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作為研究主題,探討財政在其改革中的地位與作用問題。首先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情況對其進行了概述;主要介紹了在農業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并說明在改革中發揮財政功用的價值,從而確立了它的地位與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初步能夠促進其作用得到發揮的幾點建議。希望能夠通過本文初步論述可以引起更多的關注與更為廣泛的交流,從而為該方面的理論研究工作與實踐改革提供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以供參考。
【關鍵詞】財政 農業供給側 結構改革 地位 作用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提出以來,在廣大范圍內行動迅速、改革力度大;并且有明顯收效。農業是我國的重要產業,由于傳統型的精耕細作農業方式已經成為了廣大農村區域的經濟方式,在現代化機械工具的應用下更是提高了這種耕作效率。然而,事實上,大部分區域的農業發展情況表明,其現代化程度依然較低,具體是指生產效率與利益所得;而其中的結構沖突、不合理現象也日益顯著,因此,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改變我國目前農業現狀,提高競爭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以下就從財政作用的角度對其改革展開具體探討。
一、概述
目前,在農業結構中,主要問題在于生產要素間的資源配置不足、單一化;以糧食、玉米、大豆為例,前兩種產量高總量大、后一種產量低且總量少;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中,南美與歐洲、美國的玉米、糧食總量更大,市場占有份額更足;以此比較,我國在進口量大、生產量大、庫存量大的產品種類中缺乏優勢,而在產量較少的品種中卻又缺少生產;所以,以此例子就可以認識到農業結構中的一般性問題在于供給中的結構性調整,對生產要素、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根據林毅夫等人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理論分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一種經濟改革,因此,應該考慮經濟的諸多要素在其中的地位、作用。
二、突出財政地位與作用的原因說明
(一)跨國公司實力雄厚需要財政對付
由于目前的世界農副產品市場中,主要是由跨國公司操控,而歐美經濟體中的跨國公司屬于一種“政治經濟學”思維框架下的經濟行為,它既是新一輪的西方政治意圖的表現,也是通過經濟手段,延續其霸權的另一種實現途徑;在我國,已經有諸多跨國公司進駐到糧食、玉米、大豆等市場,而且,主要是通過以“提供新品種,增加產量,簽訂收購合同”等方式來實現市場占有與控制;雖屬于蠶食行為,但勢頭猛、意圖隱秘、有戰略性部署計劃實施步驟;所以,必須引起足夠的警惕;而且,可以通過化妝品、食品、生活用品等各個行業中的跨國公司所占份額或收購記錄來加以說明。
(二)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需要財政支持
供給與需求是市場的基本規律,但是,在目前的農產品市場由于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資本不為哄抬價格,從中漁利,其中的手段非常簡單,原因在于政府對市場控制力比較差,因此,有時,供給側的改革,需要透過一定的政府行為干預來實現,而這一切的行動均需要透過財政來實現。另一方面,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應該放在更大的經濟背景、更廣泛的農業范圍來展開細致討論,并以極大的財力投入來改善目前現狀,掌握主動權;另外,在這種大的背景之下,由于我國大多公司屬于勞動密集型,而資本型的均是完成資本積累的跨國公司;我國企業的資本實力無法與之抗衡,因此,要求財政的幫助與政府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以此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改善目前現狀,掌握農業控制權。
三、財政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中的地位與作用
舉例來看,“糧食補貼或地補”以及其它農產品種植與生產方面的補貼,不僅僅是減少農民生產成本,重點也是對供給側結構進行改革實踐的一種經濟行為,所以,財政在農業改革中,早已發揮著重要作用。以下對它的地位與作用進行說明。
首先,通過財政支持能夠提高農業在三大產業中的地位(尤其是在工業化時代已經發生裂變的發展階段),提高對跨國公司的競爭能力;這是一種資本型的經濟戰爭,雖然沒有銷煙,但在其勢力所到之處,均會對一個國家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尤其是在關系到國計民生基礎的農業方面最為顯著;以拉丁美洲、東南亞的教訓為例,最能說明問題的嚴重性。
其次,財政支持能夠調節農產品市場供需關系,以宏觀的調控與市場競爭相結合,更好的引導農業,讓其結構逐漸發生變化,以減少當前競爭力不足的困難。也能夠讓相關部獲得經費,去嚴厲打擊市場中的不法行為,研究新型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等。
第三,財政措施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中,實際上是通過經濟手段,進行農業生產要素與資源的重新調整,使其配置資源的能力更強;重點在于這種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本身就是一種經濟投資行為,用以完成農業轉型等。
四、促進或保障財政地位與作用發揮的措施
首先,應該看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有其經濟改革的屬性;在新的經濟政策中,投資是重點;滿足這種政策的措施或行為途徑只能是財政。另一方面,農業要實現結構調整,需要關注生產要素、資源配置,這是新結構經濟學中的核心,而且,這些重要的調整與實現,均要依靠財政的投資來達到目的。
其次,需要以今年實施的新預算制度來為財政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保駕護航;在堅持透明、公開、權威的三原則或三種有力措施之下,讓細致的預算、清晰的項目、具體的落實促進財政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發揮出其作用,顯示其地位的重要性與價值。
五、結束語
總之,財政措施是政府經濟管理的一個實施途徑,沒有財政,就無法推動資本欠缺的農業的發展,而其發展本身就依賴于大量的資本投入、政策支持、有力調控等。通過上文化分析,可以看出,要理解財政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中的地位與作用,就需要認真的研究世界背景下的農業發展情況,以及農產品市場的基本特征,從而,進一步認識清楚我國農業所處的地位、價值,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只有財政作用的有效發揮才能解決這一切問題的基本事實等。
參考文獻
[1]廖清成,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誤區與改革重點[J].求實,2016(4).
[2]丁聲俊.以“供給側”為重點推進糧食“兩側”結構改革的思考[J].中州學刊,2016(3).
[3]楊利軍.基于供應鏈優化的流通企業供給側改革[J].中國流通經濟,2016(4).
[4]黃劍.論創新驅動理念下的供給側改革[J].中國流通經濟,2016(5).
作者簡介:于豐(1964-),女,吉林松原人,供職于吉林省松原經濟技術開發區興原鄉政府,研究方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