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超
摘要:聲樂演唱,作為一種極具文化魅力的藝術形式,除了需要歌唱者具有一定的技藝和藝術才能外,還需要歌唱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藝術素養。因為音樂和文化是相通的,因為一個歌者想要把歌曲演繹好,要能解釋出音樂作品的內涵,直到呈現給聽眾,無不滲透個人的音樂文化素質。
關鍵詞:聲樂教學;情感;藝術素質;文化修養、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335-01
歌唱是聲樂的藝術,好的歌唱應該是聲音美妙動聽、技巧細膩多元化、感情真摯動人、語言形象準確。其中,歌唱中能充分、合理地表達情感,在聲樂藝術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聲樂藝術用人聲來表達情感,情感蘊藏在聲樂之中,聲音——作品——情感,在聲音和情感之間,作品是一座藝術的橋梁。對作品內涵的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是一種音樂審美的體現,更是一種綜合文化素質的反映。所以說,文化修養也是聲樂藝術的靈魂一點也不為過。
1.從文化屬性看,聲樂本身就是文化的產物,尤其是音樂文化的產物
聲樂,是音樂的一種,是以人聲為樂器演奏(演唱)出來的音樂。人聲的特點非其他樂器能比,它的音樂對人類來說是最先聽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聲音,以人聲的音樂打動人更直接更賦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樂演奏的老師常向自己的學生說:"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樣"。就連演奏曲譜上就有"如歌的"這個表情術語。人聲的音樂有其他樂器沒有的特點,在多數作品中人聲的音樂都有歌詞,于是這部分音樂就有了雙重表現,詞和音樂的結合使內容不確定的音樂帶上了文學給予的相當確定性,又使比較確定性的文字帶上了不確定的色彩,引人去聯想,從聽覺引起的心緒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感受。聲樂的社會功能是極強的,因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動情動容,聽者感人肺腑,藝術魅力無與倫比。
2.樂本身,是一個完整的音樂藝術體系,具有著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內涵
教師,作為一個聲樂藝術的實踐者和傳播者,要想駕馭這門藝術,就必然要有強大的藝術能力,而這強大的藝術能力除了有過硬的技術,主要來源于文化修養的深厚廣博。歌曲或聲樂作品是文學藝術和聲樂藝術的二合體,聲樂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內涵豐富、文學性強、藝術性高的詩詞或歌曲音樂創作的文學基礎,形成了聲樂作品的文學性和文學特征。比如,中國歌曲、歌劇中可能涉及的體裁起碼有詩、詞、劇本、小說、散曲、時調等。拿現已知的著名聲樂作品來講,已涉及有古詩數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詩、宋詞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詩詞作者,以及近現代的劉半農、徐志摩、田漢等作家。外國歌曲、清唱劇和歌劇中所涉及的體裁有詩、劇本、小說、神話、史詩等。涉及的作家從英國的莎士比亞到法國的戈蒂埃、魏爾倫,從德國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國的普希金、托爾斯泰。還有圣經中的故事、贊美詩、經文歌等也進入了聲樂文獻。歌唱與文學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歌詞的文學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歌曲的藝術性,而對歌唱中文學性的認識也同樣反映出一個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審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現好任何一個聲樂作品,首先要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文學內容理解透徹,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才能運用聲音正確表現出歌曲作品質的內涵,表現作品思想內容和文學內容的藝術境界。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學知識,像《玫瑰三愿》、《紅豆詞》、《陽關三疊》等歌曲,就可能出現內容理解上的難度。另一方面,聲樂演唱不只是對作品的一種傳達的再現,更重要的是一種創作性的藝術活動,即所謂的二度創作。因此,在對聲樂作品的演繹中,就需要通過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學知識和文化修養,對聲樂作品的時代背景、表現特征、藝術手法、民族特色等,進行分析和掌握,這樣才能根據聲樂作品的文學內容、音樂風格和表現特征進行最佳的設計和安排,從而使聲樂作品的藝術處理和藝術表現,更加合乎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本意。
文化修養,對聲樂藝術的實踐者來說至關重要。如果我們不能認識這一點,那我們在博大的聲樂藝術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層面而顯得華而不實,或心有余而力不足。
3.樂藝術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的藝術,是關于人的藝術
中國的文學藝術領域,常有文如其人、畫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說法。在歌唱領域也不例外,歌者的聲音中也伴有強烈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韻味,是演唱者文化修養集合式的音樂體現。我們要想讓歌聲打動人,震撼人的靈魂,那么,我們必須先從做人開始,做一個愛憎分明、抑惡揚善的人,做一個真誠而又自然的人,做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人,要做一個有品位的人。而要想成為這樣的人,依然離不開文化的修養。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聲樂大師的身上得到印證。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聲樂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他們之所以能夠達到如此輝煌的藝術巔峰,當然有嫻熟超人的技術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吸取了人類文化的營養,對音樂、對社會、對生活有著自己獨到的思考、體驗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性格,是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內在精神的人。比如周小燕先生不但有豐富廣博的音樂修養,而且受過哲學、人文主義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熱愛和平生活,一直沒有停止用音樂來追求真善美,追求藝術的真諦,培養出了很多世界歌唱藝術的拔尖人才。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因感冒演唱有些紕漏(失聲),但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形體語言以及他富有神韻的面部表情實現了高度和諧。
由此可見,文化修養的確是把人引入聲樂藝術精神實質、把聲樂藝術推向高峰的基礎。所以,作為聲樂這門藝術的繼承者和傳播者的我們,必須要重視文化的修養,并視之為聲樂藝術靈魂的所在。
讀與寫·上旬刊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