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心
隨著全球性社會、經濟、政治交流合作活動的不斷增加,粵東西北地區高職院校已被推進國際化潮流中,然而粵東西北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落后,成為廣東省高等教育發展的“短板”。2013年,廣東省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指出要促進教育均衡優化發展,支持粵東西北地區與國內外高等學校合作辦學。我們在關注珠三角發達地區高職院校國際化的同時,也應關注粵東西北地區高職院校國際化進程,實現我省教育全面協調發展。
據調查結果顯示,粵東西北地區高職院校國際化存在國際化辦學理念狹隘、國際化組織機構和制度不健全、硬件設施配備不足、國際化內涵建設層次低等四方面的問題。因此,粵東西北地區高職院校應拓展國際化定位與規劃、提供軟硬件基礎條件保障、深化本土國際化內涵建設,以實現由國際化起步階段到本土國際化發展階段。
一、粵東西北地區高職院校國際化現狀調查
根據高職院校國際化評價標準,本研究設計的調查問卷包括辦學理念、組織與制度保障、基礎條件及資金保障、教學與課程設置、師生的國際交流及國際科研合作6個部分的56個封閉式問題,并向粵東西北地區11所高職院校派發了11份調查問卷,共回收7份問卷,回收率63.6%,有效率100%。回收的問卷來源于粵東2所、粵西2所和粵北3所高職院校。綜合分析調查問卷得出以下結果。
(一)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部分主要調查高職院校在辦學定位、戰略規劃及師生員工對國際化的態度方面。57.1%的院校在辦學定位中不太強調國際化發展,大部分院校定位于“立足地方,面向區域”。85.7%的院校尚未制定學校層面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其中42.9%的院校計劃制定國際化戰略,可見部分院校已開始意識到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性。42.9%的院校師生員工對國際化持理解支持態度,同時42.9%的院校師生員工不理解也不太支持。71.4%的院校重視與國外教育機構簽訂實質性合作協議,可見大部分院校開始從實踐中嘗試國際化發展。
(二)組織與制度保障
組織與制度保障部分主要調查高職院校在國際化過程中的組織機構和制度制訂情況。57.1%的院校未成立國際化工作委員會或國際交流合作處等專門負責國際化工作的組織機構,同時也未制訂學生出國交流及舉辦國際會議的相關規定,極少部分院校計劃制訂相關規定。71.4%的院校制訂了外籍教師管理規定,可見這些院校已引進或計劃引進外籍教師。42.9%的院校制訂了師生出訪國外的管理規定。在人事制度方面,71.4%的院校重視或偶爾重視教師國際教育經歷的考核,可見這些院校已開始重視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構成。28.6%的院校已與國外企業形成深度合作,并建立了國際化人事聘用制度和教師評估制度。
(三)基礎條件及資金保障
基礎條件及資金保障主要調查高職院校與國際化活動相關的硬件設施建設情況。85.7%的院校不準備建設雙語或多語主頁,也不準備修建留學生或外教宿舍及活動場所。28.6%的院校有專門購置外文書刊和電子資源的經費,并購買了國際先進的實訓設備,這部分院校重視了校園內國際化條件的增加。
(四)教學與課程設置
教學與課程設置主要調查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外語學習要求、職業資格證書、國際課程等方面的情況。57.1%的院校對學生提出了與職業相關的外語學習要求,在專業設置與調整時有時也會考慮國際市場因素。85.7%的院校同等看待國際與國內職業資格證書,可見大部分院校在教學過程中考慮了國際化因素對學生素質的重要性。28.6%的院校每個專業都設置了1門以上根據國際行業標準開設的核心課程。有一個以上國際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的專業占全校專業總數的5%以下的院校有71.4%;全英或雙語授課的課程數占總課程數10%以下的院校有57.1%。
(五)師生國際交流
師生國際交流主要調查高職院校教師與學生“走出去”與“引進來”的情況。在國際交流活動方面,85.7%的院校沒有留學生,也沒有接收國外學生參加寒暑假活動;71.4%的院校沒有派往國外的交換生,也沒有安排國外寒暑假活動,派往國外交流的教師僅50人次以下;57.1%的院校沒有資助學生出國參加國際交流活動,每年來交流訪問的境外大學代表團人數及聘請國外專家培訓本校教師人數僅50人次以下。
在師資隊伍培養方面,71.4%的院校過去三年未為教師提供提高外語技能機會;85.7%的院校師資中有國外留學或工作背景的人數占總人數5%以下;57.1%的院校能熟練掌握一門外語的師資占總人數10%以上,聘請外企高級技術人員作為專業帶頭人比例5%以下。
在國際合作項目和校園氛圍方面,28.6%的院校有五分之一的系開展國外游學項目,57.1%的院校有五分之一的系與國外高校合作舉辦了聯合培養項目;42.9%的院校偶爾在校園內舉辦各種國際文化活動。
(六)國際科研合作
國際科研合作部分主要調查高職院校與外國高校舉辦科研、學術交流合作活動的情況。71.4%的院校教師未與國外高校或研究所進行合作研究;42.9%的院校建設了專業的研究團隊,以吸收國際先進職業教育辦學理念并進行理論探索,意味著這些院校開始有意識地學習國際先進職業教育經驗以提高教學質量;7所院校均未舉辦過國際性高職教育研討會。
二、粵東西北地區高職院校國際化問題分析
從上述的數據分析中可見,粵東西北地區高職院校國際化正處于理論與實踐探索的起步階段。部分院校已開始從發展規劃上展開國際化進程,師生員工也比較理解和支持,為國際化打下了思想基礎;部分院校也從制度上和教師考核上為國際化打下了制度基礎;大部分院校對學生有外語上的要求,也考慮了國際因素在課程與專業設置方面的重要性,同時在一定程序上開展了師生國際交流活動和校園內的國際文化活動,為國際化打下了實踐基礎;部分院校開始學習國際先進職業教育經驗,為國際化打下了理論基礎。然而,處于國際化起步階段的粵東西北高職院校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國際化辦學理念狹隘
辦學定位和發展規劃是引領學校發展方向與范圍的思想基礎。粵東西北大部分高職院校在辦學定位上主要面向地方和區域,未真正意識到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的全球化給區域帶來的沖擊和重要意義。辦學定位和理念也影響了師生員工的國際化意識,從而導致自上而下的國際化辦學和教育理念的缺失。國際化理解發展視角的狹隘必然導致高職院校發展水平的局限性。
(二)國際化組織機構和制度不健全
粵東西北地區大部分高職院校沒有專門的國際化工作組織機構,對國際交流活動沒有統一規劃和安排,處于松散型組織狀態,不利于各院校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國際交流活動。盡管部分院校在師資聘任和評估上考慮了國際化因素,但未在制度上保障院校與外國高校或企業進行交流活動的合法性。不健全的組織機構和制度建設往往導致各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缺乏順暢性和規范性。
(三)硬件設施配備不足
開展國際化活動需要配套一定的硬件條件和創設良好的氛圍環境。大部分院校并未配備雙語主頁和外文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與外國高校或外企雙向接觸的機會。由于技術具有天然的全球普遍性,國際先進實訓設備配置的缺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技能素質的提高。
(四)國際化內涵建設層次低
教學與課程是國際化進程的核心環節。粵東西北地區大部分高職院校都在這一環節體現了一定的重視性,但主要集中在外語學習這一方面。教學與課程的國際化還包括專業設置、核心課程及雙語課程的開設,實訓課程的安排。這些環節國際化元素的缺失往往導致學生學習的知識與技能跟不上國際發展步伐,學習內容遠遠滯后于社會發展需要。
師生國際交流最能體現高校國際化進程的活躍性。粵東西北地區大部分高職院校未安排有組織的師生國內外雙向交流活動,來訪外國人員較少,對師資隊伍國際化素質的培訓和國際化師資結構的配置也較少,導致國際間科研合作與交流很少,既不利于營造國際化氛圍,又不利于國際化內涵建設,導致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層次低。
三、粵東西北地區高職院校國際化對策
(一)拓展國際化定位與規劃
粵東西北地區的高職院校國際化應將各院校的發展前景與國際發展形勢緊密聯系,尤其是我國“一帶一路”發展規劃的實施使得粵東西北地區成為“一帶一路”南部沿線的重要發展區域,這就需要各高職院校擔負起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新使命。只有各高職院校把國際化納入學校“十三五”甚至更長期的發展規劃,從辦學定位與教育理念上提升國際化思想與認識,把培養具有國際核心競爭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納入學校的培養目標中,并定期對本校國際化進行自我評估,才能自上而下調動國際化活動的主動性。
(二)提供軟硬件基礎條件保障
要改變國際交流活動的松散型組織狀態必須建立健全相關組織機構與制度。粵東西北地區高職院校應盡快設立國際化工作組織機構并制定國際交流活動規章制度,使國際化活動有人負責、有章可循。在保證國際活動正常有效開展的同時,應建立激勵機制及設立專項資金,督促院內各部門為開展國際活動制定實施方案,形成自下而上的自發式發展模式。
為迎接各種國際交流活動,各高職院校應在對外主頁、外文資源、技術與設備等方面增加國際化元素,以打開對外開放的窗口。在院校基礎設施建設中,也應注意增加國際化細節元素,如學院地圖的多語導向、學院宣傳欄的多樣性等,以營造校園內國際化氛圍。
(三)深化本土國際化內涵建設
高等教育國際化由起步階段發展到發展中階段的一個重要舉措是實現本土國際化。由于粵東西北地區高職院校在資金、發展優勢與人才吸引力等方面十分欠缺,不具備以“走出去”為主的國際化發展道路,首先實現本土國際化是當前發展階段的可行性策略選擇。
1.增加人才培養目標的長遠性
粵東西北地區高職院校應挖掘本地區產業與專業發展優勢,樹立長遠的人才培養目標,把增加學生在國際人力資源市場的核心競爭力為主要出發點,把全球視野、國際理解意識、多元文化認同及前沿知識技能的獲得納入人才培養計劃中。各專業應充分調查國際市場的人才需求,以三年為一個周期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2.打造本土特色的品牌專業
品牌專業的建設應以地區特色產業為基礎走向國際市場。