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次仁
【摘要】本文就基于我國新時期的社會經濟背景下,重點就當前農村金融需求的改變以及金融市場結構環境的改變予以分析,并就不斷變化的農村金融需求與金融市場環境兩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展開具體的探討,并基于此提出了創新“三農”金融服務領域、積極創新涉農融資擔保方式、創新涉農信貸政策等有關農村金融服務渠道的創新思路。最終希望借助于本文的分析探討,能夠引起更為廣泛的討論與交流,進而為我國的“三農”金融支持體系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內容。
【關鍵詞】三農 金融支持體系 農村金融需求
“三農”問題在我國整體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是重要的核心基礎。在我國的十三五規劃中已經將發展農村經濟作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核心指標以及工作重點。“三農”發展現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最為緊迫的一項問題。對于相關的國家金融部門而言怎樣能夠正確的認識并應對在為“三農”提供金融服務時所面臨的各類限制性因素,并進而積極的探求在新的形勢下如何能夠更加有效的為“三農”提供金融服務,這將是未來一段時期內涉農金融工作所必須重點研究一項核心課題。
一、加快完善“三農”金融政府主導的金融監管
在農村地區開展金融業務所獲取的利潤營收相對較低,財務可持續性難度偏大,相關的金融機構在實施涉農金融業務之時,不但需要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時還應當構建起相應的客觀評價體系標準,從而達到激勵與約束共同作用的效果。
持續加強對涉農金融機構的服務考核力度。首先,應當經由相關的政府部門帶頭成立涵括有財務、稅務、監管等相關單位所共同參與的農村發展聯合組織,建立起具有廣泛應用性的統一監督考核機制,以每一年度轄區內所有金融機構的涉農金融服務開展情況予以打分評價。其次,在具體的考核方式上,應當轉變當前單一性的貸存比例、涉農貸款等信貸考核方式,轉而應當將涉農服務的產品、渠道、定價以及服務效率等相關內容均納入至考核框架體系之中并持續加強涉農金融監管力度。
二、農村金融服務渠道的創新思路構建
(一)創新“三農”金融服務領域
1.加強對現代農業與規模農業的金融服務。持續擴大對種植、養殖專業大戶,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扶持力度,緊緊環繞著產業化與組織化的農業發展形式,持續擴大對于農產品生產加工、科技研發、育種培育等農業企業的金融支持,為各類現代化農業的配套發展行業提供穩定的金融支持。不斷擴大對農機制造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增強對于農業水利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及灌溉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支持力度。
2.加強對新型城鎮的金融服務。承接國家對于新型城鎮的整體規劃要求,促使農村人口、居住環境以及產業發展能夠朝著新型城鎮化的方向發展,重點針對各大中型城市周邊的衛星城、縣級重點城鎮等實施新型城鎮化建設。保障城鄉公共服務同步落實,開展好城鎮基礎設施、保障性住房工程、科教文化事業等項目。牢牢把握好城鎮化的主體即“人”的金融需求,為廣大農村居民的勞動生產及消費升級做好金融服務。將生產發展與城鎮化建設緊密的融合起來,為工農業園區建設以及旅游發展做好金融服務。以城鎮政府為主導,積極增強同地方政府的溝通、協作,共同為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做出必要貢獻,為地方政府提供以必要的融資支持。
3.加強對特困地區的金融服務。以國家扶貧辦所劃定出的各級別貧困、特困地區為重點,針對其所屬大區域環境中的經濟產業特征,并結合以其自身的特色及優勢,制定出專項金融扶貧方案,實施具有明確目的性、計劃性的金融扶貧工作。不斷增強同貧困地區黨政部門的合作,積極探索并構建起專項財政扶貧資金,以及構建起專項幫扶機制。
(二)積極創新涉農融資擔保方式
1.創新對新型產權的擔保。依據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明確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方向,以及農民新型財產權,相關的金融機構應當積極創新涉農融資的擔保方式,如對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采取“直接抵押”,對于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實行直接抵押,對于承包經營權可采取信托收益流轉的方式進行質押等,會同有關監管單位目前所正在實施的林權質押、養殖水面承包經營權抵押等,以實現將風險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加強管理的規范性,最終為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融資渠道。
2.創新對特色抵押的擔保。針對固定資產投入相對較大、土地及其所附有的物體價值相對較大的專業種植、養殖農業大戶,有關的涉農金融機構可針對農用機械、種植大棚、漁船等采取質押方式。依據部分城鎮微小企業所處于的行業特點,可積極推廣并創新相應的產品質押、收付款帳質押、設備按揭、廠房按揭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擔保形式。
(三)創新涉農信貸政策
1.創新涉農行業及區域信貸政策。針對傳統涉農行業當中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市場前景良好的子行業,予以重點關注并給予相應的金融支持,可適當將提供信貸支持的準入標準適當放寬。不斷擴大對于區域信貸的差異化支持力度,針對當地實際的生產規模、優勢產業等情況出臺以相應的針對性區域信貸扶持政策。
2.創新涉農客戶登記評價制度。對于專業化種植、養殖大戶,農業合作社等新型金融服務目標,應當獨立制定出相應的信用等級評價制度。對于農村地區小微企業的實際特征,不斷優化并完善相應的信用等級評價制度,加強對小微企業經營狀況、投資負債比、信貸還款等情況予以詳細的調查,可將評級標準要求適當放寬。
3.創新涉農客戶授信方式。針對涉農客戶積極探索擴大訂單法、應收賬款法以及現金流法及收入法等多類形式來進行授信理論值的測量與估算,持續加大擔保法對于涉農客戶的應用范圍。針對同政府簽訂協議并實施小城鎮綜合開發的工程項目,進行試點授信,各階段分批次采取信用評估等方式,可允許企業將所獲得的信貸資金應用在基礎建設、居民安置、舊城改造以及配套服務等多方面的開發工作中。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伴隨著我國整體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三農”問題日益突出,對于涉農金融而言如何能夠在新的社會經濟形式下加快完善“三農”金融支持體系將是其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所需重點考慮和應對的一項重大難題。對此本文就提出了加快完善“三農”金融政府主導的金融監管,以及創新“三農”金融服務領域、積極創新涉農融資擔保方式、創新涉農信貸政策等有關農村金融服務渠道的創新思路,希望能夠為有關的涉農金融工作提供一些參考、幫助。
參考文獻
[1]范從來,謝曉鷗.反哺“三農”的金融制度選擇[J].學術研究,2014,(1).
[2]杜曉山.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協調支持“三農”發展[J].現代經濟探討,2015,(9).
[3]石晶.“三農”與農村資金融量問題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4]劉遷遷,宮哲.加強農情監測技術應用提升三農金融服務質量[J].農業經濟,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