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紅麗+羅銳
【摘要】進入2015年之后,中國人民銀行對法定準備金率進行了相當頻繁的調整,這意味著存款準備金作為三大貨幣政策的工具之一已經被中國人民銀行視為主要的貨幣調節政策來進行使用,相比較于公開市場操作和貼現政策,存款準備金制度往往更加具有明顯的效果,這對于整個宏觀經濟市場起到一個強烈的導向作用,另一方面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也會同時對貨幣乘數以及基礎貨幣的投放產生強烈而深刻的影響。靈活的調整存款準備金率有利于合理的控制宏觀經濟下的貨幣供應量水平、適度的調節整體經濟的貸款規模、更好地穩定住整個市場的利率波動來使得我國整體金融體系穩步并且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存款準備金制度 貨幣供應 存款準備金率 貨幣政策
一、存款準備金制度的相關概述
(一)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具體概念
存款準備金制度是指一國央行為了保證相關金融機構能夠滿足客戶支取存款以及銀行相關金融活動資金清算的需要而規定的金融機構必須將其從社會中所吸收的存款中的一部分上繳到一國的貨幣當局,從而保證了商業銀行等相關金融機構對于客戶存款的清償能力。
(二)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具體內容
1.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確立和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主要就是依靠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來影響經濟市場上的利率,并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來實現對貨幣供應量以及信貸貨幣量的控制和調整。為了使存款準備金制度擁有更好的靈活性,我國的中國人民銀行可以對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以及不同性質的存款分別設置相對合理的存款準備金率,從而使得我國的貨幣市場更加的穩定。
2.繳存法定存款準備金主體的確認。無論一國的貨幣當局如何調整繳存法定存款準備金的主體,實現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效用最大化是該國的貨幣當局所要考慮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國如今的經濟體系之中,雖然出現了金融脫媒的趨勢,但是在社會的總體融資體系之中,間接融資仍然占據了一個相當大的比重,這意味著存款類的金融機構仍然是占據了我國整體金融體系的很大比重,因此存款類的金融機構在我國是繳存法定存款準備金的主體。
3.法定存款準備金在計提方式上的調整。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的確定主要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日平均余額法,即將相關金融機構每日存款的平均余額扣除其應付但還沒有付出的款項;第二種方法是月末余額法,即將相關金融機構每月月末的存款余額扣除當期應付的未付出款項;第三種方法是旬末余額法,即將相關金融機構的旬末存款余額扣除其當期應付的未付出款項。
4.如何對法定存款準備金進行繳存。法定存款準備金繳存的比例區間原則上是在0%~100%,但就一般情況而言都在0%~20%這個區間之內。而且對于各國的貨幣當局而言,為了加強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以及充分發揮存款準備金制度的調控作用,各國的貨幣當局都規定只有向各國貨幣當局所上繳的存款才能稱之為法定存款準備金。
(三)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基本作用框架
1.調整存款準備金制度來影響貨幣供應量。在貨幣數量理論的基礎之上,影響貨幣供應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了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而存款準備金制度作為一國貨幣當局所主要依賴的三大貨幣政策調節工具之一,正是主要通過調節貨幣乘數來達到對貨幣供應量的調節作用,在這里所提及的貨幣供應量主要是M1。貨幣乘數是法定準備金率、超額準備金率以及現金比率的函數,這意味著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高低能直接對派生存款數額的多少產生直接的影響。
2.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導向作用。存款準備金制度的調整顯示了一國的貨幣當局調整宏觀貨幣政策的決心和方向,不僅向相關金融機構傳遞了政策調整的信號,也對廣大人民群眾傳遞了政策調整的決心。這是因為存款準備金制度對宏觀經濟的運行有著直接而深刻的影響,通常被認為是經濟調整“最后的鐵拳”,一種非常規的應對手段,在短期內頻繁的動用非常規手段更加顯示了一國貨幣當局調整經濟的決心。
二、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效用分析
(一)存款準備金制度所具有的優點
1.能保障相關金融機構的流動性以及清償能力。各國央行依據其自身宏觀經濟的特點制定合理的存款準備金率,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定和實行。存款準備金率的統一管理即保障了相關金融機構的流動性,也保障了金融機構基礎的清償能力。
2.能直接而顯著的影響貨幣供給。與其他兩項貨幣調節工具所不同的是存款準備金制度所影響的貨幣乘數,而正是因為貨幣乘數效用的存在使得存款準備金制度在影響貨幣供給方面有著速度快、效果直接的優勢。
3.能作為流動性的沖銷工具。中國擁有著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外匯儲備,而隨著外匯儲備的不斷積累會使得基礎貨幣供應量被動的增加,因此從2007年開始,我國央行更多的以存款準備金率最為沖銷外匯儲備的主要依賴工具。
4.能很好的對金融市場起到導向作用。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所擁有的影響直接的特點決定了一國貨幣當局所調控的方向在短時間內不會發生顯著的變化,這就給廣大的公眾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預測經濟調整方向的角度,使其更好地實現預定的經濟調控目標。
(二)存款準備金制度所具有的缺點
1.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控力度過于猛烈。在前面的分析中提及到了法定準備金在對貨幣供應量實現直接影響的同時也對貨幣乘數效應產生了影響。這就意味著對存款準備金率實行較小的調整都會使得整個金融市場產生巨大的影響和沖擊,對于某些小型的金融機構其超額準備金率較低,一國貨幣當局對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會使得該金融機構被迫調整其存貸款比例以及資產組合結構。
2.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控不能作為日常工具進行使用。在一國的貨幣當局進行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之后,相關金融機構為了達到該國央行的要求要對其自身的超額準備金率以及資產組合結構進行一系列的調整,而在此過程之中相關金融機構所花費的時間較長,這就意味著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控在宏觀層面具有時滯性,在短期內不能不具有可逆性。
參考文獻
[1]容玲.我國存款準備金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改革思路[J].上海金融,2015,第9期.
[2]李靜.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實踐與發展趨勢[J].經濟論壇,2015,第4期.
[3]吳慶春.中國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的有效性分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19-124.
[4]王曉靜.我國存款準備金率與通貨膨脹的相關性分析[D].西北大學,2013.
[5]徐海龍.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研究[D].吉林財經大學.2013.
[6]楊婕.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抑制通貨膨脹的有效性評價及政策建議[J].時代金融,2014:71-72.
[7]姚越.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調控效果研究[D].山東大學.2014.
[8]張路.存款準備金政策傳導機制及其非對稱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
[9]張田.關于存款準備金制度的若干思考[J].華東經濟管理.2013,第3期.
[10]王一鳴.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前瞻[J].中國金融.2013,第2期.
[11]張曉寧.流動性過剩背景下中國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有效性分析[D].山東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