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稅費的改革,對于義務教育的的影響主要來源于義務教育經費方面,教育經費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投入規模和教育結構等。由于當前的義務教育經費組合依賴于地方的財政預算,而“分稅制”使得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財政收入又非常有限,導致無法承擔或無法更好的滿足義務教育的經濟開支。因此有效的稅費改革措施盡快的落實和改善,對于當前我國的教育體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義務教育的責任重新進行分配,由中央政府財政直接進行義務教育的投入,或支配。
【關鍵詞】稅費改革 義務教育 財政收入 財政體制
稅費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民眾、農民來減輕負擔而建立的,但是在減輕了農民負擔的同時,由于縣政府無力再進行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從而造成了很大的矛盾,在新的稅費改革后,規定了義務教育的經費、校園改造等等的教育經費由縣財政部門來進行安排和負擔。而縣級的財政部門是否有能力安排教育的發展以及教育的經費投入,這些都很難落實到位。本文就稅費的改革和義務教育財政體制之間進行分析和論證。
一、我國義務教育財政體制是以縣級為主體形成的
我國義務教育財政體制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一是在1986年以前的義務教育投入是由中央財政來進行直接負責。二是從1986年開始到2001年,由于政策的改革,義務教育的投入變成由地方政府來負責,其中主要以鄉鎮單位負責為主。三是2001年以后都是由縣級政府單位來負責。
1986年財政改革之前,義務教育的財政投入全部是由中央財政直接負責,或是根據地方政府上報的國家預算里進行調控來進行的,中央政府根據地方的義務教育需求進行安排。隨著八十年代的財政改革,我國實行了由中央政府、省政府(包含了自治區和直轄市)、市、縣和鄉村各級政府和社會共同對義務教育進行投資的模式,由中央政府領導,和地方政府共同負責,以鄉鎮進行直接主導進行的義務教育投入模式。在這種義務教育財政體制之下,由于偏遠和欠發達地區的縣級、鄉鎮政府的財政收入困難,很難有效的滿足義務教育的有效投入,由中央和省市政府進行專項的扶貧教育資金進行支持。但是對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仍不足夠,導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和老師都得不到應有教育和工資,這些都嚴重的阻礙了我國義務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出現了義務教育地區性的差別,并且這種差別現象極為常見,義務教育差異化明顯。
二、稅費改革之后以縣為主體的義務教育財政體制的局限性
以縣為主體的義務教育財政體制,從國情和發展上看要略好于以鄉鎮為主體的形式。解決了部分的教育有效投入問題,但是在稅費改革之后,單一的依靠縣財政的支持,還是使義務教育的發展出現很多的問題。
(一)改革的規定
由于稅費改革的規定和農業政策的新規,使得縣政府必須取消和降低相關的農業稅、稅率,部分省市還實現了免征農業稅和給予農業補助等政策,這些都極大的影響了縣級政府的財政收入,并且稅費改革使得義務教育階段免收一切的學雜費項目和禁止以政府基金、集資等模式的義務教育投入,使義務教育經費來源單一化(如下表),大都由縣級財政來承擔,這些都給縣級財政部門帶來極大的負擔,稅費改革前后財政義務教育投資資金來源項目對比。
(二)義務教育的投入缺口大,導致縣級財政財政部門無法滿足
綜上所述,由于稅費的改革導致了義務教育的投入全部依賴于縣級的財政部門,這給縣級的財政部門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并且由于農業稅收的改革導致縣級財政部門的稅收收入減少,因而無法滿足對義務教育的巨大投入,導致義務教育的投資缺口,制約了義務教育的良好發展。由于縣級財政部門的收入本身就相當低,在農業人口眾多的縣級城市,再加上農業稅收的改革,這些都對縣級的財政收入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因此義務教育的投入在稅費改革后對于縣級政府部門來說,不但制約了義務教育的投入和發展,還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三)稅費改革后中央對于地方的教育津貼力度不夠
在實現了義務教育投入主要由縣級政府主要承擔后,加上稅費的改革,極大的加劇了縣級財政部門的壓力和義務教育事業的發展。
1.稅收改革之前,中央為了保證義務教育的穩定發展,已經對義務教育轉移支付制度進行了轉移,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建立了“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雖然這項工程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并沒有真正的實現九年義務教育的最終目標,因此,該項工程又實施了第二期,在第二期工程中主要是針對分布較小的少數民族和西部地區省份的小學,進行專款補助。對于一些學校進行改造和補休,并對學校的教學設備和圖書進行擴建和增加,同時為學生添置新的桌椅,增加師資力量。所以,在稅收改革初期,這些稅收改革試點隨著稅收的改革,對義務教育經費來源進行了擴充,并減少了由于資金帶來的壓力,通過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制度得到了緩解。但從現有投資方向來看,中央依然把重點放在中西部貧困地區,即使是稅收改革試點的地區所獲得的義務教育資金也比較少,所以,即使中央投入更多的經費,也不能真正的對稅收改革試點地區的義務教育投資進行緩解。
2.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主要來自于預算,而預算資金有60%是來自地方政府的預算內投資。隨著稅費的改革,農村取消了對教育附加費、集資費、鄉統籌費,政府如果不對財政預算內的義務資金進行增加,只會導致義務教育投資規模的減少。而保證稅費改革后農村義務教育資金不會大幅度縮水,就只能實施專項轉移支付。比如在福建省就安排了專門的義務教育資金,同時對中小學中的經費標準進行制定,保證預算內財政的充足。但即使做到上述內容,在稅費改革后省級財政可以用于農村義務教育的撥款還是少之又少。
三、總結
對于政府而言,普及義務教育是其主要工作。一些發達國家的基礎教育經費往往都是由政府直接承擔,甚至投入可以高達90%以上。但是,我國在這方面的投入一直比較低。面對稅收改革,雖然一些地區已經加大了對義務教育資金的投入,但是這種投入比例還是不高,只能占到77%左右。我國中部地區對小學和初中的投入只占到70%和62%;西部地區則分別占到79%和77%。想要促進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就必須加大政府對義務教育投資的力度。特別是在稅收改革實施以后,更應該加強對義務教育財政投資體制的建立,使發展責任上移,建立以中央為主的財政義務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戴羅仙.稅費改革與我國義務教育財政體制改革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5,05:108-112.
[2]馮學軍.中國義務教育財政投入不均衡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3.
[3]李竹宇.我國農村義務教育財政體制現狀與改革對策[D].南京師范大學,2007.
[4]池靜.稅費改革后我國農村義務教育財政體制的重塑[D].河海大學,2007.
[5]尹玉玲.我國義務教育財政體制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
作者簡介:王文超(1987-),男,山東泰安人,本科,畢業學校:上海交通大學,單位名稱:中央財經大學,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