友告知、新聞媒體報道和金融機構宣傳等多種形式。貴州5所高校貸款學生獲知貸款信息的主要途徑為高校宣傳和親友告知,分別為占34.5%和34.2%;其中貴州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民族大學、遵義醫學院、遵義師范學院貸款學生中通過高校宣傳獲知信息的分別為29.3%、38.2%、41.4%、30.0%和34.4%;以親友告知獲知信息的分別為36.2%、26.4%、33.6%、38.5%和35.2%;而通過金融機構宣傳獲知信息的差異較大,貴州大學為22.4%,而貴州民族大學為5.2%之間
三、貸款合同條款了解程度
簽訂貸款合同時,25.9%的貸款學生會認真閱讀合同條款內容,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后簽訂貸款合同;其中貴州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民族大學、遵義醫學院、遵義師范學院貸款學生中完全了解合同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的比例分別為28.4%、25.5%、22.4%、32.3%和20.5%;而多數學生(53.4%~69.8%)對合同條款中規定的權利和義務并未充分了解和理解的情況下簽訂貸款合同;有7.8%-18.1%的學生甚至完全不了解合同條款的情況下簽訂貸款合同(圖5)。
四、還款違約風險分析
貴州5所高校貸款學生以女生為主,而女生受傳統道德觀念的約束較強,其還貸意愿會高于男生[3],從主觀意愿而言,貴州高校貸款違約分析相對較小;然而,女生在就業和薪酬競爭力方面顯著弱于男生[4],則可能是導致還款違約存在較高風險的客觀原因。為此,高校需加強學生的就業指導,提高學生就業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客觀違約風險的產生。
多數貸款學生家庭經濟主要以外出務工和銷售農產品收入為主。其中,外出務工收入常受工作流動性大、工期長短不一、務工收入常被拖欠等影響,而產品銷售又常受農作物生長的季節性和氣候條件等因素影響,致使這類收入具有較強的非穩定性,增加了貸款學生依靠家庭經濟收入償還貸款的不確定性和還款違約風險。
非省會城市高校(遵義醫學院和遵義師范學院)貸款學生中農村生源地比例高于省會城市(貴州大學、貴州財經大學和貴州民族大學),可能基于家庭經濟條件的考慮,多數學生選擇消費水平相對較低的非省會城市就讀所致;相應的,學生將來的就業和發展機會也可能相對較低,導致其償還貸款能力也相對較低,還款違約風險相對較高。
金融機構對高校助學貸款缺乏興趣,對助學貸款的宣傳不足使得貸款學生獲知貸款信息缺乏權威性,對合同條款的理解和認識缺乏準確性,對合同條款的法律效應的重要性重視程度不夠等,則有可能導致學生因缺乏契約意識而造成主動違約風險增加。例如,貴州大學有18.1%的貸款學生幾乎在不了解貸款合同條款權利和義務的情況下簽訂貸款合同,存在較高的主動違約風險。
綜上所述,貴州5所高校貸款學生在還款違約方面存在較大的風險,主觀的上表現為契約意識不強,客觀上表現為就業與發展機會較低、家庭代為還款的不確定性較強等特點。為此,金融機構應加強貸款信息和知識的宣傳;高校應不僅需要加強學生主體意識、權利意識、自由意識、平等觀念及誠信品質等方面的契約意識教育,還應加強貸款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從而降低和減小貸款學生還款違約風險。
參考文獻
[1]賢成毅,陳霄.廣西高校助學貸款的現狀、問題與建議[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6(4):20-24.
[2]趙江.我國高校助學貸款問題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0,(20):20-67.
[3]趙鍵.影響助學貸款還款意愿的因素分析[J].新鄉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7(3):17-20.
[4]殷姿.國家助學貸款學生違約特征實證研究——以華南地區兩所重點大學為例[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9-24.
基金項目:貴州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基于貴州大學生助學貸款還款情況分析大學生誠信度”(201510661037);遵義醫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2014]5845)。
作者簡介:屈會(1995-),女,四川廣安人;李雯(1995-),女,貴州黔南人;蔣文潔(1994-),女,貴州遵義人;劉小敏(1992),貴州遵義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潘鴻(1975-),男,貴州遵義人,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學、藻類學;唐宇宏(1978-),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學、管理學,為本文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