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截止2010年,我國的GDP總額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學人》雜志的智庫預測數據顯示,我國的經濟雖未超過美國,但已經是日本的2倍有余。我國經濟在高增長的同時,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不斷凸顯。在新常態下,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做好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至關重要。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產業結構也不斷優化,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從產業結構演進的理論基礎出發,結合國民經濟核算的生產法內容,通過和美國產業結構的對比,探討我國產業結構的情況。
【關鍵詞】經濟增長 國民經濟核算 產業結構升級
一、三次產業的劃分
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最早提出了產業劃分理論。他將經濟活動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基于配第和克拉克的研究,把產業結構劃分為農業部門、工業部門、服務業部門,完善和發展了產業結構的演化規律。
各國對于經濟結構的研究,普遍采用了三次產業結構劃分的理論。但是,不同國家的劃分不盡相同。本文根據國家統計局2013年發布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中的三次產業劃分方法對我國的產業進行劃分。
二、我國三次產業的產業結構
(一)我國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
通過分析1993至2013年的時間序列數據,由國民經濟核算的生產法來考察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
數據來源: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
從數據上看,從1993~2013年,我國第一產業所占比重總體上呈下降趨勢;第二產業的比重有所波動,所占比重略微下降;第三產業呈快速上升趨勢。
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認為產業結構的變動體現了工業化的演進過程,并據此提出了不同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劃分依據。西蒙?庫茲涅茨認為工業化初期第一產業比重會快速下降,同時伴隨著第二、第三產業比重的提升。工業化中期的標志是第二產業比重超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在國名經濟中所占份額最大;第一產業比重下降到10%則進入了工業化的高級階段。根據西蒙?庫茲涅茨的劃分方法,我國在2013第一產業的產值為10%,進入了工業化高級階段。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產業結構還不夠合理,第三產業比重有待進一步提高。
美國作為發達國家,產業結構已經達到一定程度的優化,可以看出1997~2012年間,美國的三次產業的比率并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動,而且第一產業比率大概在1.3%左右浮動,第二產業在21%左右浮動,第三產業則在76%左右浮動,盡管沒有什么大的變動,但是仍然可以看出美國的第三產業的比率在增加,而第二產業的比率在減小。對比可知,我國的服務業遠遠落后與美國的服務業,最高時僅為46.1%,而美國一直高達70%,這與美國長期以來基于內需的經濟增長有關。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進出口貿易,伴隨著資源稟賦的變化,這種經濟增長模式越加難以為繼,我國經濟亟待轉型,應該不斷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
(二)我國三次產業的勞動力結構
配第-克拉克定理認為,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逐漸減少,勞動力逐漸向第一、二產業轉移。產業結構的變化往往伴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產業結構的升級伴隨著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的趨勢。
數據顯示1993~1998年,我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比重由56.4%下降到49.8%,第二產業的勞動力比重由22.4%上升到23.5%;1999~2002年,我國第一產業勞動力的比重基本保持不變,第二產業的勞動力比重則有所下降;2002~2013年,我國第一產業勞動力的比重迅速由50.0%下降到31.4%,第二產業的勞動力的比重由21.4%上升到30.1%;第三產業從1993~2013年的勞動力比重都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勞動力人口從第一產業逐漸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
雖然我國產業結構的構成符合理論的發展趨勢,但其構成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口是按照戶籍統計的,農業戶籍人口統一歸入農業勞動力,這與經濟現實并不相符,實際上很多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勞動力人口也被統計如第一產業中。另一方面,我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集中化生產還未全面普及,依然有大量人口從事第一產業。因此,總的來說,我國第一產業勞動力人口比重依然較大。
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使用與庫茲涅茨相同的統計歸納法,得出了一個經濟發展的“標準結構”,即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所具有的經濟結構的標準數值。他的標準結構為人們分析和評價不同區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結構組合是否恰當提供了規范依據。工業化標準模型設定了具體的量化指標,將經濟劃分為三個階段,六個事情,不同指標反映了經濟的不同發展程度。
2013年我國人均GDP為41908元,按1982年美元換算為22143美元,我國已處于工業化階段的第6時期;若按1996年美元計算,換算為5041美元,表明我國處于工業化階段第4階段。
(三)我國三次產業的偏離度
產業偏離度常被用來分析產業結構與勞動力結構差異與變化。指標的大小反映了產業結構與勞動力結構的不對稱程度。產業結構與勞動力結構越不對稱,產業偏離度越大。
產業結構偏離度的計算公式為:E=∑|Li-Yi|,其中E表示偏離度,Li表示第i部門的勞動力比重,Yi表示第i部門的產值比重。數據顯示1993~2013年,我國第一產業勞動力偏離度從36.7%下降的21.4%;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偏離度從24.2%下降到13.8%;第三產業的勞動力偏離度從12.5%下降到7.2%。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偏離度均大幅下降。
三次產業總體偏離度從73.4%下降到42.8%,下降了30.6個百分點。產業偏離度不斷下降,顯示出我國的產業結構不斷合理,但與發達國家數據相比,我國產業結構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我國第一產業呈現正偏離,第二、第三產業呈現負偏離。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第三產業數據已經顯示出正偏離,在偏離度指標數據上,我國僅僅相當于發達國家19世紀末的水平,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依然艱巨,但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四)我國三次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
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是衡量產業結構另一個重要的指標。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通過某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與該產業勞動力人口占總勞動力人口的比重的比值技術得出。其反映了不同產業的比較勞動力水平。
發達國家的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的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之間差別不大,而我國第一產業的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相對較低,與第二、第三產業的產業比較勞動力的差距較大,這反映了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的現狀。
三、結論
從國民經濟核算的生產法角度來看,伴隨GDP總量的提升,我國產業結構日趨合理。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如今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步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經濟增長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作用已減弱,必須通過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實現經濟快速平穩發展。一直以來,我國經濟主要通過投資拉動,面臨著復雜的經濟形勢,特別是民間投資大幅下降,急需加速產業升級,使經濟增長從過分依賴投資向逐步擴大內需轉變。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可以看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第一、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依然較大。我國第三產業的比重為46.1%,而美國這一數字一直保持在70%。通過對我國工業發展的階段分析可以得知,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進程的高級階段。傳統產業的繼續追加投資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有限,應該不斷減少傳統要素的投入,加大創新力度,積極鼓勵自主創新,從投資驅動轉變為依靠創新驅動,進一步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我國人均GDP收入占世界排名的60多位,部分地區農業現代化、機械化水平不高,勞動生產率急需提高。應該堅定的發展現代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率,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投入,努力提高農業勞動人口素質,提升他們的勞動技能,幫助一批農業人口向第三產業轉移。
參考文獻
[1]庫茲涅茨.各國的經濟增長[M].商務印書館.第二版.
[2]劉志彪.基于內需的經濟全球化:中國分享第二波全球化紅利的戰略選擇[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3]錢納里.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M].上海三聯書店.1989.
作者簡介:李江鵬(1989-),男,漢族,河南人,廣西大學商學院2014級政治經濟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